“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這句民諺點出了小雪的時間特點和氣象特點。時間特點是,小雪緊隨立冬而來,立冬後天氣越來越冷,半個月後就是小雪;氣象特點是,立冬後空氣變幹的速度放緩,到小雪時甚至會稍微增濕一點,所以才有可能下雪。

一般年份,小雪節氣在11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抵達黃經240度。在小雪節氣到來時,我國初雪恰好來到中原地區,也就是河北南部、河南、山東西部這一帶,是古人居住生活的核心地段;而此時我國下雪的地方開始多於下雨的地方。因此,小雪也是最浪漫的節氣之一,無數文人墨客爭相為它填詞寫賦。

冬之愈深

小雪節氣時,冬季風進一步南下,大陸幹冷氣團暢通無阻地直吹南海,南嶺和武夷山再也抵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北風了。正如之前所介紹的,由於冷空氣南下疊加了地形的勢能,所以吹起來特別猛烈,南下的速度特別快,和夏季風緩慢地北上形成鮮明對比。和立冬節氣相比,小雪時我國冬季向南來到長江邊,入冬的部分省份甚至已經跨過長江,冬季的麵積擴大了130萬平方千米以上。

小雪時,新疆大部分地區、內蒙古、東北三省、山西北部、陝甘寧北部和青藏高原已全部進入隆冬,中午最高氣溫低於0℃是家常便飯;而華北平原、陝西關中平原等地區,日最低氣溫已經穩定低於0℃,日最高氣溫也很難高於10℃。這時如果有暖濕氣流北上,高空500米以上的氣溫低於0℃,就會形成降雪,這就是“氣寒將雪”。

與此同時,江南卻還是秋天,廣東和福建沿海、海南和台灣大部分地區還是夏天。當然,在冷空氣的連續攻擊下,這些地區的秋和夏也不堪一擊、搖搖欲墜,即將在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中,逐步縮小它們統領的麵積,江南的秋天甚至會完全消失。

濕氣北上

和立冬節氣一樣,小雪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在快速降溫中;但和立冬節氣不一樣的是,小雪節氣時我國各地的濕度有所上升。雖然在靠近地麵的大氣層中,還是幹燥的北風占絕對主導,但在2000米~3000米的高空,水汽卻從孟加拉灣、南海、東海、黃海、渤海和日本海進入我國。可以說,小雪節氣是濕氣北上的節氣,這是大範圍初雪的基礎。

為什麽小雪節氣時,水汽反而比立冬時節多呢?這也是因為南支槽。正如我們在之前的篇章中提到的,立冬時西風帶南壓碰到了青藏高原,往往會分流為南北兩支,其中北支西風帶常常會帶來幹冷氣團,但南支西風帶在孟加拉灣彎曲向下後,往往會變成我國的“水渠”,這就是南支槽。南支槽形成和加深後,我國的水汽就會有所增加,這就是小雪時節霧氣更多、雨雪增多的天氣原因。

初雪南下

和水汽北上同步的,是我國初雪不斷南下。立冬節氣時,我國的初雪還遠在塞外,而到小雪節氣時,雨雪分界線已經跨過長城,來到黃河流域——這裏正好是立冬時我國的秋冬分界線。可見,古人對冬天和初雪的關係掌握得非常到位——氣象意義上的冬季開始後半個月左右,初雪就將到來。

有些年份的初雪甚至會更早南下。如2019年的小雪節氣前後,降雪闖入長江流域,合肥普遍出現冰粒,局地轉雪;武漢北部山區白雪紛飛,天河機場也觀測到了降雪;南京海拔100米以上的地方也出現了雪花。

南方陰雨

不過,在一般年份的小雪節氣,南方並不會下雪,但由於水汽特別豐富,倒有可能下雨。雖然下雨時的溫度看似比下雪時高,但濕冷的感覺尤其叫人難受。如2018年的小雪節氣前後,四川就遭遇了連續陰雨,11月中旬末,成都溫江氣象站的最低氣溫降到2.8℃,與此同時濕度達99%。正如網友所說,這種濕冷確實不是“物理攻擊”,而是“魔法攻擊”。 而2017年的小雪節氣前後,台風鴻雁的殘留雲係和冷空氣結合,海南島在較強回波的籠罩下出現連續陰雨,海南東南部的降雨極為猛烈,萬寧局部降下了260.6毫米的特大暴雨。

台風終結

在一般年份裏,台風到小雪節氣時不再登陸我國,或是對我國造成直接影響。雖然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上仍然可能生成台風,但由於我國近海被強大的東北季風控製,台風一旦靠近,就會被冷空氣壓製減弱,甚至直接消散。雖然凡事總有例外,例如2004年,台風南瑪都在小雪和大雪節氣之間登陸了台灣;1974年,台風Irma在小雪節氣後登陸了廣東,但它們登陸時都已被冷空氣摧殘得奄奄一息,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