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幹燥,正是製作臘肉的好時節。為了熏製出好吃的臘肉,人們會到山裏尋找柏樹枝。柏樹枝自帶清香,含有豐富的植物油脂,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油脂會變成微小的顆粒附著在臘肉上,於是肉裏也有了大山的味道。
臘肉
“冬臘風醃,蓄以禦冬。”小雪節氣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幹燥,此時正是製作臘肉的好時節。家家戶戶磨刀向豬,把鮮肉製成臘肉儲存起來,等到過年時享用。
在民間,小雪至立春前的冬臘月,很多人家的院子裏都掛滿了臘貨,迎著冬風搖來晃去,惹得孩子們饞涎欲滴,也隻能眼巴巴地看著。醃製臘肉的工序雖然不算複雜,卻是需要耐心的。首先,要把鹽均勻地塗抹在豬肉上,鹽可以抽取肉中的水分,鹽中含有的離子成分可以破壞微生物的形成,使食材長期保存而不會壞掉。人們配上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佐料,把肉醃在大缸裏。這一等,就是十幾天,之後再用棕葉或者竹篾繩索將肉串掛在院子裏,滴幹水分;接下來,就是把肉掛到廚房裏用煙火慢慢熏烤了。為了熏製出好吃的臘肉,人們還會到山裏尋找柏樹枝。柏樹枝自帶清香,含有豐富的植物油脂,在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油脂會變成微小的顆粒附著在臘肉上,於是肉裏也有了大山的味道。
醃製好的臘肉散發著幽幽亮光,煮熟後更是黃裏透紅,一些地方呈現出半透明狀,味道醇香,肥而不膩,越吃越帶勁。怪不得千百年來,人們都被這種蘊含著大自然味道的熏香所深深吸引。
糍粑
小雪節氣品糍粑,源於客家地區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十月朝,糍粑祿祿燒。”這是一句非常形象的客家俗語,“十月朝”指農曆十月初一客家人的“牛神誕”,也就是牛神的生日;“祿”是指把糯米粉團放到佐料粉裏,像車輪一樣前後左右地滾動,把糍粑完全包裹起來;“燒”是形容剛做好的糍粑熱乎乎地冒著白氣。
在“以地為生,以食為天”的農耕時代,農民種植莊稼離不開耕牛的配合。對於農民來說,朝夕相處的耕牛就像是家中的一員,是勞作時可靠的搭檔,是祈求豐收的吉祥神靈。耕牛呢,則用任勞任怨的工作來報答主人的喂養之恩。每年十月初一,客家人便自己動手做糍粑,以祭祀和供奉牛神,為牛神慶祝生日,感謝耕牛常年的辛勞,同時也期盼著“牛神”助力,來年再獲好收成。糍粑做好後不能馬上吃,要先用生菜葉包起來幾個,喂食家中的耕牛,之後大家才可以坐下來一起品嚐。
製作糍粑要選取上等的糯穀,加工成糯米後,把糯米放進飯甑裏蒸熟。飯甑是一種民間傳統炊具,木頭材質,由藤條箍成桶狀,底部留有空隙,可以散發蒸汽。蒸好的糯米飯放進石臼裏,用杵槌不斷舂打,直到搗爛如泥才可以,也叫“打糍粑”。可不要小瞧這個動作,由於糯米極大的黏性和吸力,打糍粑可是一件花大力氣的體力活兒,即使兩個小夥子對站著交替打,在寒冷的小雪節氣裏也要冒出一身汗,第二天還免不了腰酸、胳膊疼。打好的糍粑取出後,趁熱揉成一個一個糍粑團,放到花生碎、砂糖、芝麻等混合的佐料粉裏,“祿祿”地打上幾個滾,軟乎乎的客家糍粑就做好了。與其他製作方法相比,手工打糍粑雖然耗時耗力,但做出來的糍粑卻是最細膩柔韌的。也許正是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吃起來才格外香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