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2月7日前後,太陽抵達黃經255度時,大雪節氣就到來了。關於大雪節氣,有介紹說此時的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逐漸增多,降雪達到極盛。其實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大雪節氣到來當然意味著天氣越來越冷,但與此同時,降水量在繼續減小,此時的降雪也並非達到極盛。確切來說,“大雪”是指降雪的概率增加,下雪的範圍增大。

大雪節氣時,我國的初雪已經跨過秦嶺至淮河一線,來到南方。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在長江中遊,雨雪分界線直逼長江,而在長江下遊的東部,雨雪分界線就稍稍偏北一些。在這個時期,我國下雪的麵積遠遠大於下雨的麵積,冬景越發凝重,最厚實的衣服要拿出來了。

冬近巔峰

大雪節氣時,大陸幹冷氣團橫行霸道,冬季風直吹南沙群島,南嶺和武夷山再也抵擋不住冬的腳步,除了南方沿海的幾個地區外,我國進入冬季的麵積幾乎覆蓋全境。冬季的麵積達到860萬平方千米以上,相當於國土麵積的90%左右,近乎冬之巔峰。

除了內蒙古、東北三省、山西北部、陝甘寧北部、青藏高原和新疆大部分地區外,華北平原北部、陝西關中平原、山東泰山山區也已全部進入隆冬,中午最高氣溫開始低於0℃;而江漢平原、江淮平原等地區日最低氣溫開始低於0℃,日最高氣溫徘徊在10℃上下。這和雨雪分界線的向南推移,是完全一致的。

與此同時,江南的秋天即將消失,夏天退守至海南、台灣和潮汕閩南沿海。在冷空氣的連續攻擊下,東南沿海的夏天“不堪一擊”,即將在大雪到大寒節氣中逐漸消逝。

雪入南方

大雪節氣時天氣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降雪突破秦嶺至淮河一線,來到南方的地盤。這個時候空氣中的水汽含量並不如小雪、立春等節氣豐富,但由於冷空氣強勁,降雪的範圍和概率反而比小雪、立春等節氣時要大。例如2018年的大雪節氣前後,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南下,與此同時,強大的暖濕氣流也在北上,導致我國出現大範圍的降雪天氣。

在寒潮前部冷空氣小分隊和暖濕氣流的共同影響下,武漢、合肥和南京都有降雪,杭州和長沙以雨夾雪為主,就連上海、南昌也飄起了雪花。

冷流雪

此時,北方最明顯的降雪是非典型的“冷流雪”。每年隆冬,極其寒冷的空氣經過渤海時,會將海表的水汽直接“速凍”成雪花推向山東半島,形成一種非常特殊的降雪形式——冷流雪。2018年大雪節氣,在一次寒潮之後,煙台、威海出現冷流雪,其中煙台的雪勢為大到暴雪。整個山東半島的雪都以冷流雪為主,且雪量特別大。可以說,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氣候特點。

大雪“貧雪”

不過,大雪節氣時的降雪依然具有偶然性,空氣中的水汽比小雪時再度大幅減少,完全有可能大雪“貧雪”,甚至大雪無雪。如2017年12月7日,大雪節氣到來這天,全國所有的國家級氣象站中,沒有任何一個地區觀測到大雪,僅山東半島上的煙台等地下了非典型的冷流雪,新疆天山兩側和東北山區下了點零星雪。可以這麽說,大雪節氣來臨時,大雪完全缺席。

那麽,是否說老祖宗定的節氣不夠準確呢?其實,古人說的“大雪”和我們常談的“大雪”並不一樣。古人認為的“大雪”是指氣溫越來越低,雪花比例越來越大,代表了氣溫的階段性降低和隆冬的步步逼近。他們是以“雪”指代季節和物候,雪在這裏隻是一個意象,和中國畫有異曲同工之理;而我們常說的大雪,是指降雪量比較大,單純就是觀感震撼、漫天鵝毛飛舞的雪。

當然,大雪節氣裏,這麽“貧雪”也是難得的。不僅是少雪,雨也很少,全國最大的降雨也隻有4.6毫米,水汽之匱乏可見一斑。與此同時,我國東北、華北遭遇接連不斷的冷空氣襲擊,出現了暖冬常態化時代裏的連續氣溫偏低,這種情況多年未見。這說明,“貧雪”和降水偏少、幹燥幹旱是一體的,它們共同的原因是幹冷空氣勢力太強,而暖濕氣流勢力太弱。

不刮風就霧霾?

大雪時,三種天氣盛行,雪、寒潮和霧霾。一般情況下,寒潮來時刮北風,而北風一停,就開始有霧霾。如2019年大雪節氣前後,華北平原被霧霾籠罩,低空的濃密霧霾阻擋了陽光輻射,導致華北平原白天氣溫升不上去,濕度也降不下來;上空中汙染物又不斷堆積,空氣質量持續變差。整個華北地區仿佛陷入惡性循環,隻有等冷空氣衝出太行山,霧霾才會由北往南逐漸消退。

為什麽會這樣?首先,北風一來大氣擴散條件就變好,北風一停大氣擴散條件就變差,這是物理學規律。其次,氣候和地形原因也需要考慮。從氣候上說,我國是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冬天西北和東北季風做主,海風沒法刮進沿海;從地形上說,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向山脈和不計其數的小盆地。因此冬天來時,沒有冷空氣不行,弱冷空氣不管用,幹的強冷空氣也隻能管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