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是一個感恩的時節。給予萬物生命的春雨,就像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無聲地滋潤著我們。在民間,人們會在這天孝敬父母,出嫁的女兒拎上一罐香糯酥爛的罐罐肉,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罐罐肉是送給父母的禮物,感謝他們將女兒辛辛苦苦地撫養長大。
罐罐肉
雨水節氣,是一個感恩的時節。草木生長離不開雨,它們把深深淺淺的新綠布滿各個角落,來報答春雨的恩澤。人們耕田種地離不開雨,期盼一場喜雨,感恩一場及時雨,祈求年年風調雨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給予萬物生命的春雨,就像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無聲地滋潤著我們。在民間,人們會在雨水這天孝敬父母,希望借助大自然的生機勃發,祈願家中的老人福祿安康。
雨水當天一大早,出嫁的女兒便會拎上一罐香糯酥爛的罐罐肉,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罐罐肉是女兒、女婿送給父母的禮物,感謝他們將女兒辛辛苦苦地撫養長大。肉首選自家養的年豬,罐內墊上四段甘蔗,加入桂圓、大棗、枸杞,小火慢煨數個小時而成。罐子離火冷卻後,用紅綢布將罐口封好。父母則把帶來的罐子重新裝滿米,讓女兒女婿帶回家,以此祝願他們過上富足安樂的生活。
陶罐是一種相當古老的容器。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發現黏土經過火燒之後會變硬且不再變形,逐漸發明出陶製器皿。陶罐烹肉是古代常用的烹飪方法,陶罐相貌不出眾,甚至還略顯粗糙,但卻可以長時間恒溫加熱,是燉、燜、煨、焐的絕好器具。罐罐肉色澤紅亮,肉質酥爛、不碎不膩,對於牙口不好的老人來說,也很容易咀嚼。細雨蒙蒙的時節,因為有了這人間煙火,而更加溫暖了。
糯米花
雨水節吃糯米花源於民間“占稻色”的習俗,傳說從宋代就開始了。“占稻色”流行於華南稻作地區,在那裏農人以水稻種植作為主要的生存和發展方式。糯穀被放到熱鍋中翻炒,爭相綻放開來。炒穀人往往表情嚴肅,仔細聽著鍋裏傳出的劈啪聲,觀察米花膨脹和上色的程度,根據這些來預測當年莊稼的收成。爆出來的糯米花越多,意味著當年稻穀收成越好,糧食大豐收;爆出來的糯米花少,則暗示當年稻穀收成不好,恐怕市麵上的穀米將要漲價,最好早做打算。
在中元節這天,宋代吳中各地的人們也會通過爆糯米花來占卜一年的時運。清代學者趙翼在他的《簷曝雜記》中記錄了一首《爆孛婁詩》:“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穀卜年華。就鍋排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子,數片梅花插鬢斜。”家家戶戶爆炒糯穀,劈啪聲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真像過節一樣熱鬧。
爆米花作為一種曆史悠久的膨化食品,雖起源於占卜,卻早已成為人們喜愛的小食,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加工成米花糖等美味甜品。在南方,爆米花多用糯米和大米;在北方,則多是用玉米。隻不過,玉米到了明代才傳入我國,和糯米花相比,玉米花要晚得多。
七八十年代,我們經常在街邊看到老式的爆米花機,黑乎乎的像大炮一樣。一群孩子一手捂著耳朵,一手抱個小桶,興奮又焦急地等在不遠處。賣爆米花的師傅搖動搖手,嘭!一聲巨響過後,孩子們呼啦一下湧上前,把熱騰騰的爆米花裝滿小桶,然後心滿意足地退回稍遠的地方,等待下一次爆響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