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巧,顏色潔白如雪的豆腐還和大雪節氣有關。在蘇州等地,磨豆腐是大雪時節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古時,嚴冬的食物相對匱乏,每到這個時候,人們便開始手工磨製豆腐,好讓冬季的餐桌豐富一些。
豆腐
豆腐是我們熟悉的一種豆製品,無論節慶還是普通日常,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以豆腐為主的菜肴。說來也巧,顏色潔白如雪的豆腐還和大雪節氣有關。在蘇州等地,磨豆腐是大雪時節一項重要的傳統習俗。古時,嚴冬的食物相對匱乏,每到這個時候,人們便開始手工磨製豆腐,好讓冬季的餐桌豐富一些。豆腐總是惹人喜愛,胖嘟嘟,白嫩嫩,摸上去光滑柔軟,吃進嘴裏細嫩淡香。
打鐵、撐船、磨豆腐,被古人稱為“三大苦”。傳統手工製作豆腐要經過選豆、浸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成型等多個基本工序,以賣豆腐為生的人每天起早貪黑,十分辛苦,錢卻少得可憐;又因豆腐造價低廉,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買得起,豆腐漸漸成了勤勞、貧苦、清廉的代名詞。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改變朝臣鋪張浪費的陋習,別出心裁地擺了一桌“勸廉宴”。宴席上隻有“四菜一湯”:炒蘿卜、炒韭菜、兩碗青菜、一碗豆腐湯,正是取“一清二白”之意。同理,廉潔奉公的官員被稱為“豆腐官”。
民間有一句歇後語:“劉安做豆腐——因錯而成。”誰是豆腐的發明者一直存在爭議,根據已有的史料,人們普遍認為豆腐是漢文帝時代由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他特別喜歡煉丹,尋求長生不老藥。有一次,劉安和助手煉丹時,無意間將豆漿灑到煉丹爐旁的一小塊石膏上,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那塊石膏一會兒工夫竟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攤又白又軟的東西。在場有人大膽地嚐了嚐,味道真不錯。於是,劉安命人照此方法不斷嚐試,丹藥沒煉成,豆腐倒是“因錯”而成了。
許多文人名士都是豆腐的愛好者,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物類相感誌》裏記載豆腐的做法:“豆油煎豆腐有味。”由此成就了一道家喻戶曉的名菜——“東坡豆腐”。清代時,豆腐進入上層社會家庭,經過不斷改善出現了帝王專用的“皇家豆腐”。豆腐雖然富貴了,但卻完全沒有驕傲之心,依然以它的樸素與本色,占據餐桌上的一席之地。
涮羊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在北方,大雪節氣被古人認為是“閉藏”的時節,大家都舒服地窩在暖爐旁“貓冬”。冬日的老北京城裏,無事不出門,出門則很有可能是循著味道去的——涮羊肉的香味。老北京的涮羊肉講究銅鍋煮肉,竹炭取火,清湯鍋底,蔥、薑、枸杞調味兒;羊肉要切得“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紋理清晰,不腥不膻;銅鍋水沸,舉筷開涮。
《舊都百話》雲:“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與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蒙古族是世居草原的傳統遊牧民族,族人特別喜歡吃羊肉,但蒙古大軍常年征戰,行軍途中時間緊迫,燉羊肉就很麻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中廚師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沸水裏一涮,撈上來就可以吃了。
屋外大雪紛飛,屋內熱氣蒸騰。親朋好友圍坐在火鍋四周,一起“抱團取暖”,真是從胃裏暖到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