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後,冬至的“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至,就是天文意義上冬天的極致。在這一天,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離我國的國土最遠,我國各地接收的太陽輻射為一年最小,日照時間為一年最短。

冬至時我國冬季的麵積已經接近全年最大,和小寒、大寒沒有太大差別。因此,冬至不僅是天文學上的極致,也接近熱量上的極致,季節變化上的極致。雖然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至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近海海溫還將繼續下降,但離最低點已經不遠,有時冬至日就是整個冬天的氣溫最低點。因此,冬至的“至”可以理解為隆冬的到來,也可以理解為全年最冷時節的到來。

隆冬已到

冬至時,我國各地接收的太陽輻射能量達到全年最低值,東北地區白晝很短,夜晚很長,“北極村”漠河的日照時間更是少得可憐。由於大陸儲熱能力很低,熱容量很小,因此各地氣溫下降迅速,氣象學意義上的冬天已經控製廣西大部分地區,並且翻過福建、廣東境內的山脈,直逼沿海地區,連海南、台灣的夏天也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陽光之末

此時,太陽輻射達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堪稱“陽光之末”,一是日照時間達到最短,二是太陽高度達到最低。全國各地在冬至這天接收到的熱量是最少的,日照時間是最短的。例如,天津的日照時間隻有九個半小時左右,比夏至日少了五個半小時。我國北方地區都是夜長大於晝長,而且越往北夜越長。在北極點,甚至會出現極夜現象。

最熱冬至

不過,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前文所說的“最冷冬至”變為少數情況,更多的情況是,冬至大幅偏暖。例如,2016年的冬至,洶湧的暖濕氣流衝向整個南方,江浙滬和福建電閃雷鳴,廣東和廣西又濕又熱,一派夏天的氣息,人們甚至可以穿短袖。這一年的冬至,被稱為“最熱冬至”。

12月下旬,連冬至都到了,暖空氣還這麽囂張,這是怎麽回事呢?直接原因是副熱帶高壓的強勢,深層次原因是全球氣候變暖。如果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不變,冬至穿短袖這種怪事將見怪不怪。

最冷冬至

冬至往往會有強大的冷空氣南下。如2018年冬至時,多股強大的冷空氣在西伯利亞集結,俄羅斯薩哈共和國局部氣溫降到零下50℃以下。它們隨後兵分多路,掃遍我國,為2018年畫上一個極其寒冷的感歎號。針對這股冷空氣,中央氣象台多次發出寒潮預警。

不過,一般冬至期間不是最冷的時候,小寒和大寒更冷,但凡事總有例外。2018年的這股寒潮過後,氣象觀測資料顯示,北京南郊國家級氣象站氣溫降低至零下13.9℃,這個溫度在北京曆史上可以說是“奇寒無比”,是1985年以來12月的最低氣溫。因此,2018年的冬至日被稱為“最冷冬至”。

過冬與過年

或許是因為冬至時人非常脆弱,也或許是因為冬至象征著陰氣極盛、陽氣將發,所以古人特別重視冬至,甚至把冬至看作過年,不少地方稱冬至為“過冬”,甚至是“過小年”。人們往往準備豐盛的菜肴,按照各地的風俗來度過冬至。譬如,北方地區冬至時要吃餃子,因餃子形狀像耳朵,吃了餃子寓意耳朵暖和,在嚴寒的隆冬裏不會被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