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冬至
[宋] 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冬至節
古時,冬至是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的節日,又稱為“亞歲”或“冬節”。周代時,農曆新年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農曆十一月初一,冬至節氣和這個時間最為接近,人們在這天要舉行重要的祭祀活動。到了漢代,由於采用了夏曆,十一月初一不再是新年的開始,但是冬至成為一個官方節日。《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冬至前後的這幾天,皇帝不上朝,文武百官也全都不用上班,在家休養身體。宋時對冬至更為重視,“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後來甚至還出現了“肥冬瘦年”的說法,意思是冬至節太過熱鬧喜慶,把春節都比下去了。
祭天
自冬至起,白晝的時間一天長過一天,新的循環就此開始,而始於周代的冬至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後世,最重要的儀式就是祭天大典。《周禮·大司樂》中說:“冬至日祀天於地上之圜丘。”北京天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壇廟,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場所。冬至日拂曉時刻,祭天大典正式開始。整個儀式分為迎神、奠玉帛、進俎、獻禮等九道程序。冬季的黎明寒氣逼人,晨光熹微,萬物沉浸在莊嚴的氣氛中,皇帝於圜丘之上與天“對話”,匯報過去一年國家發生的大事,祈願來年繼續得到上天的庇佑。
消寒遊戲
北方的孩子大都會唱“九九歌”,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之後每九天為一個單位,數到“九九又一九”時,便迎來了“耕牛遍地走”的春天。除了九九歌,古人還畫“九九消寒圖”,記錄從“一九”到“九九”的天氣變化。
九九消寒圖有各種有趣的形式,可分為圖畫版和文字版。圖畫版用墨勾勒出九枝梅花,每枝上畫九朵花,從冬至開始,每天根據天氣情況依次為一朵花染色,“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文字版則是想出一句九個字的話,每個字都必須有九個筆畫,例如“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按照顏色規則每天寫一筆。在寫寫畫畫中,眼見天氣漸漸變暖,直到“餘寒消盡暖回初”。
贈送鞋襪
在我國曆史上,冬至節還曾有向長輩贈送鞋襪的習俗。唐代《中華古今注》中記載:“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履,也就是鞋;舅姑,指的是公公和婆婆,兒媳贈送鞋襪給公婆,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這個習俗直到清代依然盛行,湖北《荊州府誌》中描述冬至節時說:“荊人雖不拜慶,而襪履之獻舅姑,儀如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