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餃子”應是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食俗,無論貧富,無論城鄉,冬至這天人們都要吃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要是誰沒端上一碗餃子吃,那可要捂好自己的耳朵了。
餃子
冬至是節氣,也是節日,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冬至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其中,“冬至餃子”應是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食俗,尤其是黃淮及黃淮以北廣大區域。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要從醫聖張仲景說起。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著有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推動後世醫學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相傳有一年,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家鄉南陽。此時正值寒風刺骨的嚴冬,張仲景看到白河兩岸很多鄉親衣不蔽體,耳朵都被凍爛了。他心裏非常難過,很快讓弟子搭起了一個大棚子,在裏麵支起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到鍋裏熬煮,然後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模樣,再放進鍋裏煮熟,製成“驅寒嬌耳湯”。前來求藥的鄉親每人兩隻嬌耳和一大碗湯,吃下後,耳朵很快就痊愈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仁心,每逢冬至這天都包嬌耳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餃子。
和餃子有些相似的餛飩,也是冬至節氣裏的一道傳統美食。冬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日,太陽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漸變長。古人由這種天文現象聯想到盤古開天地。盤古劈開混沌,他的左眼升上天空化為新生的太陽,而冬至日的太陽也仿佛重獲新生一般。冬至日吃餛飩,符合這天的時節特征,是一種關於文化的想象。另外,餛飩看上去外形猶如元寶,傳遞著吉祥如意的寓意。
湯圓
在江南一些地區,冬至盛行吃湯圓。“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節的湯圓又稱為“冬至團”“冬節丸”“冬至圓”,各地叫法不同,做法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要在湯圓裏包裹黑芝麻、花生粉、糖等製成的餡料,有些地方是直接將糯米揉成小丸子。台州的湯圓,則是將湯圓煮熟後,粘滿豆黃粉食用,叫“擂圓”。一個個圓溜溜的小圓子,擠在熱乎乎的湯裏“探頭探腦”,形象可愛,場麵溫馨,名字中的“圓”“團”“丸”又很討喜,難怪會成為“團圓”“圓滿”的最佳“代言人”。
在福建地區,冬至前一天的晚上,全家老少坐在桌前一起揉冬節丸。每人從和好的糯米粉團上揪下一小塊,放在手心裏揉搓成圓球狀,放到大笸籮裏晾幹。冬節丸要特意揉得有大有小,象征著一家人齊齊整整,和諧團聚。孩子們可不滿足隻捏圓丸子,他們開始發揮創意,興致勃勃地捏起各種小動物。“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冬節丸要等到冬至當天早上才可以吃,孩子們這晚可就睡不踏實了,心裏總想著那碗香甜的湯圓。好不容易盼到天亮,他們催促著媽媽早早起床,把丸子、薑和紅糖放到鍋裏一起煮,還可以放入芋頭或紅薯做配料。“食了湯丸大一歲”,孩子們是在盼著長大呢。
在製作冬節丸時,人們還會揉一些隻有豆粒大小的“迷你丸子”,一般是十二粒,閏年是十三粒,象征一整年。這些是留給喜鵲吃的,叫“飼喜鵲丸”或“客鳥丸”。冬至當天,小丸子被扔上屋頂,喜鵲們聞食而來,為爭搶食物而發出嘰嘰喳喳的叫聲,俗稱“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