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弄冰

[宋] 楊萬裏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放年學

舊時的學生也要放寒假,稱為“放年學”。清代《燕京歲時記》中說:“兒童之讀書者,於封印之後塾師解館,謂之放年學。”民間學館的放假時間和如今的寒假差不多,從春節前的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了元宵節就開學了。《紅樓夢》第二十回中,賈環因放年學而來賈府玩:“彼時正月內,學房中放年學,閨閣中忌針黹,卻都是閑時。”近代著名作家包天笑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新年裏,是兒童們最高興的一個時期。我們從前在學塾裏讀書,並沒有什麽星期日放假之例。除了每逢節假日,放學一天之外,便是每日一天到晚,關在書房裏,即使到了夏天,也沒有像現在那樣,要放暑假。不過到了年底、年初,這一個假期,卻比較長。大概是每年到十二月二十日,便要放年學了,到了明年正月十六日,或遲至二十日,方才開學。”

冰戲

冰戲,又稱“冰嬉”,就是古代的冰上運動。寒冬季節,北方地區冰凍三尺,不但冰麵厚實,而且結冰持續時間長,逐漸形成冰戲的習俗。清代是冰戲的鼎盛時期,自順治至光緒年間,每年“三九”的第六天,朝廷都要舉行“大閱冰鞋”的典禮,由參演隊伍在冰上演習各種陣式,以紀念特種軍隊“八旗冰鞋營”曾經的一次戰役勝利。滑冰車是孩子們喜愛的冰上遊戲。冰車在古代也叫冰床、冰排子,元代時是作為冰上的交通工具,後來才演變為專門供人玩耍的玩具。滿族婦女的“軲轆冰”活動最為獨特,農曆正月十六日晚上,她們三五成群地躺在冰上,一邊翻轉滾動一邊唱:“軲轆軲轆冰,腰不痛,腿不疼,身上輕一輕。”希望將壞運氣統統轉落。

凍冰花

凍冰花是北方孩子們冬日裏經常玩的遊戲。用亮彩紙剪出想要的造型,放到碗裏,倒滿水;再拿一根棉線,一頭放進碗裏,一頭露在碗沿外麵,然後把碗放到屋外的窗台上,一晚上水就凍成結實的冰了。拉著棉線把冰塊從碗裏提起來,亮彩紙的圖形在裏麵晶瑩閃亮,孩子們得意地欣賞著自己的冰凍作品。在華北一些地方,臘八節的前一天就有類似凍冰花的習俗,叫“凍冰冰”。人們把蘿卜切成小片的花形或星形,用香菜作綠葉,一起放進盛滿水的碗裏,再撒上幾粒穀子。經過寒夜的冷凍,第二天早上倘若碗裏凍起了冰疙瘩,就預示來年糧食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