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節氣正值農曆十二月,農曆十二月為臘月,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在“小寒大寒,凍成冰團”的節氣裏,喝一碗熱氣騰騰、料足糯香的臘八粥,盤算著過大年的計劃,內心真是超滿足呀!
臘八粥
小寒節氣正值農曆十二月,農曆十二月為臘月,臘月初八是臘八節。大家都知道臘八節要喝臘八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食俗可能起源於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成佛前,為尋求解救眾生的辦法,舍棄王位,離家修道,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一天,他因勞累過度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泉水、雜糧和野果煮成粥將他救醒。釋迦牟尼獲救後,在菩提樹下跏趺而坐,最終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世人為紀念他所受的苦難,年年都要在這天喝臘八粥。這個習俗隨著佛教一起傳入中國,並於宋代在民間開始流傳。清代時,喝臘八粥的風俗更加盛行。在皇宮裏,皇帝、皇後和皇子要向大臣、侍從、宮女等人賜臘八粥,還要向寺院發放米糧等物。寺院則用大鍋熬製臘八粥,施與貧苦人家。
臘八粥裏究竟放的是哪些食材,其實並沒有一定之規,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做法也不相同。《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裏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鬆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這麽一數,就足足有十七樣,各種穀類、豆類、幹果在歲末齊聚一堂,熱鬧的氣氛一下就被烘托出來。這還不算完,更有厲害的人家,用食材做成仙人、壽星、動物等形象放在臘八粥上。比如,“果獅”就是用脆棗當身子,半個核桃仁當獅子頭,桃仁當獅子腳,杏仁當尾巴,用糖粘在一起而成。
民間至今有童謠傳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吃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在“小寒大寒,凍成冰團”的節氣裏,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盤算著過大年的計劃,內心真是超滿足呀!
菜飯
舊時的南京人對小寒節氣很重視,素有吃菜飯的食俗。菜飯,顧名思義,裏麵至少要有青菜和米飯。倘若把青菜和米飯分別做好後拌到一起,並不能算真正的菜飯。菜飯是在烹飪過程中,就要把菜肴和米飯結合在一起。正宗的“南京菜飯”,通常會用到南京特產矮腳黃、香腸或板鴨,撒上薑碎,與糯米一起煮熟。
矮腳黃是南京眾多青菜品種中的佼佼者,具有“棵矮、梗白、葉肥、頭大、心黃、無筋、鮮嫩”的特點。南京名菜“燉菜核”就是用矮腳黃的菜心燉製的,據說清代有位大臣住在南京萬竹園裏,天天吃矮腳黃都不覺得厭煩。
細細想來,菜飯如此樸實無華,不過是一碗白飯,幾棵青菜,一小塊肉,竟然成了重要節氣裏的必食菜肴,且代代相傳,著實有些不可思議。轉念再想,這或許正是因為它的“家常味”。舊時物資匱乏,在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裏,“豬油拌菜飯”就是最香的美食。
盡管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菜飯熟悉的味道早已留在了胃裏和記憶裏。1922年,徐誌摩從英國留學歸國,途中,他寫下了《馬賽》一詩,其中幾句寫道:“我愛歐化,然我不戀歐洲;此地景物已非,不如歸去;家鄉有長梗菜飯,米酒肥羔……”浪跡天涯的遊子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那一碗樸素的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