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一到,春節就近在眼前了。全國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區,盛行吃八寶飯。八寶飯中的八種配料,不僅顏色各異,而且個個有吉祥的寓意,用“八寶”迎接新春的到來,再適合不過了。

八寶飯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腳步離春節又近了些。大寒這天,全國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區,盛行吃八寶飯。八寶飯中的八種配料,不僅顏色各異,而且個個有吉祥的寓意,用“八寶”迎接新春的到來,再適合不過了。

八寶飯由於味道甜美,外形“圓圓滿滿”,往往在宴席上壓軸出場。梁實秋先生曾寫有《八寶飯》一文:“席終一道甜菜八寶飯通常是廣受歡迎的,不過夠標準的不多見。其實做法簡單,隻有一個秘訣——不惜工本。八寶飯主要的是糯米,糯米要爛,越爛越好。”文中提到的傳統做法是:把蓮子、桂圓等果料鋪在碗底,放進糯米,再填入豆沙,上籠蒸熟後,把碗翻過來倒扣到盤子裏,最後澆上冰糖汁。

相傳,八寶飯最早起源於武王伐紂的慶功宴。周武王率諸侯打敗暴虐無道的紂王後,在西周國都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八位有功之士在宴席上受到眾人的稱譽。在場的庖人見此場景深受觸動,挑選出八種珍品代表“八士”,烹製出一種全新的佳肴,被人們命名為“八寶飯”。

不過民間普遍認同的另一種說法是,八寶飯源於古代的八寶圖。八寶圖是我國傳統民俗建築上常見的一種裝飾圖案,繪有和合、玉魚、鼓板、磬、龍門、靈芝、鬆、鶴八種祥瑞之物,隱含的寓意與八寶飯中的八種配料相對應,例如,薏米仁是仙鶴的化身,象征長壽;瓜子仁是鼓板的另一種形式,象征平安;紅梅絲的顏色與龍門相同,意在鼓勵人們奮發進取。

梁實秋先生說:“食物,是回溯那個迷人時代的一座橋。”在每個特別的節氣裏,我們品嚐著千百年前古人創造出的美食,他們順應氣候變化,使我們的餐桌變得豐盈而合理;連同美食一起傳承的,還有古人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無限的期許。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民間吃糖瓜的習俗源於“祭灶王”。人們對這位灶王爺是又愛又怕,愛的是希望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麵前多說自家的好話,同時,又生怕他打自己的“小報告”。為此,祭灶時人們會給灶王爺送上豐盛的祭品,讓他酒足飯飽後心滿意足地去交差。即便如此,還是不能完全放心,於是又想出用糖瓜、糖餅祭灶的辦法,目的是讓灶王爺的嘴變甜,說出的都是“甜言蜜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一家平安”。

在甘蔗傳入我國之前,麥芽糖一直是最主要的甜味劑。祭灶的糖瓜就是用麥芽糖製作而成,要經過熬糖、拔糖、成型等多道工序。根據鄧雲鄉先生在《增補燕京鄉土記》中的記述,做糖瓜時,要先從熬好且冷卻過的麥芽糖上敲下一塊,放在案板上加熱揉搓,使它軟得像嚼過的口香糖一樣。然後把它繞成一個圓圈,套在一個抹了油的木樁上,用一個小木棍套上來拉,拉長了再折一轉,絞成麻花狀再拉,如此反複,直到顏色從原先的褐色變成白色。這時就可以取下來,粗長的糖條每隔一段就用手勒細,稍微冷卻後,從細腰處快刀切斷,像小南瓜一樣的糖瓜就做好了。

這一天,孩子們總是喜滋滋地和灶王爺一起吃糖瓜。糖瓜中間是空心的,敲碎後拿上一小塊放進嘴裏,既香又脆,既甜又黏。能吃到如此美味的佳肴,想必灶王爺一定會在天上為人間多多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