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5日或6日,驚蟄節氣到來。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唯一一個以強對流天氣(雷暴)為主要特征的節氣。

所謂“驚”,就是指春雷響動,驚醒了正在冬眠的動物;而“蟄”就是蟄蟲,是春雷驚醒的對象。“驚蟄”僅用兩個字,就描繪出春雷驚醒萬物的複蘇景象,可謂神來之筆。

如果說立春、雨水時,春天還是羞答答邁不開步子,那麽驚蟄節氣之後,春天就正式撒開腳丫子,向北狂奔。因為在驚蟄節氣前後,太陽直射點已經逐步接近赤道到春分後正式進入北半球。我國接收到的太陽能量不斷增加,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量變逐步到了質變。在立春和雨水時,我國冬季的麵積仍然近900萬平方千米,但到驚蟄時,冬季的麵積隻有800萬平方千米左右了,甚至夏天開始在海南等地出現。

強對流和初雷

強對流主要是指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颮線和短時強降水等天氣,強對流係統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突發性強,因此,雖然強對流天氣來去匆匆,但天氣變化劇烈,一般都會特別引人注目,甚至造成災害。驚蟄時節,正是強對流天氣開始的時候,南方大多可聽到全年的第一次雷聲,也就是“初雷”。2018年驚蟄節氣前後,海南省澄邁縣突發強對流天氣,下起了雷雨和冰雹,海口也打響了2018年的第一聲雷。

人們聽到初雷時,往往是欣喜的,因為這象征著夏天已經登上華南地區,春天正向北方加速趕來。然而,強對流天氣有可能造成災害。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今天,越來越嚴重的強對流天氣災害是我國麵臨的挑戰。由於我國的冷暖空氣充分交匯,導致強對流天氣多發。強對流天氣的特點,一是能量高度集中,範圍雖小,但強度特別大,有時比台風還厲害;二是無法精確預報,經常搞突然襲擊。

和台風隻對沿海產生影響不同,強對流天氣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2020年驚蟄節氣後,江西省定南縣城和龍南縣部分鄉鎮遭遇了曆史罕見的強對流,有鋼混建築落地窗被整麵擊碎,磚瓦房屋頂被掀掉,縣城氣象站監測到的最大陣風為11級,但由於強對流大風極度不均勻,所以實際最大陣風應該在12級以上。近幾年,由於氣溫和地溫持續偏高,大氣能量越來越大,強對流天氣越來越厲害,且有超過台風成為我國第一大氣象災害的趨勢,值得關注。

雷打雪

驚蟄節氣前後,打雷是常見的。但與此同時,冷空氣還很強,下雪也很常見。如果強烈的暖濕空氣遇到了更強的冷空氣,打雷和下雪的條件被同時滿足,那麽就會出現“雷打雪”的奇觀。如2013年驚蟄節氣前,江蘇、安徽、上海在炸雷聲聲中迎來了大雪,不少人在睡夢中被炸雷驚醒,誤以為置身夏天,哪知道窗外已是白雪皚皚。氣象監測事後顯示,蘇皖南部發生密集雷暴的區域,與強降雪區域相重合。

回南天

驚蟄節氣前後,南方常常會出現一種極端的返潮天氣,這就是“回南天”。顧名思義,隨著冷空氣產生的影響逐漸結束,被趕到海洋上的暖濕氣流掉頭反撲、卷土重來,帶**濕的水汽和氣溫回升。此前在冷空氣的影響下,地表和物體的溫度普遍偏低,而隨著水汽卷土重來,溫暖的水汽凝固在低溫物體上,回南天就開始了。從氣象學意義上說,回南天出現時,室內地溫、室外露點之差已低於0℃,正因為地溫低於露點,所以小水珠會在室內凝結,到處都水汪汪的。

回南天多見於華南,是廣東人最討厭的天氣之一。如2016年驚蟄節氣前後,在強盛但緩慢的暖濕氣流和較低的地麵溫度共同作用下,廣東迎來多年難遇的嚴重回南天,室內外溫差增大,室內物體溫度小於空氣露點,南粵大地四處滲水,沿海濃霧彌漫,交通受到嚴重影響。在這次回南天之後,暖濕氣流進一步加強,廣東出現了連續降雨。

如果暖濕氣流實在太強,江南偶爾也會出現回南天。如2018年驚蟄節氣前後,暖濕氣流強勢進入江浙滬皖,各地溫度、濕度都迅速上升。然而此時地溫還比較低,所以水汽在地板上、玻璃上凝結,到處潮乎乎的,這就是“回南天”。一般來講,江南的回南天比華南要少得多,因為江南的水汽遠不如華南充足。2018年回南天在江南的出現,是暖濕氣流極其強勢的表現。

最後一場寒潮

每年驚蟄節氣前後,都是寒潮頻發的時間段,複蘇的暖濕氣流與實力尚存的寒流彼此交匯、碰撞,帶來中東部陣陣春雨。若遇上寒潮強勢的年份,江南3月飛雪也是正常情況,比如2005年的“312寒潮”、2016年的“308寒潮”。這是一年之中造成降溫最劇烈的寒潮之一,但往往也是整個冬天的最後一場寒潮。由於3月寒潮到來之前天氣往往會急劇升溫,所以寒潮帶來的降溫尤其猛烈,大批植物被凍死,損失嚴重。在2005年“312寒潮”中,浙江大雪壓垮大棚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