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田家
[唐]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
龍頭節
“二月二,龍抬頭。”在驚蟄前後,有一個人們熟知的農曆節日,俗稱“龍頭節”“青龍節”。民間相傳,這一天龍神會從沉睡中醒來,升向天空。這個時期很多地區降水增多,古人認為這是龍神顯靈,春臨大地,萬物複蘇,視為祥瑞之兆。
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把天空劃分為二十八星宿,以此來表示日月五星的運行和位置。其中,東方的七個星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人們稱它“東方蒼龍”。“二月二”不僅有大地生機盎然的變化,在天象中,“東方蒼龍”中的龍角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預示“龍抬頭”。
為了春耕的順利進行,龍頭節這天是和龍神套近乎的日子,餃子要稱“龍耳”“龍角”;米飯稱“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龍鱗餅”。這天給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的吉祥寓意,祝福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
炒蟲
俗話說:“驚蟄過,百蟲蘇。”春雷過後,昆蟲們紛紛鑽出泥土,開始活躍起來,這裏麵當然也包括不少害蟲。於是,各地都會舉行一些寓意驅趕害蟲的活動,企盼害蟲遠離自己和家人,也不要到田裏去搗亂,“炒蟲”便是其中之一。
“炒蟲”不是炒真蟲子。在山東地區,家家戶戶炒黃豆,爆炒黃豆時,鐵鍋裏發出的劈裏啪啦聲越響,代表害蟲被消滅得越徹底。在客家地區,人們炒豆子、米穀、南瓜子、向日葵子以及各種蔬菜種子,炒熟後分給自家和鄰居家的孩子吃。有些客家人還會做芋子飯或芋子餃,因為芋子看上去像“毛蟲”,吃過芋子飯,期盼毛蟲不會出來禍害莊稼。
咒雀
咒雀,就是嚇唬鳥雀,好讓它們在穀物成熟時不敢來啄食。這個習俗在晚清民初時流行於雲南宣威一帶。咒雀的方式格外有趣,驚蟄日清晨,農夫家的大人們一聽見鳥雀的鳴叫聲,就趕緊把自己的孩子叫過來,給他們每人一個可以敲響的銅製器具,讓他們到田裏去咒雀。孩子們急忙跑到田間,順著田埂一邊走一邊敲,嘴裏不斷唱著咒雀詞:“金嘴雀,銀嘴雀,我今朝,來咒過,吃著我的穀子爛嘴殼……”受到驚嚇的鳥雀立刻撲棱棱地飛走了。孩子們通常很喜歡這件差事,就像是在做遊戲。隻是他們必須走遍自家所有的田埂,才可以回家。
蒙鼓皮
我們都聽過敲鼓的聲音,咚咚咚,像極了天上的響雷。驚蟄時節,春雷滾滾,“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在古人的觀念中,既然人間的鼓需要人來敲響,那麽天上也應該有一位掌管響雷的神仙。他們想象這位雷神和人長得差不多,但嘴巴是鳥嘴,身後有一對翅膀,身邊環繞著好多麵天鼓。雷神一手持錘,一手連續擊打天鼓,發出咚隆咚隆的雷聲。
雷神在天上擊天鼓,人間就順應天意蒙鼓皮。民間在做鼓時,常常先把準備工作做好,等到驚蟄這天再將鼓皮蒙上去。據說按此做法,鼓皮上的漆痕會出現一圈圈的波紋,擊打出的聲音作用力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