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筍,是竹子初生的嫩芽,《爾雅 釋草》中稱它為“竹萌”。春天氣溫回暖,地下的筍芽再也按捺不住了。一夜春雨,幾聲春雷,“雨後春筍”披上柔軟的棕毛,紛紛破土而出。
春筍
筍,是竹子初生的嫩芽,《爾雅·釋草》中稱它為“竹萌”。肥碩的竹筍看上去確實“萌萌噠”,讓人聯想到胖乎乎的熊貓;而細長的竹筍,又如美人的纖纖玉指。
筍有冬筍和春筍之分,冬筍在晚秋萌芽,冬天悄悄蟄藏在土中,不著急生出地麵,這時的筍最為鮮嫩。春天氣溫回暖,地下的筍芽再也按捺不住了,一夜春雨,幾聲春雷,“雨後春筍”披上柔軟的棕毛,紛紛破土而出。在江南,驚蟄之後長出的筍,稱為“雷筍”。清代畫家金農在《春筍圖》上題曰:“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
吃春筍的秘訣在於一個“鮮”字。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商首總黃至筠,命人在清晨挑著煮筍的罐子上山。春筍被挖出後,立刻放入罐中,罐子放在點好火的小炭爐上,由身強力壯的挑夫挑擔急行,一路走一路煮,到了目的地後,端起罐子直接上桌。這種吃法,需要有經濟實力的人才能做到。宋代詞人林洪的方法就簡單多了,選一處繁茂的竹林,用飄落的竹葉生火,坐在林邊煨煮鮮筍。這筍的味道太過鮮美,林洪特意為它起了個名字,叫“傍林鮮”。
春筍不隻適合清煮,與肉搭配更別有一番鮮味。蘇東坡喜愛竹子,他寫過一首打趣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有趣的是,自從他吃過“筍煮肉”後,態度就轉變為:“若使不瘦又不俗,餐餐筍煮肉。”
梨
古人稱梨為“果宗”,意為“百果之宗”。梨的品種眾多,人們見它果肉晶瑩剔透,猶如白玉一般,汁水多且清香甘甜,為它取了不少好聽的名字:玉露、甘棠、快果、蜜父……我國從周朝就有了關於梨的記載,可是,由於“梨”與“離”同音,長久以來它可受了不少委屈。古時候,在除夕、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裏,梨是不能擺上桌的。
不過,驚蟄卻是對梨十分友好的節氣,民間自古有驚蟄吃梨的傳統。驚蟄節氣裏,氣溫呈跳躍式回升,溫暖和燥熱忽然之間就來了,人們常常會感到口幹舌燥。梨清甜潤肺,可以生吃、水蒸、煮水、榨汁,正是其大顯身手的時刻。
就像其他習俗一樣,驚蟄吃梨在民間流傳著各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春雷驚百蟲”,吃梨是希望害蟲和疾病能遠離自己和家人;另外一種說法是,“梨”與“犁”同音,農諺雲“到了驚蟄頭,鋤頭不停歇”,寓意忙碌的春耕要開始了。
驚蟄吃梨,還有離家創業的寓意。相傳在雍正年間,有個叫渠百川的年輕人,先祖靠販梨起家。渠百川打算走西口去闖天下,那天正好是驚蟄,他的父親拿出梨告誡他:“先祖販梨創業,曆經艱難險阻。今日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望,經商致富,渠家逐漸成為清代商界的名門望族。後來,走西口的人紛紛效仿,久而久之,驚蟄之日吃梨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寄予人們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使家族榮光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