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
[唐]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 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天有一個有趣的遊戲比賽——豎蛋,看看誰最先把雞蛋立起來。豎蛋的方式很簡單: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小頭的一端朝上,大頭的一端朝下,找準重心,小心翼翼地把它立到桌上。兩頭圓圓的雞蛋雖然很難豎起來,但隻要嚐試的次數多,還是有不少人挑戰成功的。
春分豎蛋的習俗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遊戲。人們認為,春分這天“晝夜均而寒暑平”,地球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豎雞蛋會更容易。其實,隻要你掌握了竅門,再加上足夠的耐心,即使不是春分,雞蛋也照樣可以豎起來。不過人們更在乎的,是在熱鬧的遊戲中,分享春天到來的喜悅。
祭日
自周代開始,帝王要在春分日祭拜日神。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祭日月是由皇帝率領的官方祭祀活動,十分隆重,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許私自進行的。
明清時,皇帝祭日的地方在北京的日壇。日壇又名朝日壇,是一座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形拜神台,壇麵最初為紅色琉璃,象征太陽,清代時改為方磚墁砌。秋分日,皇帝要到月壇祭月。月壇的壇麵為白色琉璃,象征潔白的月亮。除此之外,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先農壇,合稱為“五壇”,是北京城中重要的古代祭祀場所。
春社
春社,古代在春分前後舉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動,是農業社會重要的儀式之一。春社有官社和民社之分。與儀式煩瑣的官社相比,民間的春社要歡樂多了。村子裏的街坊鄰居共同出資,準備祭祀土地神的好酒好肉,祭祀過後,大家聚在一起食用,叫作“食社飯,飲社酒”。人們敲社鼓,觀社戲,一片歡歌笑語。
古詩詞中有不少關於春社的描寫,唐代詩人王駕《社日》雲:“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傍晚夕陽西下,村民們從剛剛散場的春社中走出,很多人已醉得站不住腳,需人攙扶才能歸家,可見春社的活動是多麽使人盡興啊。
花朝節
中國人素來愛花,以至於要為百花挑選一個生日,好讓大家名正言順地慶賀一番。百花生日就是“花朝節”,又稱“花神節”“撲蝶會”。由於南北方氣候的不同,節日時間在各地並不一致,多在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日。此時春日正當時,“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代蔡雲這首《詠花朝》,描繪的正是百花如錦繡般爭先綻放的景象。
節日當天,人們相約到郊外踏青賞花,姑娘們剪五色彩絹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還有拜花神、放花神燈等習俗。據說,武則天對花極為癡迷,每到花朝節這天,她就令宮女采來百花蒸成花糕,賞賜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