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又到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節。新綠的芽葉惹得人心裏癢癢的,人們在這天吃春菜、喝春湯,與大自然分一杯春羹。在嶺南地區,春菜指的是一種野莧菜,當地百姓稱它為“春碧蒿”;在北方地區,春菜還常指萵苣之類的蔬菜。
春菜
春分意味著又到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節。這時新綠的芽葉惹得人心裏癢癢的,人們在這天吃春菜、喝春湯,與大自然分一杯春羹。
在嶺南地區,春菜指的是一種野莧菜,當地百姓稱它為“春碧蒿”。春分的美,讓人怎麽親近都不滿足,陽光和煦,草長鶯飛,楊柳醉春煙。在無限春色中,采摘野菜成了一件令人愉悅的事。人們將野莧菜的嫩莖葉帶回家,和魚片一起熬煮成“春湯”。民諺說:“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想來,也許是因為春分的芽葉綠得純淨、清澈,充滿生命的活力吧。
莧菜有野莧菜和人工栽培的莧菜,後者是多種野生莧菜的雜交後代。我國栽培莧菜的曆史非常悠久,元代農業科學著作《農桑輯要》中,就提到了莧菜的栽培方法。清代植物學家吳其浚認為:“野莧炒食,比家莧更美。”不過,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需要你親自來品嚐。
在北方地區,春菜還常指萵苣之類的蔬菜。萵苣的名字讀起來有些拗口,宋代《清異錄》中記載了它的由來:隋朝時,咼國使者帶來了一種蔬菜的種子,隋人花重金將菜種買下,稱它為“千金菜”,也就是後來的萵苣。“咼國”究竟在哪裏,早已無從考據,但“咼”字保留在了這種蔬菜的名字裏。杜甫不僅喜歡吃萵苣,還親自種植。他在長詩《種萵苣》中訴說了種萵苣的苦惱。原來,生命力旺盛的野莧菜經常侵占萵苣的地盤。“莧也無所施,胡顏入筐篚。”最終的解決方案,隻能將野莧菜一並采入筐中。
香椿
“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後椿芽似木質。”這句民間俗語中所說的“雨”,指的是穀雨節氣,采摘香椿要趕在穀雨之前,芽葉一老就不好吃了。在春分時節,椿枝就開始吐出嫩芽,散發出陣陣香氣。不過,香椿的“香”是挑人的,不是人人都聞得來,喜歡的人對它情有獨鍾,覺得這香味美妙無比;不喜歡的人則完全接受不了。
古人把香椿作為品茶時的茶點,“香椿香椿慎勿嘩,兒童攀摘來上茶,嚼之竟日香齒牙。”我們常吃的香椿拌豆腐,在清代的《素食說略》中就有記載:“香椿以開水淬過,用香油、鹽拌食甚佳,或以香油與豆腐同拌,亦佳。”碧綠的椿芽搭配白玉豆腐,有一種賞心悅目的素雅。至於味道,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稱讚香椿拌豆腐為“拌豆腐裏的上上品”。
香椿芽長在樹上,被譽為“樹上蔬菜”。椿樹的壽命很長,古人認為它是長壽的象征,常用椿樹代指父親,稱父親為“椿庭”。這個典故出自《莊子·逍遙遊》:“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椿萱”指的就是父親和母親,萱草是母親的代名詞,也稱“萱堂”。唐代牟融有《送徐浩》詩雲:“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兒女離家遠遊,闖**世界,留下家中滿頭白發的父母。古時交通和通信都極不發達,此去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短短一行詩句,透著滿目的心酸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