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四時之始”的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立春不僅指春天從此開始,它還指一年的開始,人們對這個節氣寄托了希望和憧憬,希望新的一年能有新的生機,新的發展。不過,立春的“春天”並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而更多的是指天文意義上的春天。

立春節氣在每年的2月4日前後,它是最受歡迎的節氣之一,所有人都對它翹首等待。人們祈盼陽光熱烈,氣溫攀升,冬天的病毒消弭於無形。天氣往往也會幫忙立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陽光越來越明媚,氣溫在冷空氣製造的小波折中大幅提升,夏天將從海南擴展到廣東,春天將從嶺南擴展到江南。不過,立春的這點熱度還遠不能殺滅病毒,我們還是要注意保暖,抵禦春寒料峭,全麵回暖很快就會到來。

立春似春

立春隻是“像春天”而已。氣象數據顯示,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僅僅比大寒時高一點點,全國冬季的麵積也和大寒時相差無幾,立春時的溫度甚至比立冬時還要低。我國的曆史最低溫度——漠河的零下52.3℃,正是立春後出現的。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立春時雖然太陽直射點北移,但海洋溫度正處於全年最低點,地表溫度也剛剛從低穀回升上來一點點,寒冷的慣性在延續,和立冬時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因此,描繪立春的最佳形容詞,不是“春回大地”,而是“春寒料峭”。例如2018年的立春節氣時,全國大部分地區繼續被嚴寒籠罩,絲毫看不到春天的影子。尤其是福建,在殘留水汽和冷空氣的共同作用下,福州、泉州、廈門的體感溫度已全線低於冰箱冷藏室溫度。福州市區出現2002年以來的首次降雪,2005年以來的首次固體降水;泉州清源山半山腰出現降雪,為21世紀以來首次降雪;廈門市郊的山區也下起了雪。罕見的降雪引發“上山觀雪潮”,泉州市在夜裏出現了交通擁堵。

不過,立春也有一些現代氣象學上的意義。上海市氣象局規定,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入春指立春後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通常將一天中2時、8時、14時和20時,這四個時刻的氣溫相加後取平均值,作為一天的平均氣溫,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在立春之前,即使達到這個標準也不算入春。因此,2016年上海迎來了“最早春天”。

可以看出,“最早立春”和“最早春天”不是一回事。2017年的立春是近120年來最早的一次,然而這個紀錄並沒有什麽用。對我國大部分地區而言,當年的立春還遠沒有到氣象學意義上的入春時間。立春後,我國中東部地區還有冷空氣,南方還下了雪。

立春陽光

既然立春並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春天,那麽這個“春”的意義在哪裏呢?其實,立春和立夏、立秋、立冬一樣,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的天文意義。立春時,太陽直射點從南回歸線向北奔跑,回到南緯16度。雖然太陽直射點仍然很低,我國大部分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還非常少,但同時,太陽熱量已經開始增加,從而促使北半球開始發生一係列的天氣轉變。

在立春日逐漸增多的陽光影響下,北太平洋、南海和北印度洋的海水度過了溫度最低的時期,水溫開始上升。盡管此時的溫度還非常低,但渤海灣、北方江河和大湖的冰麵開始出現鬆動。因此,在春寒料峭,動物和植物還未蘇醒時,堅冰的融化率先透露出勃勃生機。

風和寒潮

春寒料峭的立春,淩厲的寒潮和洶湧的春風常常輪流“坐莊”,造成大起大落如過山車般的天氣。如2016年的立春節氣,在極大的寒潮過後,從孟加拉灣和南海來的暖濕氣流,乘著春風的腳步從華南上岸,吹向江南,北伐華北,甚至挺進東北。神州大地處處升溫,冬之版圖急劇縮小,春之版圖迅速擴大。華南從大年初三開始濕暖逼人,有些地方不免霧氣彌漫,甚至出現回南天。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包括長江三角洲在內,從大年初四到初六大範圍降雨,淮河以北甚至出現了雪花。東北成了冷暖空氣交鋒最激烈的戰場,從大年初三開始,大升溫、大降溫、暴風雪交替出現。

而立春時的寒潮,常常和暖濕氣流攪和在一起,對南方影響更大。如2018年立春節氣前後,強大的冷空氣席卷南方,福建等地下起了雪。

由於立春時寒潮和春風常常交替出現,所以升溫、降溫的幅度會非常大,因此立春也是特別容易引發感冒的節氣。如2018年立春寒潮過後,東北很多地方累計升溫20℃,沈陽、長春、哈爾濱的氣溫直接衝到0℃以上。不過,這波升溫弊大於利,氣溫一下子衝得太高,後麵還要再降回來,大起大落容易誘發感冒。

立春雨雪

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很冷。如2020年立春節氣前後,華北平原普遍降雪。2月5日,受東風回流水汽的影響,京津地區出現降雪。由於雲層很薄,北京局部還出現了“太陽雪”。2月6日,受暖濕氣流的影響,北京又降下了一場雪,由於溫度很低,積雪非常明顯。隨後,冷空氣繞開陸地,取道黃海、東海北部進入浙江,與暖濕氣流相遇,給杭州、寧波、紹興等地的山區帶來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