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

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歸來,信手攜回片片綠意,糅和在糯米團子中,便成了清明特有的節氣美食——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汁製成的傳統小食,主要在江南一帶盛行。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描述它的製作過程:“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艾草、雀麥草、漿麥草、鼠曲草……都可成為製作青團的原料。草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捏成一個個小團子,中間包上豆沙、芝麻等餡料,底下墊一段蘆葉,放入蒸籠蒸熟,再用毛刷在團子表麵刷上一層熟菜油。碧綠的青團閃著光澤,人們賦予它“翡翠團子”的美稱,仿佛春天的精華都濃縮在這“翡翠美玉”之中。

青團,又叫清明果、青色染飯、青白團子,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的供品。相傳,青團的出現與寒食節有關。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家臣介子推忠心耿耿追隨,在重耳餓暈之時,介子推不惜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將他救活。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也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介子推不求功名,帶著母親歸隱山林,無論晉文公怎樣邀請勸說,他都不肯出山為官。無奈之下,晉文公以放火燒山相逼,誰知介子推寧肯抱樹而死,也不願放棄自己最看重的氣節。

晉文公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而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所有人家禁止生火,隻能吃涼食。“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古人在這天祭奠先人,就把這種青色的飯作為供品,也就是後來的青團。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隻相差一兩天,大約到了唐宋時期,兩個節日漸漸合並,原本屬於寒食節的青團,也成了清明節的節令食品。

子推饃

在陝北地區,人們有清明節做“子推饃”的習俗。從“子推饃”的名字便可得知,這項習俗也與寒食節有關,正是為了紀念淡泊名利、隻求明君勤政愛民的介子推。

子推饃像特大號的饅頭,但麵團裏麵通常會包入紅棗、核桃或者豆類,麵團表麵還要裝飾各種造型的麵花。麵花又叫麵塑,就是用麵團捏出的裝飾物。製作麵團和麵花的白麵要分開揉製,軟麵做麵團,蓬鬆柔軟,易於吸收蒸汽;硬麵做麵花,結實勁道,容易捏出造型。子推饃在製作過程中並不著色,放到鍋裏蒸熟後,再用紅綠為主的食用色素描繪顏色,最後放上紅豆、黑豆、花椒等作為裝飾點綴。

捏麵花是一項細致的手藝活兒,要想麵團“聽話”地任你擺布,需要積年累月的練習。對於農家人來說,製作麵花的工具就是身邊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酒瓶蓋、梳子、剪刀、錐子……常做農活兒的雙手捏起麵花來,就像一位自信的藝術家,精雕細刻出的麵花猶如一件件藝術品。

麵花的造型大有講究。據說,晉文公放火燒山時,山中的雀鳥紛紛飛落到介子推的頭上,將他的頭部保護起來。因此,人們會在子推饃上裝飾雀鳥造型的麵花。除此之外,麵花在民間的傳統禮俗中,還可作為特殊日子裏贈送親朋好友的禮物。為老人祝壽時贈送的壽桃,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麵花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