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節氣在每年的5月6日前後。二十四節氣中,以“立”開頭的節氣共四個,都代表季節開始之意,立夏當然指夏天從此開始。

這個“夏天”並不是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夏天,而是與農時、物候聯係得更為緊密。古人雲:“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意思就是春季生長的作物進入成熟乃至收獲的季節,冬小麥即將抽穗,油菜花已經盛開,農田一派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立夏之“時”

立夏節氣算是我國夏季的開啟,但要嚴格套用氣象標準,又並非真正代表入夏。古人對世界的認知經驗和現代的科學標準之間,還是有一些微妙的差異,但最終它們在時令變化上完美貼合,讓我們不得不感歎祖先的智慧。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現在的立夏,夏意更濃。立夏時,除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外,全國其他地方的日最高氣溫都可以超過30℃。2020年立夏節氣之前,河南出現了40℃以上的高溫。

立夏時,除青藏高原和東北三省外,全國較涼的地方就是華東沿海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受垂直溫度帶影響明顯,終年寒涼;東北三省緯度高,位置在我國最靠北,會受到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

那麽華東沿海,譬如山東半島、江蘇、上海和浙江東部,又是怎麽回事呢?這些地區是受到海陸熱力性質的影響。由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升溫很慢,所以華東沿海的氣溫往往低於華北平原甚至西北戈壁灘,對比江浙滬和中原地區,立夏節氣是最有可能出現南北氣溫倒掛的節氣。

立夏之“氣”

立夏時,我國上空不再是大陸冷氣團和海洋暖氣團的“二人轉”了,氣團對峙情況更加複雜,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大陸幹熱氣團。

正如我們在前麵節氣中介紹的,這種氣團的來源有兩處,一處是西南的崇山峻嶺,一處是西北的荒漠戈壁。立夏節氣前後,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作用下,大陸的熱力逐漸超過海洋,所以不管南北,遠離海洋的大塊陸地均成為幹熱氣團的發源地。

相比之下,立夏之時大陸冷氣團的勢力大為收縮,南下隻是走過場,也很難跨越長江了。不過,如果大陸冷氣團和海洋冷氣團結合,還是可以造成猛烈的降水和降溫天氣。最常見的模式是,西伯利亞大陸冷空氣南下到東北,和水汽結合之後,再南下到渤海、黃海,從江浙滬向西南方向滲透,讓南方降溫。

立夏驕陽

立夏前,太陽直射點已經抵達北緯10度以北,也就是我國中沙群島南部的南海海麵。因此,立夏時的太陽已經是刺眼的驕陽了。在它的烘烤下,我國陸地迅速升溫,遠離海洋的西南、西北地區成為大陸幹熱氣團的發源地,大陸冷氣團被逐出我國,即使南下也很難形成氣候。

這段時間,海洋水汽還未大規模向北輸送,所以我國各地的日照時間增長很快。在海南和雲南,一年之中最幹熱的時段會在立夏時出現;在長江流域,由於暖氣團迅速占據上風,這裏的連陰雨減少,日照時間增多;在北方,由於冷氣團南下乏力,沙塵也逐漸減少,陽光逐漸占據主場。

立夏風雨

立夏在穀雨和小滿這兩個降雨高峰期之間,水汽向我國的輸送處於相對低穀期。主要原因在於,大陸幹熱氣團太強,而夏季風還未爆發,雖然降雨總體量仍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如穀雨節氣大,更不如之後的小滿節氣。

立夏期間,我國的東風、南風繼續占主導地位,但在北方,西北方向來的幹熱風和東北方向來的濕冷之風,有時候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

雖然水汽增長的速度不快,但大陸熱量迅速累積,所以立夏時的強對流天氣非常厲害,颮線、雷雨大風、短時暴雨、冰雹等屢見不鮮。

立夏典型天氣

晴熱高溫

受大陸幹熱氣團的影響,立夏節氣前後,我國華南、西南、江淮、華北等地都容易出現晴熱高溫天氣。如2020年5月3日之前,河南等地出現37℃以上的高溫;5月3日當天,成都溫江國家站最高氣溫達35℃,追平此站5月最高氣溫紀錄。

強對流

這段時間陸地能量積累較多,如果有冷空氣南下,容易出現颮線、雷暴大風、短時暴雨、冰雹甚至龍卷風等強對流天氣。如2020年5月5日,受冷暖空氣交匯的影響,華中和華東多地發展出了颮線,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出現了1小時50毫米以上的短時強降水、10級以上的強雷暴大風,以及冰雹等惡劣天氣。

寒潮暴雪

立夏前後的寒潮主要發生在北方,暴雪主要出現在東北。如2020年5月3日下午,內蒙古、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的不少地方24小時內降溫超過20℃,其中內蒙古通遼降溫26.8℃。在急劇降溫中,哈爾濱的雨滴逐漸轉為雪花,晚上8點前後出現了大雪紛飛的景象。5月4日,冷空氣繼續南下華北,山西陽泉下午2點時的氣溫比前一天同時間下降26.1℃,鄭州的氣溫下降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