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時節,正是豌豆上市的時候。剝開碧綠的豆莢,一顆顆光滑圓潤、翠綠發亮的豌豆整齊地“排排坐”,用手指輕輕一捋,豆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跌落到盆中,發出嘭咚、啪咚的響聲。
立夏飯
在南方很多地區,立夏日的午飯要吃帶有豌豆的立夏飯。立夏飯最初叫“五色飯”,由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等五種顏色的豆類和大米煮成,後來改為摻雜豌豆的糯米飯。
和立夏飯搭配的,還有成雙的煮雞蛋、成對的全筍和一盤帶殼的豌豆。舊時的人們對生活有著樸素的想象與期望,蛋形如心,食蛋可以使心氣充足;成對全筍象征人的雙腿,寓意雙腿如竹筍般強健;帶殼豌豆形似眼睛,希望雙眼像豌豆般清亮。
豌豆是立夏飯中的主角,立夏時節正是豌豆上市的時候。剝開碧綠的豆莢,一顆顆光滑圓潤、翠綠發亮的豌豆整齊地“排排坐”,用手指輕輕一捋,豆子們就爭先恐後地跌落到盆中,發出嘭咚、啪咚的響聲,做熟後的豌豆清爽中帶著絲絲甜意。豌豆不僅外表惹人愛,而且嫩葉、嫩梢、嫩豆莢都可食用。其中,末端的嫩葉和嫩梢被稱作“豌豆苗”或“豌豆尖”,可清炒,也可用作火鍋的配菜。
豌豆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等地,有一種說法是,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豌豆的種子,豌豆開始在中原地區種植栽培。在曆史上,豌豆擁有眾多不同的名字。我國古代稱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為“胡”,而豌豆由西域引進,所以它最開始叫“胡豆”;因為它的顏色碧綠,又被稱為“青豆”和“青小豆”;又因它生長過程耐寒不耐熱,故得名“寒豆”和“雪豆”。豌豆是一種攀緣植物,李時珍形容它:“其苗柔弱宛宛,故得宛名。”“宛”字加上豆字旁,便是“豌”了。
豌豆糕
夏季炎熱,連胃口似乎都被“曬蔫”了,吃不下飯,還常常感到困乏,這種現象即為“苦夏”或“疰夏”。可是,小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清涼爽口的食物來開開胃,增加食欲。專門記載民國時期南京民俗的《金陵歲時記》裏說:“立夏,使小兒騎坐門檻,啖豌豆糕,謂之不疰夏。”立夏這天,小孩子騎坐在門檻上吃豌豆糕,整個夏天就可以避免疰夏。這也許表達了人們要把厭食之感擋在門外的願望。
豌豆糕的製作並不複雜,通常先將豌豆搗碎、去皮,然後煮爛變成糊糊狀,加入砂糖小火慢炒。民間傳統做法要在裏麵放上紅棗肉、柿餅等,之後放涼凝結,最後用刀切成小塊,吃起來口感細膩,溫潤甜滑。
豌豆糕傳入京城後改名叫豌豆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裏,十文一塊買黃瓊。”這首出自《故都食物百詠》裏的詩,表明了豌豆黃在燕京傳統小吃中占有的重要席位。豌豆黃本是民間小食,相傳在慈禧時,被皇宮禦膳房改良,之後便“黃袍加身”,成為宮廷宴席上的名點。從此,豌豆黃便有了“粗細”之分。粗豌豆黃就是原先的民間做法,皇宮裏的細豌豆黃,則要選取上好原料,工序精細講究,容不得半點雜質,凝結成塊時不能有絲毫裂紋。細豌豆黃在配方中去掉了紅棗等配料,回歸它本身的豆香味,味道更加純正了。
禦廚們對豌豆黃全新的詮釋與演繹,使它在小吃界贏得名副其實的地位,甚至成為國宴上的常客。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總理親自指定豌豆黃為宴席上的第一道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