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經常麵臨糧食短缺的困境,小滿時節正是苦菜遍地生長的時候。“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人們念唱著這樣的句子,感恩大自然饋贈這荒野上的糧倉,不起眼的苦菜幫助人們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饑荒。

苦菜

苦夏,人們還要再吃些苦的食物,苦菜就是其中之一,頗有些“以毒攻毒”的味道。顧名思義,苦菜味道苦澀,但它的莖葉柔嫩多汁,可以食用充饑。古時,人們經常麵臨糧食短缺的困境,小滿時節正是苦菜遍地生長的時候,田邊、山坡、荒野隨處可見。“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人們念唱著這樣的句子,感恩大自然饋贈這荒野上的糧倉,不起眼的苦菜幫助人們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饑荒。慢慢地,民間就形成了“小滿吃苦菜”的習俗。

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詩經·唐風·采苓》中就有“采苦采苦,首陽之下”的詩句。采苦菜啊,采苦菜,尋到那首陽山下。苦菜在古代還叫作“荼”,《爾雅》中說:“荼,苦菜。”從“荼毒”這個詞便可知,“荼”的苦味是多麽讓人難以忍受,甚至能與“毒”相提並論。苦菜還有較高的醫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它為“天香草”。

苦菜遍布全國,又稱“苦苦菜”“苦麻菜”,各地有各地的吃法。西北寧夏等地的人們喜歡涼拌,將苦菜放入鍋中焯水,放冷後加入鹽、醋、辣油等作料拌勻。在其他一些地方,苦菜中的苦汁被潷出後,可用作包子、餃子的餡料;還有的地方用黃米湯醃製苦菜,醃好的苦菜變為金黃色,口感酸甜。生活再苦,吃上不能馬虎。在這片土地上,勤勞、樂觀的人民讓這古老的食材生出甜意,苦盡甘來。

撚撚轉兒

小滿時節,麥子灌漿乳熟,籽粒開始變得飽滿,但未完全成熟,還可以擠壓出白色的米漿。麥子在麥稈上做最後的努力,隻等幹熱風過去,芒種時節便可收割一片片金黃的麥田了。在將滿未滿的小滿節氣裏,民間有一種獨特的節令食品——撚撚轉兒。

撚撚轉兒的製作過程和它的名字格外貼切。人們收割一些剛剛硬粒、還稍微有些軟的大麥麥穗,搓去麥殼,用簸箕分離出麥粒,下鍋炒熟,接下來就要上石磨了。石磨由兩扇磨盤、磨眼兒和杠孔組成,杠孔裏插著一根木棍。將麥粒倒入石磨上方的磨眼兒裏,兩三個人推動木棍,隨著石磨一圈圈轉動,寸長的青綠色“麵條”從磨縫裏旋轉碾出。隻需一會兒工夫,石磨四周便散發出清新的麥香味兒。人們把散落的撚撚轉兒收集起來,為它搭配符合心意的口味,黃瓜絲、蒜苗、麻醬汁、蒜末、辣椒、荊芥……都是調製醬料的好原料。

撚撚轉兒是時節性很強的食物,麥子如果太嫩,籽粒就不夠飽滿;麥子如果太老,籽粒沒有韌勁,嚼起來不夠筋道。小滿節氣的麥子將熟未熟,是做撚撚轉兒的最佳時節。正因如此,撚撚轉兒的知名度,並不像四季都能吃到的食物那樣高。

說起來,撚撚轉兒最初並不是因美味而被製作。同吃苦菜一樣,舊時窮苦人家遇到青黃不接的時節,隻能忍痛將還未熟透的麥子割下來填飽肚子,以解燃眉之急。但同時,作為諧音,撚撚轉兒被賦予了“年年賺”的吉祥寓意。有了撚撚轉兒,荒年變得“青黃相接”,來年也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