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 ,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節
芒種節氣中常常會有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我們都知道它與戰國末期楚國的詩人屈原有關,許多習俗也都由此而發。如屈原投江後,楚國人劃船去救,一直追趕到洞庭湖。後人就用賽龍舟表達對屈原的紀念。疾速前進的龍舟象征人們救屈原時的急迫心情,鑼鼓齊鳴是為了嚇退水中的蛟龍,讓它遠離屈原的身體。除此之外,初夏時節容易滋生病菌,舊時人們不知道生病的真正原因,就采用其他方式護佑安寧。比如,端午民間有“戴艾虎”的習俗,用彩紙剪出猛虎形狀,貼上艾葉,佩戴在身上;或者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意在借助辟邪神獸老虎的力量,讓“妖魔鬼怪”不敢靠近。
送花神
在農曆二月“花朝節”,人們為百花慶祝生日,迎接花神降臨人間;如今到了芒種時節,早春的很多花已敗落凋零,倘若此時默不作聲,對比迎花神時的歡天喜地,實在是有失禮數;更何況,大家還期盼著來年花神的如約而至呢。因此,在芒種這天,民間要舉行盛大的“送花神”活動和祭祀花神的儀式,感謝她們曾展露出婀娜的“身姿”。此番情景,在《紅樓夢》中就有描述,大觀園的女孩們用浪漫的方式為花神餞行:“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係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係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搖,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可不是孩子的專屬遊戲,它還可以成為一個節日。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在芒種時就要過“打泥巴仗節”。芒種前後是栽秧苗的時節,新婚夫婦各自邀請要好的朋友,一起到田裏插秧。插秧時還要進行比賽,小夥子們和姑娘們分成兩隊,看哪隊插得又快又好。勞作結束後,泥巴仗就要開戰了。大家從地上抓起一把泥巴,來不及攥成球,就趕緊投向對方。所有人仿佛回到了久違的童年,玩得酣暢淋漓,不僅不嫌髒,還期待著自己身上多些泥巴,因為誰身上的泥巴最多,就代表誰最受大家的喜愛。
安苗
芒種安苗是安徽皖南地區的習俗,始自明代初期,是一個與土地耕作相關的祭祀儀式。芒種時,水稻已完成栽種,當地農民舉行安苗祭祀活動,以祈求秋天能獲得豐收。祭祀時的供品很是特別,各家各戶先將剛收割的新麥磨成麥麵,和成麵團,然後派出家中手最巧的那位,把麵團捏成瓜果蔬菜、穀物雜糧以及牛、羊、雞等形象,用蔬菜汁染上顏色後,上鍋蒸熟。這些造型各異的供品,表達了人們期待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