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餛飩夏至麵”,夏至吃麵是北方很多地區的重要傳統。在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這天,人們用長長的麵條象征夏至的長晝,期盼幸福的日子長長久久。夏至日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麵
“冬至餛飩夏至麵”,夏至吃麵是北方很多地區的重要傳統。在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這天,人們用長長的麵條象征夏至的長晝,期盼幸福的日子長長久久。夏至日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逐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麵,一天短一線”的說法。此外,在黃河流域,夏至前後是小麥收獲的季節,古人用新麥做成麵條,用“嚐新”來表達豐收的喜悅。
夏至這天,老北京的習俗是吃冷淘麵,俗稱“過水麵”。清代北京歲時風土雜記《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京師於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麵,即俗說過水麵也。乃都門之美品。”過水麵就是將麵條煮熟後,先放到涼水中涮一涮,抖一抖,叫作“拔涼”。過水後的涼麵清涼降火,吃起來不像熱麵那樣軟,嚼著筋道帶勁兒。
早在唐代,涼麵就是一種流行的吃法,而且製作相當講究。杜甫有一首詩叫《槐葉冷淘》,將加入槐葉汁的碧綠涼麵描寫得誘人心魂,“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在苦夏時節來一碗冷淘麵,保準讓人胃口大開。
中國人自古對麵條情有獨鍾,各地都有自己的“當家麵”。麵條表麵看上去低調不張揚,一碗簡簡單單的白麵而已,可一旦淋上各地特有的澆頭,立刻呈現出萬千姿態。陽春麵、炸醬麵、肉絲麵、熱幹麵、擔擔麵、油潑麵、臊子麵……長長的麵條連接起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成為一條文化交流的“美味通道”。
夏至餅
江南地區有諺語雲:“夏至夏至,麥餅盡吃。”麥餅指的就是夏至餅。夏收過後,新麥登台,一些地方會做夏至餅“嚐新”。夏至餅做好後先要祭祀祖先,敬拜土地,然後贈送親朋好友一起品嚐。
夏至餅要將新麥麵粉加溫水和麵,如果想獲得更有層次的口感,可以用攪拌好的雞蛋液代替溫水。麵盆上蓋一塊濕布,讓麵團在裏麵醒一會兒。在濕布掩蓋下,麵團吸收著水分,舒展開來,把麥田裏的清香帶到廚房裏,回報著農民大半年來的牽掛與汗水。
將一塊麵團取下,用擀麵杖來回推展,直到擀成薄薄的圓餅狀;喜歡吃鹹,就在上麵放上當季的新鮮青菜、臘肉等;喜歡吃甜,就放上甜甜的豆沙餡,然後對折成半月形,把邊緣壓實,放到鍋裏烤熟,夏至餅就做好了。
更講究的做法,是將鮮嫩的艾草攥出湯汁,摻入新麥粉中。做成的夏至餅如一把展開的綠色折扇,扇麵如翡翠,帶著艾草的香氣、莖葉的生機和太陽曬過的味道。
用植物汁液和麵自古有之,前麵提到的唐代“槐葉冷淘”,用的就是槐樹的葉汁。“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麵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從槐樹上采來翠綠的葉子,從市集上買來剛剛上市的新麵,回到家裏搗汁和麵。“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放到鼎中做熟,不覺間已吃下很多,連憂愁都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