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每年的7月7日或8日為小暑。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段,除了青藏高原和其他高海拔地區外,人們往往都要穿短袖、短褲,依靠空調、電扇消夏度日。有關這段時期的稱呼還有很多,譬如大家都熟悉的“三伏”,就發生在小暑節氣後不久,並且貫穿大暑節氣始終。
小暑和大暑節氣期間,暖氣團橫行全國,冷氣團龜縮到青藏高原上,主導我國的天氣係統是副熱帶高壓和大陸暖高壓。在這“哼哈二將”的控製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達到全年的最高峰,濕度也達到全年最大;這段時期,主雨帶在我國不斷北上,從南嶺至武夷山一線到長江流域,再到淮河流域,最後到四川和北方。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我國的主汛期,降雨量多少對全年是旱是澇最為關鍵。這段時間還是我國台風登陸的第一個高峰期,“防台抗台”任務很重。
主要天氣係統
副熱帶高壓
副熱帶高壓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地球常年存在的、控製南北半球副熱帶的高壓帶;另一種特指從太平洋伸展過來,夏季控製我國中東部的強大暖性高壓。很顯然,我們文章中說的是第二種。
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是我國夏季天氣的“統領”,它控製的地方盛行下沉氣流,往往是高溫晴好天氣;它的南北兩側是雨帶,其中南側雨帶吹東風,水汽從太平洋吹向我國,常常出現台風;而北側吹西南風,水汽從南海、孟加拉灣吹向我國,並和冷空氣交匯在副熱帶高壓北側,形成我國的主雨帶。從立夏開始,副熱帶高壓就頻繁踏上我國陸地,參與天氣過程;到小暑、大暑,副熱帶高壓就更加重要了。
因為在小暑和大暑,副熱帶高壓主體已經向北跳上我國陸地,逐漸控製華南、江南、長江沿線和淮河流域。隨著它的北跳,我國的主雨帶從小暑時的沿江,跳到大暑時的北方;而海南、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地,逐漸處於副熱帶高壓南側,熱帶雲團和台風襲擊逐漸增多,台風強度逐漸加大。而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的江南、長江沿線和北方偏東地區,下沉氣流越來越強,近地麵吹起極為濕熱的西南風,空氣的溫度、濕度都會大幅增長,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
青藏高壓
在小暑和大暑節氣,陽光照耀在青藏高原的皚皚積雪上,熱量被彈回大氣層,在對流層頂部集聚,形成強大的高層高壓,這就是青藏高壓。和副熱帶高壓、大陸高壓相比,青藏高壓的層級更高,一般出現在萬米高空,而且它的麵積更大,往往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向西延伸到中亞、西亞,向東延伸到我國中東部甚至太平洋。青藏高壓在小暑、大暑節氣裏的擴展,是我國出現高溫、降雨、台風的關鍵所在,也是小暑、大暑節氣陽氣極為旺盛的明證。雖然生活在陸地上的我們感受不到它,但仍需要知道它的存在。
幹熱和濕熱
不過,不同地方的熱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南方地區,小暑和大暑時已被副熱帶高壓控製。這裏的熱,是太陽暴曬和強盛暖濕氣流共同作用下的熱,因此不僅溫度高,而且濕度也高;不僅中午熱,而且早晚也很熱。而在北方,小暑和大暑時一般都是受大陸暖高壓控製,盡管太陽暴曬得更厲害,但溫度高、濕度小,而且早晚相對涼快。尤其是新疆沙漠戈壁地區,中午氣溫往往升到40℃以上,但早晚氣溫又快速跌回20℃以內甚至更低,氣溫日較差高達20℃以上。“抱著火爐吃西瓜”,說的就是這種天氣。在網絡上,人們把南方的濕熱叫“桑拿天”,把北方的幹熱叫“燒烤天”。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現在濕熱已不是南方的專利,北方也經常受到真正的副熱帶高壓控製,在小暑和大暑節氣出現桑拿天,尤其是山東、京津冀和東北等離海比較近、水汽比較豐富的東部地區。如2018年的小暑和大暑節氣,濟南、北京、天津、沈陽等多個北方城市都出現了高溫、高濕的桑拿天,東北中暑的人大增。因此,不要以為待在北方,桑拿天就一定會放過你。
梅雨和伏旱
除了熱量處在巔峰期,小暑時的水汽也處於巔峰狀態,因此,小暑是我國暴雨即將達到巔峰的節氣。這個時候的暴雨主要有兩種,以副熱帶高壓為界:在副熱帶高壓北側的雨帶,叫我國主雨帶。這條主雨帶在南方時,形成的連續降雨叫梅雨;而這條雨帶在北方時,形成的連續降雨就叫主汛期降雨。在副熱帶高壓南側的雨帶,稱為熱帶東風雨帶,其中常有台風發生。
一般情況下,副熱帶高壓和雨帶的北跳是勻速的,隨季節起舞,暮春時抵達廣東沿海,初夏時登上福建和台灣,小暑和大暑前後控製長江流域,甚至遠上華北、東北,然後再後退。這樣一來,就保證了雨水和陽光的“雨露均沾”,旱澇不會不均。
南方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會經過梅雨、伏旱的轉變。所謂梅雨,就是梅子成熟時節,連續降下的要讓人發黴的雨,在氣象學意義上,就是副熱帶高壓北側雨帶在江南和沿江一帶降下的雨。這種雨連續不斷,往往要下十來天,其間陽光稀少,空氣憋悶,是體感最難受的天氣之一。
然而在副熱帶高壓北跳之後,大概是小暑後、大暑前,南方尤其是長江中下遊,又要麵臨“伏旱”。所謂伏旱,就是三伏天裏發生的旱情,以天氣酷熱、烈日暴曬為特征。因為這個時候太陽直射點偏北,地麵熱量很高,再加上受副熱帶高壓強有力的下沉氣流控製,想不酷熱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