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茶是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又稱“秋茶”,和春茶、夏茶一樣,是根據時節劃分類別。“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白露時節,氣候溫和,在盛夏炙曬下“精神不振”的茶樹,此時曆經絲絲涼意,又重新舒展生長起來。

白露茶

一到白露,老南京人定會泡上一壺白露茶。

白露茶是白露時節采摘的茶葉,又稱“秋茶”,和春茶、夏茶一樣,是根據時節劃分類別。“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春茶通常是指清明以前的茶葉,葉片鮮嫩,但是味道苦,而且不耐久泡;夏茶是指立夏之後的茶葉,味道濃烈,但是又苦又澀。白露時節,氣候溫和,在盛夏炙曬下“精神不振”的茶樹,此時曆經絲絲涼意,又重新舒展生長起來。

白露節氣之前的茶叫“早秋茶”,由於溫度還沒有降下來,早秋茶有一點苦澀的味道;白露節氣之後的茶叫“晚秋茶”,也就是真正的白露茶。古人總結白露時節氣溫的特點為:“大抵早溫、晝熱、晚涼、夜寒,一日而四時之氣備。”白天陽光充足,尚有炎熱之感,太陽一落山,氣溫迅速下降,到了夜間竟有了寒意。夜裏突來的寒冷給空氣中的水汽打了個措手不及,它們就地凝結成細小的水珠,附著在花瓣上、草葉上、莊稼上。露珠是大自然的饋贈,晶瑩、溫潤、剔透,受其滋養的茶葉生出了芳香的氣味,使秋茶在滋味、香味、醇厚度上都更勝一籌。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句《離騷》中的詩句正是屈原高尚情操的寫照。早上接飲木蘭樹上滑落的露珠,黃昏進食秋菊殘落的花瓣,引得後人紛紛效仿。古人在白露最為繁盛的清晨,手托玉盤長久地停留在一葉葉草、一朵朵花前,輕輕晃動草葉花瓣,使上麵細小密集的水滴凝成大顆的露珠,然後再耐心地將它們滑落到盤中,仿佛在為這些小生命擦拭夜晚的淚珠,以迎接新一天陽光的照耀。待到收集的露水足夠多時,就可以用來煮白露茶了。

原來,我們還可以如此奢侈地使用時間!暫且不提那用自然精華所製的白露茶的滋味,單單是這份與花草親密互動的雅致,就讓我們羨慕不已了。

白露酒

白露有茶,亦有酒,直叫人陶醉在這漸濃的秋意中。

在湖南興寧、三都、蓼江,以及蘇浙的一些地區,家家有白露節釀酒的習俗。釀製好的白露酒要先祭祀神靈,若家裏來客人,也會用白露酒招待。白露酒喝起來有些許甜味,溫中含熱,除了要白露節氣釀製外,對所用的水也十分講究,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程酒”。程酒取程江水釀製,古時是獻給皇帝的貢酒,名滿天下。清代光緒年間纂修的《興寧縣誌》中形容程酒:“色碧味醇,久而愈香。”人們把程酒裝入壇子中密封好,埋入地下或者藏在地窖裏,要等數年或數十年才能取出,“釀可千日,至家而醉”。

白露酒屬於米酒,米酒是用糯米發酵後釀成,也叫醪糟,古人稱其為“醴”。糯米要先充分浸泡,米粒吸足水分後脹得鼓鼓的,放到蒸鍋裏蒸熟,變成幹米飯。米飯放涼後,將搗碎的酒曲均勻地撒在上麵,加溫水攪拌,之後放進大缸裏壓實,中間掏出一個圓形的酒坑。接下來要給酒缸“穿衣保暖”,外麵裹上厚厚的稻草,缸口處用草蓋子蓋嚴,以加快發酵過程。三四天後,酒坑裏就有米酒滲出了。掀開酒缸蓋子的一瞬間,清柔的酒香氣撲麵而來,趕緊深吸幾口,似乎已有微醉之感,不禁想起鄭板橋的詩句:“家釀亦已熟,呼僮傾盎盆。”

米酒的釀製看似簡單,其實發酵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和微生物分解過程,最關鍵的是酒曲的選擇。酒曲上生長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在我國幾千年的釀酒曆史中,酒曲可謂是“核心秘訣”,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絕大多數的酒都是用酒曲釀造的,可實際上,在現代科學出現前,人們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古人就這樣“稀裏糊塗”地用酒曲成就了中國輝煌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