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時刻,太陽直射於赤道,而秋分過後,北半球時間的天平逐漸向黑夜傾斜,黑夜越來越“重”,陽光越來越“輕”,居住在中國的我們將和夏天徹底分手。
秋分,是一年中兩次“日月平分”的節氣之一。因地球並不是正圓形,所以每年的秋分時間稍有區別,一般在9月23日前後。
我們的祖先認為,秋分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平分秋色”。它不僅代表此時晝夜平分,還代表秋天已經過去一半了。秋分之後,秋天將征服我國的大部分國土。
平分秋色
秋分節氣到來時,現代氣象學意義上的秋季正在向南快速推進,已經來到長江邊,正準備向南嶺和武夷山一線突破。秋分後,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湖北和重慶將很快入秋。不過,在秋天擴張的同時,冬天擴張地盤的速度更快。它已經爬下青藏高原,出現在新疆天山地區、東北的大小興安嶺林區和長白山地區。用現代氣象學標準來看,秋和冬一起占據了我國絕大部分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秋天和其他季節一起“平分秋色”。
不過,秋分時我國還是有一些地方“不買秋天的賬”,仍然會出現高溫天氣。當然這主要出現在南方,北方地區包括以高溫聞名的吐魯番盆地,都不太可能出現高溫天氣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現在的秋分比之前更容易出現“秋老虎”。2017年秋分前後,廣東、福建多地連續高溫,“秋老虎”的氣場越來越大。
當然在秋分時,還有一些地方的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徹底進入冬季。以我們上文中舉例的大小興安嶺林區來說,這裏在秋分時已經天寒地凍,最低氣溫經常降到零下5℃甚至零下10℃,而最高氣溫又往往高達10℃左右。如果這裏的冷空氣積聚發展,有時候也會讓京津冀的氣溫降到0℃以下。可見,秋分時不一定就是溫和的降溫,還可能直接把北方打入冬季,需要格外注意添衣保暖。
秋風驟起
秋分時,大陸幹冷氣團在北方完全占據上風,並且向南方頻繁進攻。這個時候,以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為代表的海洋暖濕氣團已經準備撤離長江流域,但在華南、福建等地還有很強的勢力,不會乖乖讓出地盤。所以,在北方和長江流域,氣團之間的交鋒毫無懸念,但在華南和福建,大陸幹冷氣團和海洋暖濕氣團之間仍可能發生激烈的交戰。
這個時期,我國北方的風向已經徹底轉為北風,並且不可能再有台風登陸;長江流域從以南風、東風為主,逐漸轉為以西風或北風為主。西風和北風是大陸幹冷氣團的信使,和春季東風、南風北上時的羞羞答答相比,它們臉色冷峻,不講情麵,會突然爆發南下,一旦占據主導地位,就不會輕易南撤。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大陸幹冷氣團的南下,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的風向已經以北風和西風為主導。在大陸幹冷氣團的影響下,我國的氣溫不斷下降,濕度驟然降低,秋燥橫行。
秋台凶猛
“秋台”一般指在9月下旬及以後出現的熱帶氣旋。當它們出現時,西風大槽已經南下,台風發展的範圍有所縮小。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台風發展的環境比夏天時更為優越,台風常常爆發式發展,迅速成為超強台風;同一條熱帶雲帶裏,常常出現多個台風,雙台風甚至多台風互相作用,讓台風的路徑變幻莫測,難以預報。台風靠近我國後,常常和幹冷空氣交匯,造成意想不到的特大暴雨和大風,可謂防不勝防。因此,秋分前後接近我國的台風雖然不算很多,但往往特別凶猛,造成很大災害。
如2013年秋分前後,台風天兔繞開台灣島和呂宋島高山,從巴士海峽**,強勢登陸汕尾,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汕尾的最強台風。在天兔的影響下,汕尾的雷達站被強風摧毀,還發生了人員傷亡,造成嚴重影響。在秋分後,台風菲特又在台風丹娜絲的影響下突然轉彎,直奔我國浙江,在台風氣流和冷空氣的共同作用下,浙江出現大範圍的暴雨,其中餘姚等地被水淹長達一周之久,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億元,是造成我國重大經濟損失的台風之一。
秋燥橫行
“秋燥”其實是一個中醫上的概念,意思是人在秋季受幹燥影響而發生的疾病,包括鼻咽幹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等。秋燥引發的較輕症狀有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潰瘍等。由於幹燥會導致血管脆性增加,所以流鼻血也是秋燥的重要症狀之一。
秋燥症狀的根本原因是秋分時期的幹燥天氣。在北風的壓力下,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退至南嶺和武夷山以南,包括長江流域在內,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水汽驟然減少,北方的水汽減少更多。以北京為例,9月的月平均降水量從8月的140毫米降低到48毫米,而在秋分後的10月更是降到了24毫米,比9月再下降一半。白天的最低濕度有時候會降到20%甚至10%以下,在這種天氣下,當然容易引起秋燥了。
秋雨漸少
和秋燥橫行相對應的,是秋分節氣前後我國秋雨的大幅減少。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北方地區,南方的降雨量也在大幅減少。以南京為例,這裏8月的平均降水量高達143.5毫米,到9月就下跌到75.3毫米,到秋分後的10月就下降到59.5毫米了。而在廣東和福建,雖然夏季風還在,但力道和水汽含量也不如以前。例如,廣州9月的平均降水量高達200毫米,但到秋分後的10月就驟減到70.5毫米了。
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華西秋雨”肆虐的四川和重慶地區。所謂華西秋雨,就是秋季前後在四川和重慶一帶出現的連綿陰雨,準確說來是在青藏高原東側邊緣、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四川、重慶和貴州等地。華西秋雨產生的原理,是西風帶南擴後,青藏高原漏下來的冷空氣和副熱帶高壓(大陸高壓)邊緣的暖濕氣流不斷交匯形成的雨。由於這一片地形崎嶇,所以冷、暖空氣來了就走不了,導致華西秋雨特別漫長。因此,這些地區不受水汽減少的影響,秋分時節仍然雨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