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香得讓人難以置信。“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裏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這來自仙境的香氣太過馥鬱,用鼻子聞還不過癮,若能讓桂花在味蕾上綻放,回味在唇齒之間,那才是勝似神仙的滿足呢。
桂花糕
桂花香,香得讓人難以置信。“不是人間種,移從月裏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難怪楊萬裏在《詠桂》裏讚歎,桂樹本不是人間所有,是從嫦娥仙子所在的月宮移種來的。這來自仙境的香氣太過馥鬱,用鼻子聞還不過癮,若能讓桂花在味蕾上綻放,回味在唇齒之間,那才是勝似神仙的滿足呢。於是便有了桂花茶、桂花蜜、桂花酒、桂花粥,還有各種桂花菜肴,而以桂花入饌的糕點自然要首選桂花糕。
在蘇浙一帶,秋分正是桂花盛開的時節。古人收集桂花,可不是使勁搖樹搖下來的,而是打落的。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箋》中“天香湯”條目記載:“白木犀盛開時,清晨帶露,用杖打下花。以布被盛之,揀去蒂萼,囤在淨磁器內。”“打桂花”要在露水尚存的清晨,樹下撐起布單,以接住掉落的花朵。人們手持長竿,隻需輕輕敲擊枝條,桂花便紛紛掉落,眼前花瓣繚亂,恍若廣寒宮上急急落下了一場花雨,迫不及待地要把這花香和風韻帶到人間。不一會兒,布單就被鋪就成了“花毯”。
由於各地飲食習俗不同,桂花糕的做法也不盡相同。通常,收集來的新鮮桂花要先過篩,把葉子、花蒂和不新鮮的花瓣剔除,然後用清水洗淨、晾幹,用糖、鹽等醃製,做成糖桂花保存。糯米粉和大米粉混合加工後,在表麵撒上幹桂花,然後上鍋蒸熟,出鍋後再淋上糖桂花,玲瓏精巧、鬆軟細膩的桂花糕就做好了。
“月宮秋冷桂團團,歲歲花開隻自攀。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凡人總是對天界有無限的遐思和向往,隻是不知道獨守月宮的嫦娥,在煩悶之時,是否也會做上幾塊桂花糕,以解對人間的眷戀。
螃蟹
秋分時節不止農事繁忙,還有“一忙”與吃有關,那就是“食蟹忙”。民諺有雲:“秋風起,蟹腳癢。”誘人的螃蟹又在向我們招手了。我們通常吃的大閘蟹,是出生在近海鹹淡水中的河蟹。河蟹出生後,要洄遊到淡水湖中生長,成年後再回到近海產卵。一生兩次洄遊於海河之間,這運動量著實不小,所以大閘蟹才生得肉嫩膏肥吧。
食蟹分文武兩種吃法。“武吃”大家都熟悉,主要工具就是自己可靠的雙手和利齒,上來先哢嚓幾下掀開蟹殼,掰下蟹腿,蟹腿放到上下齒間,一陣蟹殼碎裂的聲音後,便是吸溜吸溜的吸吮聲了。“武吃”豪爽又痛快,“文吃”則詩意又藝術,靠的是一套叫作“蟹八件”的專用器具。蟹八件指的是小方桌、圓頭剪、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鑷子、釺子和小匙。吃蟹時先把螃蟹放在巴掌大小的方桌上,用圓頭剪刀剪下大螯和蟹腿,然後拿出腰圓錘,圍著蟹殼邊緣輕輕敲打,蟹殼被敲鬆後,就可以用長柄斧掀開背殼和肚臍了。接著,長柄叉、鑷子、釺子各顯神通,發揮出捅、剔、鉤、叉、挑的本領,小匙則負責刮下如玉的蟹膏、金黃的蟹黃。總之,食蟹者定要把這螃蟹吃個幹幹淨淨,絕不留一絲餘肉,其中更有高手,能把吃完的蟹殼拚湊回一個完整的螃蟹樣,整個過程就好像在完成一項精細的手藝活兒。
蟹八件的原型發明於明代的江南地區,最初隻有三件,後來逐漸發展為八件。這些工具一般是銅製的,檔次高的為銀質,表麵閃著柔和的光澤,做工很是精致。蘇州人家有女兒出嫁時,嫁妝裏常常就會有蟹八件,可見它的地位和貴重程度。
古代文人中愛蟹者眾多,清代戲劇家李漁嗜蟹如命,人稱“蟹仙”。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到吃蟹時曾大呼:“蟹乎!蟹乎!吾終有愧於汝矣。”螃蟹,螃蟹啊!我到底是有愧於你呀!此話何出呢?原來,李漁感歎他沒能在盛產螃蟹的地方做官,不能用俸祿讓他敞開了大吃,隻能用囊中僅有的錢來買。就算他一天可以買一百筐,除了招待客人外,還要和五十口家人共同分食,最終他能吃到嘴裏的實在是有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