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誰說隻有康熙牛?從東漢那個小娃說起

這部三國,就從一個小孩開始吧。

如果說三國是棵大樹,這個小孩,就是這棵大樹的種子;如果說三國是個炸藥桶,這個小孩,就是炸藥桶最早的導火線。

這娃身份特殊,是位皇帝(能成三國導火線的,自然不能是咱尋常百姓家的鐵蛋狗剩了),他名叫劉肇,是東漢第四位天子,史稱漢和帝。

雖然劉肇在曆史上沒啥名氣,但他小時候,幹過一件極了不起的事,跟後來的千古聖君康熙有一拚!

康熙小時候最出名的,莫過於捉鼇拜的故事,地球人都快知道了:

小康熙計劃鏟除鼇拜,就招了一幫精壯小孩,天天在宮裏玩摔跤。鼇拜可是滿洲第一“巴圖魯”,最能打的!小康熙看娃們武藝練得不錯了,就暗中布置好,把鼇拜誑進宮來。趁鼇拜不備,突然,這群娃一擁而上,你抓胳膊我壓腿,捉大魚一樣,把個鼇拜牢牢按在了地上。大權臣就這麽搞定了!小天子的智慧和神勇,也一下成了全中國娃們的楷模。

……的確很牛。但是,在康熙之前1500年,劉肇早就幹了這麽一樁——他捉了大漢朝的“鼇拜”!

比起康熙,劉肇確實慘了點兒,康熙是千古聖君,名聲比打雷都響,可劉肇,卻沒什麽存在感。

不過,在咱們三國的開篇裏,劉肇可是第一個重要角色!

——來說說劉肇的故事。時間聚焦:公元88年。

公元88年,小娃劉肇登基當皇帝了。這年,他9歲。

舉行儀式的地點,是洛陽皇宮的崇德殿。兩千年前的大漢皇宮,可不像咱們紫禁城,紅牆金頂亮堂堂,看著就喜慶。那時的皇宮,顏色以灰、棕、黑為主,很森冷威嚴的。

小劉肇就在崇德殿裏登基了。聽著大臣們一起高聲朝賀,劉肇極度不安。9歲的娃,麵對這等陣仗,能有啥反應?除了害怕,還是害怕!

不但場麵嚇人,周圍的人更嚇人。劉肇身後,掛著一道珠簾,簾後坐著一個女人,這是竇太後。垂簾聽政!在咱古代,如果皇帝年紀小,由他母後掛道簾子,在後麵發號施令,是很正常的事。但不正常的是,這位竇太後不是劉肇的親娘!那劉肇的親娘在哪兒?早被竇太後害死了。

再往朝堂下麵看,那個坐在最高位、神情極度傲慢的大官,是大將軍竇憲——竇太後的親哥哥。

孤兒劉肇,就這麽當了皇帝。每天畢恭畢敬地喊竇太後“母後”,可這女人,是他的殺母仇人!每天戰兢兢地瞧著竇憲臉色,萬事都請大將軍做主,隻怕大將軍一個不開心,一巴掌就把他拍死了……

這就是悲摧小皇帝劉肇的童年。除了沒底線的被虐和一個空空的皇位,啥也沒有。不過,這隻是本故事上集,下集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且看下集故事。

老天沒徹底絕了劉肇的路,沒爹沒娘沒親人,但是,沒讓他慘到沒朋友。

劉肇有朋友,而且不止一個,是一批。當在宮裏抓蛐蛐抓不著,坐草窠裏大哭時,立刻就有個“朋友”蹦出來,三下五除二就幫他逮住了,還慢聲細語地安慰:“陛下不哭,這不,奴才給您抓來啦!”當在外麵受了氣,想砸宮裏的東西還不敢,獨個生悶氣的時候,立刻又有個“朋友”來安慰,又是勸又是歎的,還陪著他一塊掉眼淚……

這些“朋友”是誰?——宦官!(東漢時還沒有“太監”這稱呼。)他們是劉肇小時候的玩伴,長大以後的知音。他們最懂劉肇的心,還能替他保密,跟他一頭兒。

就是這群宦官“朋友”,讓劉肇徹底翻了身,雪了恨。

劉肇恨死了竇家(能不恨嘛),比康熙恨鼇拜更狠,於是,行動起來也比康熙更猛。康熙抓鼇拜時,已經快16歲了,劉肇捉竇憲那年,才13歲。

13歲的小孩能幹啥?別說,劉肇真就幹了。而且,前前後後策劃得極度周密。他早就看準了一個人,當然,這人是宦官。

這個宦官名叫鄭眾,是中常侍兼鉤盾令。中常侍相當於皇帝的顧問,那“鉤盾令”又是什麽官?——主管皇宮裏的園林亭台、花草池塘。劉肇少年慧眼,早看出這管花花草草的“太監”不一般,不但有智謀,有毅力,人品還好到不行!真是最優人選!

劉肇早跟鄭眾貼了心,秘密把大事商議起來。一切布置停當後,大戲開局。

公元92年,13歲的劉肇給竇憲下了一道詔書,讓竇憲立刻帶領親信們進宮,他要親自給他們逐級封賞。(劉肇這是鐵了心,要一網打盡!瞧瞧這娃的謀略和膽氣!)

小天子這麽幹,難道竇憲就沒一點疑心?還真沒有。人太得意了,就難免會發失心瘋,竇憲以為,這小孩兒早就被嚇破膽了!說不定已經打算把大漢江山讓給竇家呢!竇憲毫無顧慮地哈哈大笑,帶著手下們進了城。

可就在他洋洋得意、雄視這座京都時,所有的城門都悄無聲息地關閉了。幾個身穿黑色深衣、頭戴惠文冠的人,小心翼翼、緊鑼密鼓地聯絡各方將領,片刻工夫就把禁軍指揮起來,天羅地網地向竇氏發起了抓捕!

為首的那人冠上飾著金璫,冠右斜插貂尾,指揮若定,機敏果決,比身在沙場的將軍也毫不遜色!竇憲及其黨羽再怎樣狂叫威脅,也已經來不及了。竇氏一幹逆賊被一網捕獲。這時,人們又把目光投向指揮者,再仔細瞧他冠上的“金璫右貂”,這才真相信了,全權策劃這場大抓捕、把大將軍置於死地的頭號功臣,居然是一個在後宮裏掌管亭台花草的宦官!

這就是鄭眾,劉肇最信任的宦官“朋友”。“金璫右貂”,是宦官帽子上的特殊裝飾,一看就知道是啥身份、啥級別,意思跟軍裝上的軍銜差不多。

就這樣,劉肇除掉了竇憲。誰說隻有康熙牛?這一比,劉肇不但成事年齡小了3歲,在時間上還早了1500多年!就是東漢的存在感有點低,托不起劉肇的光環。假如劉肇身後也有個康乾盛世啥的,弄不好曆史就改寫了。當然,如果那樣,我們的熱血三國也就不用說了。

後來劉肇長大成人,幹了很多好事。又是減賦寬刑,體恤百姓,又是招賢納士,獎勵農耕,讓東漢達到了鼎盛。田地最廣,人口最多,社會最安定,是一個好皇帝無疑。

劉肇的故事說到這兒,有朋友就該問了:劉肇這娃厲害沒錯,可這跟三國有啥關係?他怎麽就是三國這棵大樹的種子了?好吧,因為——劉肇在人生的最後關頭,犯了個錯。結果這個錯被子孫後代繼承了去,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有一天大漢朝再也撐不住,“砰”的一下爆掉,咱們的三國才能登場。

那這個錯是啥呢?是——

他、掛、了。

劉肇這輩子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該、死。至少不該27歲就死。其實,他父皇章帝已經開始早掛(31歲),劉肇則更加早。

劉肇肯定想不到,他父子倆開的這個早掛先河,後浪皇帝們都學去了,個個習慣性早死。跟後浪們相比,劉肇還算長壽的。

就因為“皇帝慣性早死”,整個中國史上最離奇、最詭異的一段曆史也將開始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