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人誰有那麽多寶鈔存在家裏,也不怕家裏著火給弄的血本無歸。

這些錢啊,全都是朱瞻基提供的,更直白的來說,他們是來自於寶鈔提舉司。

朱瞻基搖搖頭:“沒必要,反正我真正的目的又不是消耗這些寶鈔,而是為了讓寶鈔和銀子達到水平統一。”

“不過,光有我們的行動,是遠遠達不到這種效果,這種事情還是要煽動其他人加入起來。”

回到皇宮之後,朱瞻基率先去找朱棣。

禦書房內,夏元吉也在朱棣,捧著那份折子,眼睛都快笑成一道彎。

“真沒想到,不過短短數月間,居然就已經為國庫累積了上百萬的銀子。”

“再這樣下去,天下的銀子盡數歸於國庫。至於寶鈔咱們有的是,也不怕敵人在搞動靜!”

雖然話是這樣說,可夏元吉卻緊鎖眉頭,未曾有舒展之意。

“陛下,這件事還不能高興的太早。寶鈔的價值畢竟是我們單方麵抬高的,如果這個政策不能在其他地方流通,最終還是會歸於原本。”

他們可以把寶鈔看得重,但是不能不顧及其他地方的感受啊。

這句話就猶如一盆冷水,澆的朱棣透心涼。

“不禁撇撇嘴,你這老家夥就不能讓朕多高興一會,難道這個朕想不通?”

朱棣自己也沒想到,他明明坐擁千萬資產,卻也有一天會為錢而發愁。

輕歎了口氣,“如果說寶鈔到達一定的膨脹程度,那麽也會變得沒有價值。”

貨幣膨脹也並非是什麽好事,大家都有錢了,誰還會努力?難道要靠提升物品本身的價值?

就在此時,太監傳話,“陛下,皇太孫殿下求見。”

朱棣臉色一喜,“朱瞻基走進來那小子來的正好,讓他趕緊進來。”

朱棣直接起身,拿著那本折子,“好小子,你是特地來給朕解愁的吧?”

“皇爺爺,看來你已經猜到孫兒來的目的,正如你所想的那樣。”

“寶鈔泛濫的結局,便是導致其失去原本價值,貨幣相互製衡,也不可能淘汰其中一方。”

“想要穩住現在的局麵,還得統一周邊小國的對貨幣的認知。”

早年在秦國之時,就已經完成了大統一。

貨幣雖然統一,但也出現分裂局麵,就比如說多種貨幣並存,達成兌換形式,還是他們眼前所麵臨的困境。

這並非是完全的壞事,也可以起到製衡作用。

各處虎視眈眈,錢財也是國之根本之一。如果有人起了歪心思,想要貨幣壟斷,可是多重貨幣,他們也達不到那個實力。

就像這一次,他們花費巨額資金買斷所有的銀子,試圖用銀子取帶寶鈔的價值,造成內部經濟困難。

想法雖好,可惜太過愚蠢。

“皇爺爺,孫兒已經找到,緩解的辦法。”

“寶鈔提舉司可以依舊保持寶鈔緊張的態度,但是那些有錢的商人不用啊,他們可以肆意的收斂銀子兌換寶鈔!”

“至於那些小國,就要皇爺爺,多費些心思,無論是用文用武,反正大明的實力,總歸是能對付他們。”

要銀子?國庫現在多的是!要寶鈔?寶鈔提舉司也多的是!

經濟已經不成問題,軍事一直都是他們的優勢。

情況緊急之下,能夠和諧交流自然最好,但是冥頑不靈說不通,那也不能怪他們不講道義。

畢竟當今世道強者為尊,誰強誰就有說話權!

“好你個臭小子,辦事情越來越有正當年的風範了。”

朱瞻基的個性和行為,都完全符合他的預期,甚至讓他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盡管自己足夠優秀,但是在老朱眼裏,似乎隻能看到自己的大哥。

也的確朱標是優秀的存在,所以他一直都被家長,但是輪到朱瞻基,他不允許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自己的好孫子,這麽有實力,他的智慧,他的實力應該發揚光大,被所有人看到!

“皇爺爺,那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下了。”

“在沒有把那些人的銀子騙過來時,寶鈔的價值還得漲,那些小國也交給您來打點。”

這件事情要是做到最後,或許也算是因禍得福,在經濟方麵他們能夠達到一個新的壟斷程度。

等朱瞻基離開之後,夏原吉不禁連連感慨:“皇太孫做事情真是一環扣一環,讓人防不勝防,居然想到以牙還牙如此大快人心的做法。”

等到將倭寇和西洋人的銀子都壟斷過來,到時候再將寶鈔的價值壓下來,銀子始終居於上方,但是價格不會相差太多。

就算是想要兌換貨幣,那也是需要給手續費的。

當寶鈔和銀子的價格達到同一水平的時候,誰又會為了其中一方而耗費手續費去得到同樣的交易貨幣?

這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這件事情,對於那些有心之人的打擊肯定不小。

就和商人的思想一樣,他們也需要有備無患,也需要防患著寶鈔下跌的風險。

銀子是通貨幣,永遠都不會下跌,這時不變的道理。

甲原籍以及加速攻擊的計劃看得通透,心裏卻早已經波濤洶湧:“損!實在是太損了!”

朱棣笑得合不攏嘴,眼裏滿是自豪和驕傲:“那可是朕的孫子,肯定是有過人之處,不像朝廷裏那幫老狐狸,隻知道占便宜,遇到事情就開始裝傻充愣。”

老狐狸?包括自己嗎?

夏元吉撇撇嘴,罵就罵唄,怎麽還一個都不漏,倒是一點不偏心。

一切便如朱瞻基所預料的那樣,所有的商人也趨之若鶩地將家裏的寶鈔掏出來換銀子,寶鈔提舉司也適當性的加大放寶鈔的金額,

隻要徹底掌控銀子,到時候將兩種貨幣的價格齊平,然後再由影子慢慢流通市場,這樣他們至少可以掌握貨幣主權近乎三十年!

周邊的小國,在朱棣強硬的威壓之下,也都統一規劃寶鈔的價值。

這種情況下,誰又不想將手中的銀子拋出去呢?

包括其中的始作俑者,倭寇和洋人,兩者已經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