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為主主要講的是變被動為主動,原意是指,客人與主人位置顛倒,客人的行為、舉止儼然是主人,而主人反而像客人。這一計用在軍事上,往往是指實力弱的結盟方最終占據了主導位置,而起主導作用的同盟者卻被排擠。作為弱勢的一方,要想變被動為主動,就需要想辦法抓住對方的要害,利用各種手段控製或者兼並他。李淵在奪取天下之前,寫信給李密恭維他,後來卻把李密消滅了,這就是反客為主最好的表現。
本計的含義有以下幾種:
1.喧賓奪主。處在客位的時候,在對方鬆懈的時候插入,等時機成熟後將對方排擠出去,自己成為主人。
2.先發製人。戰爭中的雙方,一般先采取行動的都會占據主導地位,即使有時候力量弱小,但是先發製人也會讓自己從弱變強。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趁著空隙插足進去,想方設法控製敵人的要害,這必須循序漸進。
“反客為主”的過程大體分為幾步:爭席,趁隙,插足,握機,成功。簡單來講,就是從被動位置變為主導位置,將別人的主動權慢慢地爭到自己手中。同時此計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暴露野心,最後被揭穿。在戰爭中,此計較為常見的事例有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袁紹反客為主智取冀州等。
正德十四年(1519),寧王朱宸濠謀帝位的狼子野心被告知天下後,明武宗朱厚照急下聖旨緝拿叛黨在京的幫凶,並派大臣赴南昌宣讀聖旨收撤寧藩。朱宸濠遣往京師探取情報的偵卒回報時,他正在府中大擺壽宴,聽此消息後再無興,即刻召集手下商討。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謀士劉養正分析,如今事已至此,大勢危在旦夕,若如此拖延下去我方必會從萬眾之星變成眾矢之的,不如趁此壽宴之際,將江西的地方官一網打盡,而後舉起反旗,揭竿起義謀帝位。
古代擺喜宴要擺很多天,諸侯官員更是如此。在寧王壽宴的第二天,諸官員相繼來到寧王府謝宴。待拜見結束後,府中忽然走出披甲帶刀的武士,大家正在驚愕之際,就見朱宸濠立於露台之上,宣布奉太後密詔,準備起兵入朝。眾官見狀,隻好麵麵相覷,不敢有異。唯有巡撫孫遂、按察司副使許逵出來表示反對,這二人當即被衛士捆綁起來,押出斬首。
不久後,朱宸濠命劉養正為右丞相,李士實為左丞相,並草擬檄,傳達四方。寧王的軍隊順江攻下九江、南康等地,一時間,數城俱陷。朝廷聞訊,滿朝武人人自危,天子急忙調兵遣將前去平叛。寧王朱宸濠在陰謀敗露之後,並未采取消極方式或者俯首稱臣,而是采取先發製人的手段,將江西官員一網打盡,而後乘機起兵,采取以攻為守的方式,使明廷一時措手不及,陷入被動。
古人認為天機是隨時改變的,所以主客之勢也一直在變化著,在戰爭中也是如此。有的人反客為主,占據有利局勢最終贏得戰爭,而有的人則以守為攻,最終抵擋住了敵軍的兵臨城下,獲得勝利。被動時去掌握主動,主動時要盡快解決戰鬥。
唐朝時有一個叛將仆固懷恩,在其煽風點火之下,吐蕃和回紇最終聯盟起兵,劍指中原。兩國聚集大兵三十餘萬,一路士氣逼人,打到涇陽。涇陽的大將郭子儀為唐朝名將,他此次是走馬上任前來平叛的。麵對著這樣來勢洶洶的敵軍,郭子儀任重而道遠。
天無絕人之路,本在中間作為串聯調和的仆固懷恩忽然撒手人寰病死途中。因而把吐蕃和回紇扭在一起的繩索斷了,兩軍便各懷鬼胎、各自為戰。在爭奪主導地位時,兩軍的矛盾開始公開化。最終兩軍部隊各駐一方,老死不相往來,吐蕃駐紮東門外,回紇駐紮西門外。
名將郭子儀一直以守為主,如今見此機遇怎能放過。況且安史之亂時,郭子儀與回紇曾一同浴血奮戰對付安祿山。敘舊情,憶古稀,如此私交正可大為利用。因此他遣人去回紇營傳達自己欲與老友敘舊的想法。回紇都督藥葛羅,也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當初在戰場上並肩作戰,如今卻已是兵刃相見,不免有些欷歔。聽聞郭老如今在涇陽,頗感欣慰。不過他終歸是一軍之主,不會輕率行事,便回說:“除非郭老令公親自登門到訪,否則我不會相信。兵法,詭道也。”郭子儀聽聞回報,決定親自會見藥葛羅,趁此機遇讓他們兩軍分化。諸將士百般阻撓,兩軍交戰之際,這豈不是羊入虎口?郭子儀鄭重言道:“國難當前,如此險峻的情況下,我還有心思思考如何明哲保身嗎?倘若我能說服回紇,危機就變成了轉機。這有什麽問題?”郭子儀為表誠意未帶保衛,隻帶了幾名隨從便前往回紇營。
回紇的藥葛羅見故人真來造訪,非常開心,設宴招待郭子儀,兩人相言甚歡。在一個恰當的時機,郭子儀話鋒一轉談道:“我大唐與你回紇關係一直不錯,當初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也立了大功,大唐一直念著你們的功勞,並未虧待回紇!為何與吐蕃聯合進兵攻唐呢?這事我可是一直想不明白。吐蕃的原因老夫倒是猜到幾分,畢竟吐蕃離中原太遠,即使攻占了也不可遷都於此。聯合回紇一舉侵犯大唐,待鷸蚌相爭之後,再借機回去撈一把。”藥葛羅聽後久久沒有說話,忽然拍案而起,憤然罵道:“老令公說得有理,我們是被他們的甜言蜜語所蒙蔽了!回紇願意跟大唐齊攻吐蕃。”一頓飯的工夫,情勢逆轉,雙方馬上立誓聯盟。
吐蕃忽然得到情報,發現形勢驟變,連夜拔寨撤兵。郭子儀跟回紇合力追擊,最後擊敗吐蕃的十萬大軍。
兩方合作,必有協調人物,如現今的外交官,便是維持兩國關係的樞紐。上例中作為“外交官”的仆固懷恩病死,恰好給了郭子儀實施“反客為主”計謀的機會,分化兩支外境部隊,從而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運用“反客為主”之計解決問題的事例還有很多,例如:清朝浙江省某知縣同本省巡撫有師生之誼,關係十分密切,但與駐防將軍卻彼此不和。將軍見小小的知縣竟敢不買自己的賬,心中惱恨異常,總想找機會陷害知縣。
同年元旦,浙江省百官在遙對京城皇闕行朝賀禮後,將軍秘密地向清朝皇帝上奏折,彈劾知縣在元旦行朝賀禮時行動隨便,態度不嚴肅端莊。不久後清帝下旨,諭令巡撫查辦知縣朝賀失儀的大不敬之罪,並斥責巡撫對屬員錯誤不聞不問,犯有失察之罪。這巡撫心知是將軍往其身上潑髒水,但對清帝的禦旨又無可奈何。碰巧這時有一位愛打抱不平幫人打官司的訟師托人告訴巡撫,他有辦法既可保住巡撫,又可摘掉將軍的烏紗帽,但條件是巡撫要出三千兩白銀。
巡撫為解胸中惡氣,遂答應事成之後送給訟師三千兩白銀以作酬謝。訟師深知巡撫一諾千金,便對他說道:“‘參列前班,不遑後顧’,隻要大人在奏折上寫上這八個字,便可成功。”巡撫沉吟半晌恍然大悟,連聲稱讚,按照訟師所說稟奏。因為在節日大典上對京城行朝賀禮時,巡撫與將軍官職最高,所以位列前排,而小小知縣卻品級低微,在官尾處。行禮時各級官員不許左顧右盼,更不許向後觀望,這是明規定。所以即使知縣在後排有所失態,站在前麵的官員也不會看到。巡撫未見知縣失儀,這是很正常的,何罪之有?反倒說明巡撫對皇帝的尊重。倒是將軍卻親見位於後列的知縣的失儀之處,想必將軍一定瞻前顧後,犯了後顧失儀之罪。
奏折送上去不久,聖旨便下來,嚴厲斥責將軍的朝賀失儀,即刻免職,巡撫和知縣則安然無事。訟師提出計策的高明之處在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本是以攻為守,結果變被動為主動,使巡撫和知縣贏得了這場政治鬥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