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農曆十月二十日,距離慈禧去世僅剩兩天的時間。在紫禁城福昌殿的病榻中,慈禧突然秘密召見了軍機大臣張之洞、世續,及幾個月前剛剛被提拔為軍機大臣的醇親王載灃。為了這次秘密會見能順利進行,慈禧在頭一天還做了精密的部署。

慈禧以勘驗東陵“萬年吉地”工程為由把首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調離了北京,同時,慈禧又把袁世凱親信段祺瑞的部隊調出北京,將自己的親信鐵良的第一鎮精兵換防回北京。做好了這些準備後,慈禧才命人召見張之洞等人召開秘密會議。這次會議,不僅改變了醇親王載灃一家的命運,也決定了已曆經兩百六十年滄桑的大清王朝的命運走向。

自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慈禧軟禁在中南海瀛台長達十年之久,朝政大事由慈禧一人把持。如今慈禧病危,光緒又沒有子嗣,坊間悄悄流傳起這樣一個傳言:慈禧死後,慶親王奕劻有意廢掉光緒,讓自己的兒子載振為帝,這個事情還得到了手握北洋新軍兵權的袁世凱的支持。這一傳言讓慈禧意識到自己的噩運即將來臨,必須有所行動。但是,奕劻在朝中黨羽眾多,而且又被外國人所看重,不能隨意處置,於是才有了前麵慈禧對奕劻的一係列行動。準備妥當後,慈禧立即召集張之洞等人商議為光緒立嗣。

在立嗣的人選上,慈禧提出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為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據史料記載,慈禧的這個提議當時遭到了張之洞等人的反對。張之洞等人覺得溥儀年齡太小了,而光緒的皇後裕隆正值盛年,擔心到時候清朝會再次出現垂簾聽政的局麵。於是,張之洞等人提議不如直接立載灃為帝。而事實上,當時的載灃也確實是皇帝的合適人選。

載灃是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還是慈禧的外甥。光緒十六年,年僅七歲的載灃就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成了醇親王,地位顯赫。但是僅憑這些,還不足以支撐載灃成為皇帝的人選,直到載灃十八歲時,他終於迎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公元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駐中國公使克林德被殺。隨後,清政府向英、美、法、德等十一國同時宣戰,但最終卻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紫禁城皇宮,清政府和十一國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戰敗後,清政府需要派遣使臣為克林德被殺事件到德國致歉。當時德國為了羞辱清政府,特別指定光緒皇帝的親弟弟醇親王載灃前往德國道歉。

● 載灃

第二年的農曆四月,載灃被慈禧任命為“頭等專使大使”,奉命出使德國謝罪。這顯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載灃到達德國柏林後,德國突然要求載灃跪拜德皇遞呈國書。事實上,當時的歐洲並沒有跪拜禮儀,德國之所以要求載灃跪拜,主要目的是為了侮辱大清國體。據史料記載,雖然當時的載灃還隻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少年,而且還是第一次出訪外國,但卻表現得十分沉穩。載灃始終堅持底線,冷靜應對,最終德國讓步,同意載灃不需要行跪拜禮,隻向德皇三鞠躬。

對於這次的出使任務,載灃在自己的出使日記中平靜地寫道:“大局保全,國體無傷。”而當時的媒體卻對載灃表現了極大的熱情,甚至稱讚載灃為大清未來的希望。從這一事件後載灃開始受到慈禧的重用,剛滿二十歲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二十五歲時就成了掌管軍國大政的軍機大臣。這樣的資曆,在當時的皇室親貴裏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所以,當慈禧商議立嗣時,張之洞、世續等人才提出立載灃為皇帝的建議。那麽,對於立載灃為帝這個提議,慈禧是怎麽想的呢?

據史料記載,慈禧聽到張之洞等人提議讓載灃當皇帝時,沉思了一會兒,但最終還是否定了這個提議。慈禧的理由是,同治、光緒都是兄弟相繼,如果再立載灃為皇帝的話,就變成三代都是兄弟相承。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很不合適。所以,最後慈禧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立三歲的溥儀為皇帝。那麽已經垂簾聽政了近五十年的慈禧,真是這麽想的嗎?

實際上慈禧有她自己的打算。載灃的弟弟載濤在後來的回憶中做過這樣的分析:慈禧自認為身體尚好,很快就可以痊愈,三歲的新皇帝又容易控製,加上載灃性格溫和、順從聽話,慈禧準備在接下來的新皇時代繼續垂簾聽政,所以最終選定溥儀為皇帝。

末代皇孫啟功曾回憶,1908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後命太監給光緒送去一碗酸奶,沒多久隆裕皇後的太監小德張就向太醫院正堂宣布光緒皇帝駕崩了。光緒死後當天,慈禧立即下懿旨,宣布立溥儀為帝,改元宣統,載灃為攝政王。當奕劻回京奔喪時,大局已定。為了穩住奕劻,慈禧又下了一道懿旨,封奕劻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直到這時,慈禧才終於放心。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慈禧也駕崩了。

半個多月後,溥儀在生父攝政王載灃的陪同下舉行了登基大典。但這場本應莊嚴肅穆的登基大典,卻被溥儀的大哭大鬧攪得大煞風景。原來,皇帝登基必須要經過一道道煩瑣的程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內務府大臣及侍衛們的叩拜,緊接著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相關程序一個都不能少。而此時的溥儀還隻是一個三歲的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經不起這樣來回的折騰。

● 戴灃與溥儀(站著)溥傑(抱著)

● 載灃與子女在天津

據溥儀《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那天天氣非常寒冷,北風呼嘯。在中和殿時,內務府大臣們剛開始行三跪九叩禮,溥儀已經放聲大哭,最後隻能匆匆行禮,再由太監們強行抱到了太和殿又高又大的皇帝寶座上。太和殿裏,文武百官濟濟一堂,場麵莊嚴肅穆。載灃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麵,雙手扶住溥儀連聲叮囑:“別亂動,一會兒就好了。”可是溥儀卻掙紮著哭喊:“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載灃在一邊急得滿頭大汗,連忙命太監上來按住溥儀,然後招呼大臣們趕緊行三跪九叩禮。但是,大臣們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溥儀的哭叫聲也越來越大。載灃隻好安慰說:“不要哭了啊,一會兒就完了,快完了啊!”

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大典,就這樣在哭鬧聲中草草收場。事後,大臣們私下議論,說攝政王怎麽能在皇帝登基時說“快完了”這樣的話,實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這個事情流傳到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民間甚至開始流傳起“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這樣的童謠。不祥之兆如同烏雲一般壓在眾人心中。不過,這些都不能改變溥儀登基為皇帝的事實,清朝正式開啟了攝政王載灃執政的時代。

表麵上,載灃兒子溥儀是皇帝,他自己是攝政王,一時風光無限,權力盡歸載灃家所有,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載灃接手時的清政府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中日甲午戰爭後,慈禧領導的清政府舉借外債共12億兩,其中償付賠款的比重高達60%。光緒末年全國年均財政收入保持在9000萬兩左右,半數以上用於償付外債和賠款。此外,1905年到1908年期間,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發動了8次武裝起義,雖然這8次武裝起義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在朝廷內部,當時奕劻作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首席軍機大臣,同時又管轄總理衙門、財政處、練兵處,集內外大權於一身,黨羽眾多。僅軍機處,就有袁世凱、那桐、世續、吳鬱生等黨羽。在奕劻七十大壽時,各地官員進獻者絡繹不絕,慶王府前車水馬龍。僅這一次壽誕,奕劻所得現金達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價值更是達到了百萬兩白銀以上。奕劻的行為已經危及清王朝的統治,但是載灃不敢貿然清算奕劻。理由很簡單,慈禧在世時都不敢輕易動奕劻,何況他這個剛剛上台的攝政王。於是,載灃決定先從奕劻的黨羽下手,這個人就是袁世凱。為什麽載灃會選定袁世凱呢?

其實,載灃的哥哥光緒皇帝在世時,就很想除掉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由於袁世凱的告密,導致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長達十年之久。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光緒在被囚禁期間,每天在紙上畫大頭長身的各式鬼形,寫上“袁世凱”三個字,然後撕成碎片。光緒還經常畫一隻烏龜,龜背寫有“袁世凱”三個字,然後貼在牆上用小竹弓射擊,射爛之後不解氣,還要再取下來剪碎。更玄的是,還有人說光緒臨終時一言不發,隻是用手在空中寫了“斬袁”兩個字。在慈禧死後,就連“亂黨”康有為和梁啟超都致書載灃說:“兩宮禍變,袁世凱實為罪魁,乞誅賊臣。”對於載灃來說,清算袁世凱符合民意。

其次,逐漸成長起來的皇室少壯派也非常不喜歡袁世凱。當時,北京周圍新建陸軍一共有六鎮,其中有五鎮是袁世凱的部隊。而且,東三省、直隸、山東的總督、巡撫大多是袁世凱的心腹親信,袁世凱實際上控製了清政府北方的軍政大權。袁世凱仗著朝中有奕劻這個後台,又手握重兵,早就被一群急於掌權的少年親貴們視為眼中釘。

於是,載灃找來善耆、載澤、載濤、溥偉等人商議,年輕的滿洲貴族們意見一致,誅殺袁世凱。然而,載灃冷靜之後仔細一想,立即發現了一個大難題,找不到合適的罪名殺袁世凱。但年輕的皇室貴族毫不氣餒,他們跟載灃說:袁世凱天天上朝,幹脆在紫禁城裏先把袁世凱殺掉再說。恭親王溥偉甚至自告奮勇,要用家傳寶刀白虹刀手刃袁世凱,為國鋤奸。說到激動處,溥偉手舞足蹈,而載灃心裏則非常不安。

據載灃的弟弟載濤回憶,載灃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他同意殺袁世凱,但又希望通過合法的程序辦成一個鐵案,從而對天下有個交代。現在舉不出可殺之罪,而年輕親貴們殺氣騰騰,這哪裏是為國鋤奸,簡直是一場政變,這超出了載灃的預期。載灃一籌莫展,於是決定召集政治經驗豐富的幾位軍機大臣,研究一下該怎樣處理袁世凱。溥偉等年輕的皇室成員得知消息,氣得直跺腳,這種事情隻有用非常手段果斷處置,哪能放到桌麵上研究。確實,後來的曆史也表明,這是載灃最失敗的一步棋,也直接導致了清政府的加速滅亡。

很快,四位軍機大臣應召而至,分別是慶親王奕劻、世續以及年逾七旬的張之洞和鹿傳霖。聽說要殺掉袁世凱,奕劻首先站出來反對,但又沒有合適的理由,於是倚老賣老索性哭了起來。載灃明白,處理袁世凱的方案將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把目光轉向張之洞。張之洞素來看不起袁世凱,二人之間多多少少有些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載灃急需得到張之洞的支持。

但此時的張之洞卻心裏冰涼,雖然他素來瞧不起袁世凱,但國家大臣說殺就殺,這個先例一開後果難以想象,必須阻止。張之洞稍加思考,斬釘截鐵地說:“主少國疑,不可輕於誅戮大臣!”意思是君主年幼,國家動**,政局不穩,不能自相殘殺,自毀長城。張之洞的表態立即讓奕劻止住了哭聲,他惡狠狠地說:“殺袁世凱不難,不過北洋軍如果造起反來怎麽辦?”

最終,在張之洞的調和下,載灃不再主張殺袁世凱,而奕劻等人也同意將袁世凱撤職。但這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意外,袁世凱從京城消失了。

自從慈禧駕崩後,袁世凱就心驚肉跳,不斷接到來自各方麵的警告,已經感覺凶多吉少。這天載灃召集軍機大臣開會,單單把自己排除在外,袁世凱自我判斷最危險的時刻到來了。於是,急匆匆地從紫禁城趕回家中,換了一身舊棉袍,用圍巾遮住大半個臉,由一個老家人陪同,冒著刺骨的北風,步行來到前門火車站,買了張“三等車”票,登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抵達天津之後,悄悄住進旅店躲了起來。

● 慈禧

之後,關於袁世凱的謠言四起,有人說袁世凱已經畏罪自殺,有人說袁世凱已經被載灃秘密處死。最後,軍機大臣世續親臨袁世凱在北京的住所,曉以利害,軟硬兼施,從袁世凱的兒子口中問出了下落,立即打電話到天津,保證袁世凱的生命安全,命令他立即回京。袁世凱見行蹤暴露,更主要的是已經得到了安全保證,才返回了北京。

不久之後,罷黜袁世凱的上諭發布了,載灃本來想在上諭中加上這樣一句話:“跋扈不臣,萬難姑容。”但奕劻等人堅決反對,最後上諭宣布:“袁世凱夙承先朝屢加擢用,朕禦極後複予懋賞,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馳驅。不意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屙,以示體恤之至意。”就這樣,載灃以讓袁世凱回老家養病為理由,罷黜了袁世凱。雖然最終並沒有殺掉袁世凱,但現在這樣的結果還是讓載灃滿意的,載灃認為既然已經罷黜了袁世凱,他就不可能再威脅到兒子溥儀的皇位。那麽,事實真是這樣嗎?

載灃對袁世凱的罷黜,讓袁世凱徹底寒了心,也讓眾多的漢族官員及袁世凱的黨羽有了危機感。當時,與袁世凱交好的軍機大臣徐世昌、鑲黃旗漢軍副都統段祺瑞、清西陵梁各莊值班大臣馮國璋、安徽巡撫朱家寶等均手握重兵,他們紛紛支持並勸袁世凱反擊。但精明的袁世凱認為目前並非合適時機,決定先回老家伺機而為。

據記載,袁世凱離開北京的時候場麵十分冷清,隻有段祺瑞等個別親信前來送行,幾個隨從吃力地把一個很大的箱子抬上火車,當時,沒人知道這箱子裏裝的是什麽。其實,這是一部在當時中國十分稀罕的無線電台,正是因為有了這部無線電台,表麵上袁世凱回到河南老家每天隻是悠然地垂釣,實際上卻暗中掌控著時局,並伺機反擊。

1910年初春,同盟會的重要首領汪精衛為了反擊梁啟超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遠距離革命家”的嘲諷,召集了炸彈專家黃複生和喻培倫等人,決定去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以此引起轟動,用鮮血來證明革命黨人非“遠距離革命家”。

汪精衛等人秘密來到北京後,在琉璃廠租了一棟房子,開了個“守真照相館”,因為照相館的暗室最適合搞炸彈組裝,照相館裏飄出化學藥品的味道也不會引人懷疑。汪精衛很快就製訂好了計劃,載灃每天上朝的路線都一樣,隻要把炸彈埋在載灃上朝的路上,必能得手。汪精衛把目標選在了什刹海附近的一座甘水橋。

1910年4月2日這天夜裏,黃複生和喻培倫正在甘水橋下埋炸彈。安放好炸彈後,他們開始布置炸彈引線,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人影,兩人隻好匆匆將所有東西埋起來,迅速躲藏。接著,他們看到有人拿著燈籠在小橋下查看。黃複生和喻培倫發覺已經沒有機會取回炸彈,同時自己也有暴露的危險,便決定先行離開,第二天再來查看。

其實,當天夜裏甘水橋附近出現的人影是住在附近胡同的一個居民。當時,這個居民到偏僻的甘水橋附近解手。按照當時清政府頒布的法規,這是違法行為,當時北京的胡同已經設置了公共廁所,隨地大小便是要罰款的。但是,深夜上公共廁所畢竟不方便,於是這個內急的胡同居民就來到這個僻靜之處解手。沒想到,蹲下來之後,居然發現小橋下麵有倆人影在晃動。

由於什刹海附近居住的都是達官貴人,治安一向很好,居民的安全意識也很強,所以那個胡同居民第一時間通知了清政府官員。沒幾天,汪精衛等人就被清政府抓獲,幾人絲毫沒有否認想要刺殺攝政王的事實。按照大清律法,汪精衛犯的是“謀大逆罪”,必死無疑。但當載灃主張按照大清刑律處決汪精衛等人時,卻遭遇了極大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來自袁世凱的勢力團體。

1910年4月的一天,袁世凱在河南老家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電報,汪精衛暗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看完電報內容後,善於投機的袁世凱馬上意識到,通過這件事不僅可以拉攏革命黨,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打擊載灃的威望。於是,立即電報兒子袁克定全力營救汪精衛。最後,在袁克定的運作下,汪精衛並沒有被殺,而是判了個終身監禁。

在與袁世凱的交鋒中,載灃開始意識到加強中央集權的迫切性。於是,載灃開始效仿德國組建禁衛軍,並任命自己的弟弟載洵、載濤分別掌管海陸兩軍。由於載灃任人唯親,掌權後的年輕權貴們開始出現了各立門戶、結黨營私的情況,使得清末的政局更加的混亂。麵對越來越嚴峻的局勢,清政府內立憲組閣的呼聲越來越高。1911年4月,載灃以監國攝政王的名義,任命慶親王奕劻為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而將原有的軍機處及舊內閣均予裁撤,以顯示實行憲政的決心。5月8日,內閣名單出來了,內閣大臣一共13人,其中滿人7名,漢族4名,蒙古族1名,漢軍旗1名,而滿族中皇族又占5名。軍政大權為皇室貴族掌握,而且都位居要職。這種專權擅政的情況,即使在之前清王朝兩百多年的曆史上,也是未曾出現過的。消息一出,舉國嘩然,輿論紛紛指責,稱之為“皇族內閣”。

各省諮議局競相上書,要求撤銷這個皇族內閣,就連都察院的禦史也上本奏請實行內閣官製章程,認為皇親不宜參與內閣。但載灃一再拒絕,認為“組閣為皇帝特權,非議員所能幹預”。究其原因除了不信任漢臣而大權獨攬、鞏固皇權外,還因為皇室內閣這幾位成員分別為各派係的首領人物,無論得罪哪派,對於載灃來說都是極為麻煩的事情。年輕的攝政王載灃缺乏政治統治經驗,又沒有統馭臣下之才,常常焦頭爛額,越來越無力應付這紛亂複雜的政治局麵,後來變得日益消沉,常常在軍政大會上一言不發。然而,就在這個時候,遠在湖北的武昌城發生了一件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大事,載灃的命運再次迎來了拐點。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農曆八月十九,清政府新軍在武昌城打響了第一槍,革命風暴立即波及全國,清政府岌岌可危。麵對勢如破竹的革命浪潮,陸軍大臣蔭昌奉命帶領滿族陸軍出征討伐,但卻接連失敗。當時,唯一能與武昌起義軍相抗衡的隻有北洋新軍,然而北洋新軍卻是袁世凱一手扶植起來的親信部隊,隻聽從袁世凱的調遣,載灃、蔭昌等人根本指揮不動。

● 1904年4月德國太子訪華,受到光緒皇帝接見,圖為慶親王奕劻等赴德駐華使館與德國太子合影,圖中清朝官員左第二人起那桐、瞿鴻機、奕劻、伍廷芳、載灃、程遵堯、聯芳,中立者為德國太子,載灃右為德國駐華公使穆默

正當載灃束手無策之時,奕劻、那桐等幾個大臣聯名向載灃保舉袁世凱出山,那桐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為袁世凱擔保。平時總是溫和謙遜的載灃對此大發雷霆,將那桐等人痛斥了一通。但隨即他就遭遇了抵抗:那桐告老辭職,奕劻稱病不朝,徐世昌一言不發。除此之外,載灃還受到來自軍隊的壓力。在陸軍實力派中,第一、第二兩軍統領、擔任前線軍事指揮的馮國璋和段祺瑞,均為袁世凱的嫡係,他們兩人向載灃提出“非袁世凱再出,不能挽救危局”。之後,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不顧攝政王載灃的反對,向隆裕太後進言,要求將袁世凱召回。

而此時,各國公使也在起用袁世凱的問題上一起向載灃施壓。他們不願意看到大清國動**,尤其是有大批貸款業務的美、英、德、法四國銀行,他們急需尋找一個能夠迅速平息事態以維護其在華利益的最合適的人選。為此,四國銀行的美方代表司戴德公開表示:“如果清朝獲得像袁世凱那樣強有力的人襄助,叛亂自得平息。”此外,英國公使朱爾典、美國公使嘉樂恒多次會見載灃,希望迅速起用袁世凱。載灃雖極不情願把袁世凱請出來,但形勢所逼,他再也沒有抗衡下去的勇氣,隻能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

但袁世凱並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他以“足疾未愈”為由,待價而沽,拒絕出任湖廣總督。十月下旬,載灃派袁世凱小站練兵時期的部下、時任內閣協理大臣的徐世昌親赴河南洹上,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向載灃提出六個複出條件:

一、1912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寬容參與此事件諸人;四、解除黨禁;五、需委袁世凱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製的全權;六、需與袁世凱以十分充足的軍費。此六條缺一不可,否則絕不出山。

與此同時,國內的形勢再一次惡化,雲南協統蔡鍔宣布雲南獨立,之後陝西、山西又紛紛獨立。新軍第二十鎮統製張紹曾、蘭天蔚在第六鎮統製革命黨人吳祿貞的影響下,發表通電,提出立即召開國會等十二項主張,否則即向北京進軍。隨後,他們立即調集軍隊,準備進入通州、南苑。看到局勢如此不利,清政府的王公大臣們紛紛告假,消極怠工,就連載灃的親兄弟、軍諮大臣載濤也要辭去官職,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也上奏辭官不做。

載灃在走投無路之際,隻能答應袁世凱的條件。1911年12月30日,載灃下罪己詔,解散皇族內閣。次日,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組閣。至此,載灃將軍政大權全部拱手讓給了三年前被他罷黜回籍的袁世凱。不久,卸任的前監國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執政生涯,從此退出了曆史舞台。據溥儀的弟弟溥傑回憶,載灃辭去攝政王位後,回到家裏便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可見,三年的監國攝政確實讓載灃夠傷腦筋的。

● 1911年3月校閱陸軍時,攝政王載灃在德勝門外校場校閱禁衛軍的情況

●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德、奧、此、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國簽訂了《辛醜條約》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正式下詔退位,從而結束了自1644年清軍入關以來268年的清朝統治。1915年,袁世凱複辟,載灃隻說了兩個字——胡鬧。83天後,袁世凱一命嗚呼。那一天,載灃在家裏灑酒祭奠二哥光緒皇帝,說:“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賊逆天,已遭報應。”

幾年後,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遷往天津靜園。不久,載灃也攜一家老小來到天津,一家人在天津過起了隱居生活。載灃將三個子女安排到天津的耀華學校讀書,為了不引起人注意,載灃還將三個子女都改名姓金,並要求孩子們在學校要低調,不要跟別人講自己的身份,放學之後立刻回家。這是一所貴族學校,很多孩子都是專車接送,載灃的孩子隻能自己坐黃包車上下學。在報裝住宅電話時,載灃擔心外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在電話簿子上登記了“王公館”幾個字,商店往他家裏送東西,也隻知道那裏是“王公館”。

載灃每天待在家裏讀書看報,很少外出,尤其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經常同他有來往的隻限於溥儀和有限的幾家至親。然而,載灃精心設計的隱居計劃,卻在一個寂靜的深夜被打破了。

1931年11月的一個深夜,載灃突然聽到槍響,急忙去找兒子溥儀。但是,溥儀卻沒在靜園。次年,他就在報紙上看到了溥儀被日本人扶植為偽滿洲國執政的消息。1934年3月1日,溥儀在長春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建立偽滿洲國。之後,溥儀多次寫信要載灃把全家都帶去,並把前景說得一片光明。日本人也屢次到天津勸說他遷往長春,而載灃卻一直拖著。他認為全家去東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將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場。

1934年,載灃帶著兒子溥任以私人探訪的名義去了一趟東北,此時他仍沒有放棄勸說溥儀遠離日本人。據載灃的小兒子溥任後來回憶,有一天晚上房間裏隻剩下他們父子三人時,載灃語重心長地對溥儀說:“別拿日本人當傻子,他們不是什麽好東西,不會打下江山讓你坐。不如當個百姓算了,起碼活得像個人。”但是重新當上皇帝沒多久的溥儀根本聽不進這些,而且執意要把載灃等家人留在長春。但是,最終載灃以絕食相要挾,溥儀怕出事,隻得讓他們回天津。

而日本人卻不想失去這個機會,他們想通過控製載灃進一步控製溥儀。當時,關東軍以每月一萬元車馬費的條件,要載灃回長春當個閑職。當時一塊五毛錢可以買一袋麵粉,一萬元可以買將近七千袋麵粉。此時的載灃盡管回到天津後坐吃山空,隻能靠變賣古董維持家計,卻始終沒有答應日本人的要求。

1939年,因為天津發大水,載灃帶著全家人返回北京。令人意外的是,回到北京後,全家人沒有遷進醇親王府,而依照載灃的吩咐搬入王府西側的花園內生活。他們辦起一所小學,校址就設在醇親王府的淨業寺舊址,載灃出任學校董事長,小兒子溥任為校長,七妹金誌堅則擔任授課教員。一時,醇親王府附近普通百姓的孩子,紛紛走入這所新辦的小學。

1951年,68歲的載灃在北京辭世。周恩來曾這樣評價他:載灃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主動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