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帝的失眠症
做了開國皇帝後,趙匡胤失眠了
1
陳橋兵變以後,宋太祖趙匡胤失眠了。
盡管兵變成功,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可他卻經常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他經常大半夜睡不著,跑去敲大臣的門聊天,搞得有些重臣睡覺都不敢脫衣服,擔心皇帝突然半夜來訪。
這種失眠持續了一年多,越來越嚴重,於是有個侍衛向趙匡胤進獻了一把能夠隱藏在手杖裏的寶劍,希望皇帝能睡得安穩一點。
可他還是睡不著。
於是,就在陳橋兵變的第二年,建隆二年(961)七月初九,這一天,趙匡胤叫來助他兵變的石守信等禁軍大將一起喝酒。酒酣耳熱之間,趙匡胤又開始吐槽他的失眠症很嚴重:“要不是你們,我也當不上這個皇帝,我每時每刻都念著你們的功勞,但當皇帝也很不容易,我沒有一個晚上睡得好覺啊!”
作為曾經與趙匡胤結拜過的“義社十兄弟”之一,石守信等大將蒙了,問:“為什麽?”
趙匡胤說:“這有什麽難猜的,我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啊?所以我才睡不好啊!”
哎呀,石守信等人趕緊跪拜表忠心:“今天命已定,誰敢複有異心?”
失眠的趙匡胤又說:“你們是很忠心,可萬一哪天也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這可怎麽辦呢?”
鬧了一年多,這些大老粗武將才搞明白,原來趙匡胤失眠是因為這事,於是趕緊磕頭求皇帝大哥指條明路。趁著酒勁,趙匡胤似醉非醉地說:“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紛紛上書請求辭職。在陸續收回兵權以後,趙匡胤終於難得地睡了個好覺。
2
可他的失眠症並沒有完全好。
這一天,趙匡胤又跟作為自己秘書出身的趙普聊天,他說:“我還是睡不著啊,因為臥榻以外,都是別人的地盤!”
盡管在陳橋兵變當年,趙匡胤就平定了忠於後周的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反攻,但是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走馬燈似的換了13位皇帝,除了內亂之外,外患更是嚴重,北有虎視眈眈的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後蜀等十國政權。如今既已“杯酒釋兵權”成功“安內”,但如何“攘外”這個問題,北宋還沒有解決好。
由於趙匡胤經常突然到訪,所以趙普每次退朝,並不敢隨便換衣服。有一天傍晚,開封城中大雪,趙普以為皇帝不會來了,正準備寬衣解帶,突然傳來皇帝禦駕已到。趙普急忙出門,這才發現趙匡胤站在風雪中。不僅如此,趙匡胤還約來了弟弟晉王趙光義。
於是,趙匡胤、趙光義、趙普三個人一起在趙普家中烤肉吃。趙普的妻子敬酒,趙匡胤還稱呼她為嫂子。在這雪夜密談之中,趙匡胤提出了如何平定南北各國、統一天下的問題。
早在後周時,名臣王樸就曾經向後周世宗柴榮獻出《平邊策》,指出應該先南後北,先擊取南唐、後蜀、南漢等較弱小的南方各國,然後再北攻北漢、契丹,奪回當初被後晉割讓的幽雲十六州。
但在柴榮南下奪取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後,北漢與契丹不時勾結南下犯邊,為此,柴榮不得不轉而先北後南,奪取了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和易州(今河北易縣)。盡管柴榮中途重病被迫撤兵,隨後不治身亡,留下千古遺憾,但他的南北武功,還是給北宋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
作為有統一天下之誌的君主,柴榮沒完成的大業,趙匡胤作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自然耿耿於懷。自中唐時期安史之亂(755—763)爆發造成的政治遺禍,藩鎮割據在唐末愈演愈烈,最終在907年朱溫篡唐自立以後,演變成了五代十國的紛亂複雜局麵。作為繼往開來者,趙匡胤必須直麵這一問題。
趙普雖然讀書不多,但對於前朝名臣王樸提出的“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還是了然於心,於是,他向趙匡胤同樣提出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吃著烤肉、喝著熱酒,趙匡胤含笑點頭說:“我的心意正是這樣,特地來試試你罷了。”
君臣“雪夜定策”,厲兵秣馬。北宋乾德元年(963),趙匡胤先是出兵平定了割據湖北的荊南和割據湖南的武平兩個藩鎮;乾德三年(965),北宋又攻滅後蜀,平定四川;開寶四年(971),北宋接著攻滅南漢,先後平定廣西、廣東;開寶八年(975),北宋又攻滅了十國中最為強大的南唐,平定江蘇一帶。
至此,南方僅剩下吳越、漳泉兩處割據勢力,向北進攻北漢雖然不能一戰而定,但趙匡胤卻大規模地擄掠了北漢的人口,使得北漢僅僅剩下三萬多戶屬民,從而為後來宋太宗攻滅北漢奠定了基礎。
3
盡管十幾年間統一大業進展順利,可趙匡胤還是失眠,還是睡不好。
北宋在960年建立後,盡管趙匡胤通過剝奪大將兵權、加強禁軍、削弱藩鎮等係列舉措,逐漸加強了中央集權、一舉削弱了武將集團,但皇親貴戚集團卻取而代之、逐漸崛起。當皇帝,確實不容易。
趙匡胤喜歡搞突然襲擊。開寶六年(973),有一天,趙匡胤又是突然殺到了趙普的府邸,當時剛好吳越王錢俶派人給趙普送來了信件和禮物。眼看北宋向南攻城略地,偏安今天浙江一帶的吳越國也岌岌可危,作為吳越王,錢俶自然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派人向能左右北宋朝政的宰相趙普獻上了“十瓶海物”。
趙匡胤的突然到訪,使趙普在慌忙之下,忘了將禮物收好。沒想到趙匡胤恰恰就看到了“十瓶海物”,於是趙匡胤質問這是什麽,趙普說,這是吳越王派人送來的海邊特產。趙匡胤來了興趣,說既然是吳越王送的禮物,那一定是好東西,打開看看。結果手下一打開,才發現“十瓶海物”裏麵,裝的竟然全部都是金瓜子(小顆粒的瓜子黃金)。
事發突然,趙普急忙跪下磕頭認罪,說自己並不知道裏麵裝的都是黃金,否則一定會上報皇帝,回絕這些禮物。
趙匡胤隻是笑笑,說:“你盡管收下,不必多慮,吳越王還以為天下大事,都是你做主的呢!”
作為趙匡胤的家臣,趙普讀書不多,史書經常說他不學無術。但趙普對此的說法是,他是以“半部《論語》助君王治天下”。
趙普的曾祖父曾在唐朝末年當過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在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家族盡管累代官宦,但也隻是小吏出身。到了後周時期,趙匡胤的父親、後周禁軍大將趙弘殷在滁州養病,當時正擔任滁州軍事判官的趙普抓住機會,鞍前馬後、朝夕侍奉藥餌照料趙弘殷,由此贏得了趙弘殷、趙匡胤父子的好感,進而成了趙匡胤的家臣和秘書。
在陳橋兵變前後,趙普跟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一起協助緊密籌劃,最終促使兵變成功,“居功至偉”。到了北宋乾德二年(964),小吏出身的趙普最終一躍而上,成為北宋的宰相,官封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在皇帝身邊久了,又加上大權在握,趙普難免日益驕橫。史書說趙普經常在自己辦公的地方設一個大甕,朝廷大大小小的奏折他都要先過目一遍,碰到忤逆他心意或者他看著不爽的奏折,經常就直接扔進大甕,然後下令放火焚燒。他經常以個人喜好來定奪國事。
對於自己意欲拉攏、推薦的官僚,趙普的強勢也大大出乎趙匡胤的意料。有一次,趙普向趙匡胤舉薦要升某人官職,趙匡胤向來厭惡該人,就拒絕了;第二日,趙普再舉薦,趙匡胤再次拒絕;到了第三日,趙普又來舉薦,趙匡胤當場大發雷霆,直接將趙普的薦舉書撕得粉碎,沒想到趙普神色自若,竟然將撕碎的薦舉書撿了起來,次日補綴成紙後,“複奏如初”,趙匡胤被逼無奈,“卒用其人”。
趙普是小官僚家庭出身,自己又不學無術,他不明白一點,自古以來,皇權與相權之爭,一直是一個難以平衡的矛盾——皇帝需要宰相協助處理政務,但又擔心宰相擅權專政、架空皇權,以致君弱臣強。南宋初期,秦檜黨羽遍布朝野,以致宋高宗趙構經常在靴筒裏藏著一把匕首以防不測。而這種中國曆史上皇權與相權之爭的結果,就是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在誅殺胡惟庸後,直接撤銷了丞相這個職位,廢除了宰相製度,使得皇權專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不愛讀書,也不太了解曆史的趙普不以為然,不僅吳越王的金子要收,甚至還侵奪民田、自己開客棧與民爭利;進入北宋後,由於開封周邊森林被大規模開墾破壞,以致官方營造缺乏大型木料,所以北宋官方遂禁止私人買賣陝西、甘肅的大木料,但趙普卻派遣小吏大搖大擺購買後,將大木料連成巨大的木筏運到開封給自己蓋私宅。而他的小吏則趁機偷竊木材,打著趙普的旗號在京城公開叫賣,引得滿朝嘩然。
趙匡胤多次隱忍不發,因為,他需要趙普。
4
陳橋兵變時,趙匡胤年僅34歲,盡管生有4個兒子,但趙匡胤的長子和三子早夭,隻剩下次子趙德昭(951—979)和四子趙德芳(959—981)。當時,趙德昭僅有10歲,趙德芳僅有1歲多,由於當時自己的兒子都太小,加上親人無多,趙匡胤就重點培養自己22歲的弟弟趙光義,通過扶持趙光義這位皇弟,來抗衡製約當時仍然勢大力雄的武將集團。
趙匡胤共有五兄弟兩姐妹,自己在兄弟中排行老二。陳橋兵變時,趙匡胤的大哥趙匡濟和五弟趙光讚都已去世,考慮到自己通過兵變驟登皇位根基不牢,而自己的家族中,僅剩的兩個弟弟中四弟趙廷美(947—984)當時僅有14歲,因此已經22歲、年輕力壯的趙光義就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陳橋兵變前後,趙光義更是和家臣趙普上下活動,最終促成了哥哥趙匡胤的兵變成功。
所以,趙匡胤一度很愛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在五代十國皇帝更換如走馬燈的暗流洶湧中,武將集團看誰勢大、看誰給的利益多就跟誰走,武將集團已然並不可靠,因此趙匡胤才要扶持皇族,加碼鞏固自己的皇位。
趙匡胤即位後,先是封弟弟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不久又領泰寧軍節度使。雖然殿前都虞候名義上隻是禁軍的大將而已,但實際上,自從陳橋兵變以後,趙匡胤就將自己一度統領的禁軍大權讓給了趙光義,以方便趙光義幫自己監視諸將。
陳橋兵變當年,在平定後周的李重進等反抗勢力後,趙光義又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兼中書令。至此,趙光義不僅掌握了禁軍大權,而且身兼宰相和首都行政長官。
在出征太原後,趙匡胤又晉封趙光義為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到此,除了趙匡胤之外,趙光義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且同時掌握了北宋的軍權、行政權,還牢牢控製著首都開封的各種人事。
通過杯酒釋兵權等各種動作,趙匡胤在北宋建立後逐漸剝奪了各位大將和藩鎮的軍權、財政、政權,但隨著武將集團的勢弱,貴戚集團卻隨之崛起。
自從五代後漢開始,在位皇帝如果選定繼承人,都會給其“同平章事”的宰相職銜,同時讓其擔任開封府尹的職務,統管京城軍民政務,例如後周世宗柴榮在即位前,就是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開封府尹的職務。加上趙匡胤自己一直沒有立太子,所以在朝野上下看來,晉王趙光義,儼然是有點儲君味道的。
而趙光義,私底下也頗有點以儲君自詡。
在獲取北宋的軍權、政權和掌控首都開封後,趙光義加緊了對各種人事的控製。為了收買侍奉趙匡胤生活起居的大宦官王繼恩,趙光義甚至將王繼恩的父母接到開封,給他們建造了豪宅居住。對此趙光義對王繼恩說:“你每天都在君王的身邊伺候,是為國為民做重要的事情,隻要你能讓皇帝每天都過得開心,就相當於給天下百姓造福了。我將你父母接來開封,讓你可以近一些盡孝,也算是對你的一番謝意。”
起初,趙匡胤覺得自己的兒子還小,需要兄弟們鼎力相助,可隨著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日漸長大,他才突然發現,自己的兄弟趙光義,有點尾大不掉了。
為了打壓京城的貴戚集團,大將黨進受趙匡胤的命令經常巡視開封。鑒於當時開封城中的貴戚豪強都喜歡豢養鳥獸寵物逞強玩耍,黨進每次一看到別人逗鳥遛狗之類的,一定會強令取來放生,然後斥罵養寵物的人:“買肉不拿去將養父母,反倒喂養這些鳥獸?”
有一天,黨進看到有個小吏竟然在街上遛一隻雛鷹,於是當場命令手下上去強取雛鷹,沒想到這名小吏卻大搖大擺地說:“你聽好了,這可是晉王的鷹!”
黨進一聽立馬變色,轉而和顏悅色地對小吏說:“那可要好好保養晉王的鷹啊!”
說完,黨進還自己掏錢,讓手下去買肉來喂養晉王趙光義的寵鷹。
對於整個朝野上下的人來說,晉王趙光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僅控製著禁軍,而且在開封城內外更是關係錯綜複雜,連被趙匡胤派去監視權貴的大將黨進也不敢吭聲。在這種情況下,朝野內外,隻有一個人敢說話了。
5
那個人,自然是趙普。
作為見證趙匡胤兄弟起家過程的權貴,趙普雖然越來越專橫,但卻始終處處維護趙匡胤的皇權。而這也是盡管趙普越來越蠻橫,趙匡胤卻仍然忍著他的原因。
北宋建立後僅僅三年,乾德元年(963),趙匡胤提出讓66歲的宿將、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來擔任禁軍的名義統領,沒想到趙普卻極力反對,因為符彥卿正是趙光義的嶽父。對此趙匡胤說:“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
對此趙普反問:“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柴榮)?”
一席話說得趙匡胤黯然無言。
隨著趙光義在朝中勢力的崛起,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其地位已經難以撼動。而在滿朝文武大臣都無人敢於出麵製衡、打壓晉王勢力的背景下,不像漢高祖劉邦和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趙匡胤多少都有點兄弟情深,在這方麵,他就像唐高祖李淵一樣難以決斷。而最終,這又將釀成一場不亞於玄武門之變的宮廷血案,盡管在表麵上看似乎溫和許多。
雖然趙普是唯一敢於製衡晉王勢力的權臣,但趙普本人也是越來越不靠譜。到了開寶六年(973),就在吳越王給趙普送來十瓶金子被趙匡胤無意中當場撞破之後,趙普又跟樞密使李崇矩結下婚約,準備讓趙普的兒子趙承宗迎娶李崇矩的女兒為妻。
而樞密使是什麽?是可以調動禁軍、掌管天下軍權的重職,與宰相文武並立。想當初趙匡胤為了打壓武將專權,特地拔高樞密使的地位,使得將、權分離,而皇帝則可以通過控製樞密院和樞密使,來直接掌控天下軍權。但眼下,作為控製政權的宰相,趙普竟然與控製軍權的樞密使李崇矩私下聯姻,政權與軍權會合,這意味著什麽?這分明觸及了皇權的至痛點,於是,雷霆大怒的趙匡胤下令,將趙普貶到地方擔任河陽三城節度使。
趙普的被貶黜和失勢,意味著北宋朝堂中唯一可以製衡晉王趙光義的勢力也消失了。
除了皇帝之外,晉王已經一家獨大、尾大不掉了。
6
趙普被貶的這一年(973),趙匡胤還有三年可活。
趙匡胤當然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但他很明白,開封城中,已經處處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的勢力,於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北宋開寶九年(976)四月,趙匡胤率領群臣先是到洛陽祭拜,然後突然宣布:他要遷都洛陽,最終指向是遷都長安。
當然他不會說出來,他的根本著眼點,是離開開封。
在洛陽舉行祭祀儀式後,趙匡胤公開向臣子們宣布。開封是四戰之地,從北方南下的遊牧民族,三四天時間就可以沿著(華北)平原直逼開封城下。為了拱衛京師,五代各國以及北宋都在開封設置重兵,以致天下冗兵、百姓稅賦沉重,而洛陽和長安具有山川拱衛之險,是曆朝曆代的首都重地。
當時長安多年來因為河道荒廢、漕運艱難,加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不具備立都的條件,所以趙匡胤提出先遷都洛陽。因為洛陽北臨黃河、漕運便利,南有嵩嶽,東有虎牢、成皋,西控函穀,“河山共戴,形勢甲於天下”。
洛陽的地理地形當然比開封好,但是趙匡胤沒有說出來的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洛陽的控製者,是趙匡胤的兒子、皇四子趙德芳的嶽父焦繼勳。也就是說,如果遷都洛陽,不僅可以擺脫趙光義勢力密布縱橫的開封,還可以間接扶持自己的兒子,鞏固趙匡胤自己的勢力。
為此,效忠趙光義的禁軍將領李懷忠直接抵觸說:“開封漕運便利,供饋無闕,若留在洛陽,誰會和您一起挨餓?”
接下來,趙光義又出麵阻攔,“叩頭切諫”。趙匡胤一方麵為了掩飾,另一方麵又指出開封作為首都的戰略缺點,說:“計劃遷都洛陽,進而遷都長安,是為了占據有利地形,拱衛首都而去冗兵。”
趙光義對此回應說:“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
早已在開封定居多年,不願離開安樂窩的群臣們也跟著起哄說:“在德不在險!在德不在險!”
無奈之中,趙匡胤隻得仰天長歎說:“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當然不會想到150年後的靖康之變(1127),女真人果真迅速南下滅亡北宋。或許他當時心中,還在盤算著日後繼續遷都洛陽的事宜。
但弟弟趙光義早已看出了端倪,他不會再給哥哥趙匡胤機會了。
就在洛陽之行6個月後,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宋太祖趙匡胤在跟弟弟趙光義一起喝了一頓酒後,神秘暴斃。
“斧聲燭影”中,趙光義最終登基上位,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死後,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這一脈傳承,但沒想到的是,靖康之變後,北宋皇室幾乎被金兵擄掠一空,趙光義的子孫幾乎被一掃而光。
在此情況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倉皇登位,是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亂世中,宋高宗年僅3歲的親生兒子趙旉,在苗劉兵變後受到驚嚇而死,此後,宋高宗一直沒有生育。
或許是感覺到了一種天意,最終,宋高宗趙構特地從民間挑選了趙匡胤的第七代孫,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趙德芳的六代孫趙伯琮(後改名趙昚)進行撫養,並立為太子。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從宋孝宗開始一直到南宋滅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趙匡胤一係的子孫繼承的,冥冥之中,曆史又反轉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