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寶中隨侯珠和和氏璧,眾人聽得比較多的就是和氏璧,關於它曾經演繹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完璧歸趙’典故。

“李先生,和氏璧不是被秦始皇製作成了傳國玉璽嗎?”

問這話的是一直給他們做拍攝的那個攝影師,三十多歲,腦後留著小辮子,倒是有點文藝範。

“這事一兩句話說不清楚,還是先到我辦公室坐會,我給大家泡茶邊喝邊聊。”

幾人進入石子名辦公室,很快一壺茶泡開,香氣升起。

“等等,我把攝像開啟,也算是留個素材。”攝影師比較敬業,他主要任務就是跟拍,尤其是涉及到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和氏璧,所以覺得將討論的過程拍攝下來應該會有用。

李墨喝一杯茶,口齒留香。

“我也隻是隨口一說,關於和氏璧的來龍去脈史書上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其實流傳下來的都是含糊其辭,要說個明白太難,隻能根據隻言片語推斷一二。”

“是啊,隔了兩千餘年,很多事情的真相都無法去證實。”朱昌平教授是考古專家,對這方麵研究還是比較深刻的,“從出土的文物數據來看,我個人覺得傳國玉璽和和氏璧關係不大。”

“朱教授,你是這方麵的權威,我也想聽聽你的推測。”石子名給他倒了杯茶,又給其他人相繼倒一杯。

“就是閑聊聊,比如這個傳國玉璽,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最多,都是那種很大,很方正沉重的塊頭,其實在久遠的古代,玉璽尺寸真不大。比如說那個傳國玉璽,三國誌說‘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方圓就是周長,漢寸大概2公分多,這麽看傳國玉璽實際尺寸寬約2公分,高2到3公分,實際尺寸並不大。”

“另外從出土的玉璧尺寸中得知,大尺寸的玉璧一般是圓形,直徑10到15公分,厚1公分左右,中間有空,方便穿繩。這種大尺寸比較少,比較多的還是小玉璧,方便隨身攜帶。而和氏璧,既然也稱之位璧,那厚度應該相差不大,最多1公分出頭,並不具備製作成傳國玉璽的條件。”

“聽朱教授這麽一說,這前後還真是有矛盾衝突的地方。”符館長喝口茶笑了笑說道,“史書上記載的我們無法辨別真假,但從一些細節還是能夠推斷出一二。和氏璧在古代那麽有名,秦始皇也不會破壞它隻取其中一塊來製作傳國玉璽,這理也說不通。”

攝影師就像在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他插嘴說道:“這麽說來和氏璧和傳國玉璽還真沒什麽關係。”

“話也不是絕對的。”李墨放下茶杯接著說道,“我對這些比較感興趣,所以曾經花了一段時間去研究。史書上記載了和氏璧的由來,其中《韓非子/和氏》有這樣一句話‘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