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發展,腹部CT等一些檢查的加入,做好闌尾炎術前評估更加便捷。對於醫生而言,同樣是闌尾炎,但是因為闌尾的位置、疼痛的時間、炎性滲出的多少不同,可能一個簡單的闌尾炎也會是一台複雜的大手術。
半年前的一個夜班,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被攙扶著,步履蹣跚地走進了我的診室。大爺右下腹反複疼痛一個多月,近兩日疼痛加劇伴高熱。
查體:右上腹、右下腹、下腹、臍周均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體溫高達39℃。化驗及輔助檢查結果更是讓我震驚:闌尾周圍膿腫、膈下膿腫、盆腔積液,白細胞也是高出正常值兩倍多。
老人的孩子告訴我:一個月前老人就來醫院看病了,醫生診斷的是闌尾炎,建議住院做手術,但是老人拒絕,覺得就是一個闌尾炎不礙事,於是自己在藥店買了點止疼藥和消炎藥,疼的時候就吃幾片,直到現在疼得無法忍受才再次來醫院就診。
“闌尾炎”確實是外科急腹症中常見的疾病之一。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闌尾的位置: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中外三分之一處,醫學上稱之為“麥氏點”。簡單地說,闌尾位於右下腹(絕大多數)。
闌尾炎的典型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即開始的疼痛和不適在上腹或者臍周,幾小時後疼痛轉移至右下腹,最後壓痛點固定在右下腹。闌尾炎並不是很疼,患者會覺得右下腹隱隱作痛,一般不會疼到“齜牙咧嘴、直不起腰”的地步。疼痛一段時間後突然減輕,可能是闌尾穿孔了,張力沒那麽大了,而出現下腹的不適,更應當加以注意。
闌尾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可以分泌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IgA、IgG等多種免疫因子。有60%的闌尾切除患者,術後會有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紊亂。所以切除闌尾,並沒有解決問題,甚至還有很高的闌尾誤切概率。
闌尾屬於腔隙性器官,發炎的主要原因就是腔隙阻塞,比如糞石阻塞。現在可以通過腸鏡到達闌尾根部,鑽到闌尾腔內,將糞石和濃汁取出清潔幹淨,化膿的可以放置引流支架,達到保留器官地治療闌尾炎,稱為ERAT(內鏡逆行性闌尾炎治療術)。門診即可治療,無需抗生素,不複發。這種技術已經在國內普遍應用。所以醫學的進步,一直在不斷地顛覆人們對疾病的認知。更需要醫生們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為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闌尾炎要及時治療,有時候患者不及時治療,闌尾的炎性滲出會包裹周圍組織,而出現“闌尾周圍膿腫”。這時已經無法單純地切除闌尾了,需要大劑量應用抗生素,3個月後擇期手術切除,加大了手術難度,並延長了術後的恢複期,也增加了術後出現腸粘連、腸梗阻等並發症的發生概率,更嚴重的是導致門靜脈炎、感染性休克、敗血症等病症危及生命。
不要因為對闌尾炎認識的誤區而延誤了治療,闌尾炎不是小毛病,有時候闌尾炎也會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