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情,誌氣不同,
誌氣不同,形驗有九。
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為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伏羲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後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他的神話傳說。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睹,惟聖人目擊而照之。)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曆四時。)稟陰陽以立性,(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體五行而著形。(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人物的本質,出自於人物的品格和德行,然而關於品格和德行的道理,是十分深奧並且微妙的。如果不具備聖人般非凡的洞悉事物的能力,一般人誰又能把它觀察探究明白呢?凡是有血氣的生命,無不把天地間的混元之氣作為自己的本質,秉承陰陽來確立自己的根本,容括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來構成自己的外在形態。如果具備了外部的具體形態,就可以借助他外部的具體形態來觀察探究內在的本質屬性了。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質白受采,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人情之良田也。)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則不能甘矣,若酸也則不能鹹矣。)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平淡無偏,群材必禦,致用有宜,通變無滯。)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譬之驥,雖超逸絕群,若氣性不和,必有毀衡碎首決胸之禍也。)
在人的所有素質品格中,屬中和平直的最為可貴。因為中和平直的素質,平淡,寧靜,不執拗,不偏頗,所以很容易調和體內的金、木、水、火、土五種材質元素,隨著事物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順應自然之理。所以觀察人才探究人的素質,一定要先看他是否具備平淡、寧靜的本質,繼而再看他是否聰慧明智。
聰明者,陰陽之精。(離目、坎耳,視聽之所由也。)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耳目監察,通幽達微,官材授方,舉無遺失。)自非聖人,莫能兩遂。(雖得之於目,或失之於耳。)
所謂聰慧明智的人,是指包容了天地間陰陽精華的人。陰陽之氣平淡寧靜,自然協調,就會內心睿智,外表聰穎。聖賢的人內在淳樸淡定,外表聰穎智慧,能夠同時兼備這兩種品質。能夠清晰地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和知曉事物包含的精深道理。如果不是聖賢之人就很難同時具備這種品質。
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慮;(達於進趨而暗於止靜,以之進趨,則欲速而成疾,以之深慮,則抗奪而不入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性安沉默,而智乏應機。以之閑靜,則玄微之道構;以之濟世,則勁捷而無成。)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聖人任明白以進趨,委守成於玄慮,然後動止得節,出處應宜矣。)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陽動陰靜,乃天地之定性,況人物乎?)
精明強幹的人,通曉進趨應變的關鍵,而缺乏深思遠慮;深慮多思的人,識別靜默安處的道理,而不知迅捷機變。就像太陽普照大地的時候,看不清太陽內在的本質;又像金星、水星隻能相互映照一樣,光芒在內部炯炯生輝,卻不能向外麵發光。這兩者不同的地方,應該就是陰陽兩氣不同的地方。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於厥體矣。(筋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動外形,豈可匿也。)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性者,成形之具。五物為母,故氣色從之而具。)五物之實,各有所濟。(五性不同,各有所稟,稟性多者,則偏性生也。)
如果要去衡量一個人的才能和本質,可以陰陽五行的規律作為參考,因為五種元素的不同之處,正好和人的不同品質相互映襯。五行表現於人的身體分別是:木為骨,金為筋,火為氣,土為肌,水為血。五種元素在人的身體中相互調和,形成了不同的品質德性。
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木則垂蔭,為仁之質。質不弘毅,不能成仁。)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火則照察,為禮之本。本無文理,不能成禮。)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為信之基也。基不貞固,不能成信。)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金能斷割,為義之決。決不勇敢,不能成義。)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水流疏達,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五物,天地之常氣。五德,人物之常行。)
啟,中國夏朝第二任君主。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任用,是人類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管理社會。人們民主選舉首領,而首領的承繼采用禪讓製,其標準是公認的賢能。夏啟之後,首領的選擇以王位的世襲為主要形式。
品格正直柔韌的,有宏遠的誌向,這是“仁”的本質;氣度俊逸明達的,有良好的禮儀,這是“禮”的根基;體貌端正耿直的,有美好的誠義,這是“信”的基本;筋骨強勁精壯的,有迅健的勇武,這是“義”的要素;血氣順暢和諧的,有良好的聰慧,這是“智”的由來。由於五種品格德行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恒定性質,被稱作“五常”,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仁、禮、信、義、智。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溫直而擾毅,木之德也。(溫而不直則懦,擾而不毅則剉。)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剛而不塞則決,弘而不毅則缺。)願恭而理敬,水之德也。(願而不恭則悖,理而不敬則亂。)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寬而不栗則慢,柔而不立則散。)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簡而不暢則滯,明而不砭則翳。)
五常各有不同,所以形成了與五行相互對應的五種品德;溫和果敢謙遜的是木的品德,剛強堅毅有誌向的是金的品德,理性嚴謹有禮教的是水的品德,忠厚包容堅韌的是土的品德,幹脆果斷聰穎的是火的品德。
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人情萬化,不可勝極,尋常竟源,常在於五。)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征,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自然之理,神動形色,誠發於中,德輝外耀。)
雖然人的不同決定了所具有的品德也各不相同,但大概總述起來都是來自於這五種品格德行的不同。所以一個人內在剛強堅韌、通達曉暢或是果敢智慧,都可以通過他的外在形體外貌、表情話語或是性情誌趣具體地表現出來。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
如果品質忠誠正直,儀表則是孔武剛強;品格善良果敢,儀表則是嚴肅奮勇;品格平靜淡定,儀表則是安恬閑適。儀表不同所產生的舉止和言行也各不相同:儀表正直的舉止剛強有力,儀表善良的行事緩和,儀表嚴肅的莊重公正。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於內,容見於外。)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心不係一,聲和乃變。)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清而亮者律,和而平者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心氣不同,故聲發亦異也。)
人行為舉止的變化取決於心氣,人的聲音變化就是心氣變化的征兆,不同的心氣相互融合就變成了聲音,不同聲音的韻律和節奏各不相同:有平和淡定的聲音,有清越流暢的聲音,有回環綿延的聲音。
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非氣無以成聲,聲成則貌應。)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聲既殊管,故色亦異狀。)
人的心氣順暢了,聲音也便順暢了,真實的品質則會很好地反映於外在的容貌神色上。所以仁愛的人肯定具有溫潤柔和的神色,勇敢的人肯定具有勇武果敢的神色,智慧的人肯定具有通達明朗的神色。
夫色見於貌,所謂征神。(貌色徐疾,為神之征驗。)征神見貌,則情發於目。(目為心候,故應心而發。)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心不傾倚,則視不回邪。)勇膽之精,曄然以強。(誌不怯懦,則視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未能不厲而威,不怒而嚴。)
外表所反映出來的表情神色就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如果人的精神氣質通過外表表現出來,人的眼睛會很好地流露出人的內心情感。所以仁愛是眼睛的精氣,平和、淡定而且穩重;勇敢是膽氣的凝匯聚集,剛勁光耀、炯炯有力。然而具有這些材質的人都是在一方麵比較優秀的,不具有全麵的才華和能力。
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能勇而不能怯,動必悔吝隨之。)是故,直而不柔則木,(木強激訐,失其正直。)勁而不精則力,(負鼎絕臏,失其正勁。)固而不端則愚,(專己自是,陷於愚戇。)氣而不清則越,(辭不清順,發越無成。)暢而不平則**。(好智無涯,**然失絕。)
人的外表氣質比人的內心精神更容易體現出來,如果外在的形象氣質十分突出但內在的精氣品質卻不那麽渾厚精純,這樣的人就很難取得成就。骨骼正直而不柔韌的人,就會一味地死板;筋腱剛勁而不精細的人,就會一味地蠻幹;體態堅實而不端莊的人,就會一味地愚蠢;精氣充盈但思路卻不是那麽清晰,就很容易誤入歧途;思路通暢而心思卻不是那麽平直,就很容易過分隨意以致沒有次序。
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勇而能怯,仁而能決,其體兩兼,故為眾材之主。)五常既備,包以澹味,(既體鹹酸之量,而以無味為禦。)五質內充,五精外章。(五質澹凝,淳耀外麗。)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
因此,內心中和平直的人,和上麵的人都有所不同,他具備了五常所有的品質,並且很好地把它們融合在平常的外表之下。而且將仁、禮、信、義、智很好地充實了內心,心、肺、肝、脾、腎五髒的精氣神就會很好地表現在外在的儀表容貌上,所以光芒內斂而精華閃耀在眼睛裏。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問賢愚,皆受氣質之稟性陰陽,但智有精粗,形有淺深耳。尋其精色,視其儀象,下至皂隸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擬諸形容,故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陰陽相生,數不過九,故性情之變,質亦同之。)
由此說來,萬物產生皆有其形體,形體容貌體現其內在精神。如果能夠很好地抓住人的外表容貌就能夠剖析人內在的精神品質,完整揭示出人的本性特征。九個方麵的外部表象就能夠很好地表現出人的不同性格品質。
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神者質之主也,故神平則質平,神陂則質陂。)明暗之實在於精,(精者實之本,故精惠則實明,精濁則實暗。)勇怯之勢在於筋,(筋者勢之用,故筋勁則勢勇,筋弱則勢怯。)強弱之植在於骨,(骨者植之基,故骨剛則植強,骨柔則植弱。)躁靜之決在於氣,(氣者決之地也,氣盛決於躁,氣衝決於靜矣。)慘懌之情在於色,(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慘,色悅由情懌。)衰正之形在於儀,(儀者形之表也,故儀衰由形殆,儀正由形肅。)態度之動在於容,(容者動之符也,故動則容態,正動則容度。)緩急之狀在於言。(言者心之狀也,故心恕則言緩,心褊則言急。)
神色決定了人的平和或者奸惡,精氣決定了人的聰慧或者遲鈍,筋肌決定了人的勇敢或者怯懦,骨架決定了人的堅強或者軟弱,血色決定了人的浮瑟或者安靜,容色決定了人的悲傷或者喜悅,儀表決定了人的端莊或者畏縮,不同的容貌決定了人的態度的不同變化,不同的言語決定了人的舒緩或者急躁的心情。
伊尹,名摯。是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伊尹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後陪嫁到商湯那裏做廚師。時間久了,商湯看出伊尹有遠大的抱負,便取消其奴隸身份,提拔為宰相。最後,伊尹輔助商湯滅夏,建立商朝,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政治比較清明。這就是典故“商湯辨味識伊尹”的由來。
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與於此。)九征有違,(違,為乖戾也。)則偏雜之材也。(或聲清色懌,而質不平淡。或筋勁植固,而儀不崇直。)
這九種不同的品質都具備的人,平淡,智慧,明朗,堅韌,挺拔,聲音清越,神色愉悅,儀表端莊,容貌正直。這樣人的德行如同武功的修煉一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這些不同的品格稍微有些偏離或者違背的話,那麽具備這些偏離或者違背的品格的人,隻能算是偏至之材和間雜之材了。
三度不同,其德異稱。(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儀之目,兼德體中庸之度。)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猶百工眾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以德為目;(仁義禮智,得其一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道不可以一體說,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為仁,齊眾形而不為德,凝然平淡,與物無際,誰知其名也。)
有的人才很極端,有的人才很全麵,有的人才則是所有品德都具備。所以這三種不同的人才以德行來享譽的程度也不一樣:極端的人才,以一種才能冠絕天下;全麵的人才,以一種德行享譽天下;而具備所有美好品德的人則會受到更多的讚譽。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居中履常,故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大仁不可親,大義不可報。無德而稱,寄名於聖人也。)具體而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施仁以親物,直義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質也。(徒仁而無義,徒義而無仁,未能兼濟,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大雅也。)
所有品德都具備的人被稱為中庸,意為德行達到了極高的地步,中庸是對聖賢的最高讚美。九種不同的品質都具備而沒達到盡善盡美的被稱作德行,德行則是對高尚的人的美好頌揚。而隻具有一種材質的人,也就是在一個方麵比較突出的人,隻能被稱作偏才了,偏才是對一些材質不夠全麵的人的一種友好的提諫的稱謂。
一征,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絕訐似直而非直,純宕似通而非通。)一至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善惡參渾,心無定是。無恒之操,胡可擬議。)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其心孔艱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豈可數哉。)
九種品德中隻具備一種但卻發揮到了頂峰的地步,這樣的人叫作依似。依似是屬於混亂了德行的一種。正反兩個方麵都很突出的叫作間雜,相互混雜,沒有章法,是屬於無法定論的一種,是沒有五常之態的一種表象。依似和間雜都是都是無法入流的凡夫俗子,是屬於聖賢都難以教化的。這些類型的人可以分成很多種,因為很煩瑣,所以不好一一地去論述,就省略不說了罷。
【釋評】
《九征》之篇,從人的性情和本質闡述了如何根據人表麵的征兆去鑒別人才的道理,又以陰陽五行之理加以分析,內容深刻,耐人尋味。正所謂,性情發乎於心,內蘊涵括於質,所以隻有根據人的性情以及由性情所引起的外在表現,才可以很好地去鑒別觀察人的內在本質,從而量人材質,為之所用,繼而有所作為。大凡聖賢,都是很善於鑒別人才的,而他們鑒別人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善於觀察人的外在表現和行為去探究人的本質品格。例如,大儒之家孔子,就時常注意弟子的言行舉止,從而發現弟子中能夠有作為的人才。
人物的性情是很善於變化的,所以對於人物外在表現的剖析也應該有所變通,不一定非要按照絕對標準去進行揣度,但一定要遵循人之性情發乎於心、兆征於身的原則。九征之段很善於挖掘九種征兆所體現的不同人才的特質和才能,並且對於偏才加以分析,對於賢德加以總結,全麵揭示出了人才的內在本性,抓住了不同人才所特有的外在表現。這些用於現在社會對於人才的鑒別也同樣有效,另外對於人才自身修養的提高也有很好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