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故宮的總設計師是誰

關於故宮的總設計師是誰,曆史典籍裏並無明確記載,傳聞也比較多,尤其在民間,竟然把已經去世千年的魯班都給搬了出來,說是魯班化身為白胡子老爺爺幫助皇帝設計了紫禁城。

顯然,紫禁城不可能由魯神仙來設計,它肯定是“某個”或“某些”凡人的作品,那麽,這個(些)人到底是誰呢?咱們就一起來盤點下那些年被認為是紫禁城設計師的人。

首先出場的是最被大家誤解的設計師—“樣式雷”。

俗話說“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樣式雷”家族是中國古建大舞台上的“流量明星”,不僅頻頻出現在各種紀錄片、科教片、綜藝節目裏,而且在小說裏也常見他們的身影,比如《盜墓筆記》。他們的高出鏡率總讓人產生一種幻覺—但凡中國最牛的古建築都出自他們一家之手,紫禁城也不例外。

據統計,中國有近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都出自“樣式雷”家族(建築設計方麵),比如頤和園、圓明園、天壇、承德離宮等。那紫禁城是否也在這“五分之一”中呢?

是,又不是!

說它“是”,因為至遲在康熙年間,“樣式雷”家族就活躍在紫禁城的各種修建、改建、重建和新建的設計中,朱啟鈐先生的《樣式雷考》還記錄了“樣式雷”創始人雷發達幫助康熙修繕太和殿的故事。而之後的雷家傳人也一直在清廷建築設計院(內務府營造司樣式房)擔任要職,比如掌門(掌案)。說它“不是”,因為紫禁城初建於明永樂年間,而“樣式雷”和它的緣分是從清朝開始,除非他們會穿越,否則,不可能跑到明朝去設計。

除了“樣式雷”,還有一個男子也經常被認為是故宮的總設計師,名叫蒯祥。據史料記載,蒯祥是位神奇的大國工匠,他的“技能”特別多,比如能兩手同時畫龍,隻用眼睛就能準確測量材料尺寸,還能徒手畫出各種建築圖紙,等等,據說因為設計了紫禁城,所以被稱為“蒯魯班”“皇家大工匠”。

以上“神技”僅為民間傳說,在一些史書中,蒯祥並沒有那麽“神”。據記載,他是蘇州吳縣香山人,當年朱棣建紫禁城時,20歲的他和同鄉們一起進京參與建設。憑借勤懇踏實以及過硬的專業本領,蒯師傅不久就嶄露頭角,負責了很多皇家宮殿園林,乃至帝王陵寢的建築設計,最典型的就是正統年間三大殿的重建。據《明會要》記載,蒯祥最後官至工部侍郎,正三品,相當於皇家建築工程部的副部長。晚年時,他選擇辭官歸隱,1481年逝世。

既然如此,蒯祥設計紫禁城好像也順理成章,而且某些專家說,正因為他設計了皇宮,所以皇帝特許他和“獲獎作品”(紫禁城、天安門等)來個“合影”,即存世的《宮城圖》(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都有收藏)。

蒯祥真的就是“故宮總設計師是誰”的謎底嗎?在我看來,疑點很多。比如蒯祥的年齡問題:他當總設計師時會不會太“嫩”了點?!在蒯祥的“簡曆”中,明確提及了其20歲來到北京參與宮殿建設,不過這僅是“參與”,史料裏並未直接說是“總設計”或者由他負責,倒是後人在編寫互聯網“百科”或者“名人小故事”時讓他成了總負責人。

當時的他隻有20歲,永樂皇帝會讓一個才20歲的“小哥哥”擔任自己京城大別墅的總設計嗎?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縱使他的技術再高超,20歲成為皇家總設計還是有點不太可能。

除了“樣式雷”和蒯祥,還有幾個人被認為是紫禁城的總設計師。比如蔡信,傳說他和工部尚書宋禮一起完成了紫禁城的設計,當時老板朱棣特別滿意,尤其是對他提出的“9999間半個房間”的創意讚不絕口。還有專家考證出了一個叫楊青的人,不過關於他,資料少得可憐,大家隻知道他是一名瓦工,據說“楊青”這個名字還是朱棣感念他設計紫禁城有功特意賞賜的。

說了這麽多,到底紫禁城的總設計師是誰呢?好像仍無解。故宮專家說了,紫禁城的建造必須由朝廷相關人員來進行集體決策和把關,無論是蒯祥,還是楊青、宋禮和蔡信,可能隻是負責其中某些具體的工作,如繪圖、瓦工、木工等。

其實,過於糾結紫禁城的設計師是誰並無太大意義,毋寧將它看作中國古代建築師們的“集體傑作”,是咱們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體現,它的身上凝結著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