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一的下午,卓一明在門診將一位病人收住院。那天,剛好是劉玉蘭在班,這個病人,理所當然地落在劉玉蘭手中。

這是一位“癲癇發作”的小夥子,在門診治療了一段時間,各種檢查也做了,不少藥物也用了,就是無法很好地將發作控製住。

卓一明的意思,是想收進病房,在醫生的觀察下,進行藥物的調整。

自從上次處理“癲癇持續狀態”的病人後,劉玉蘭曾經對林琳說,她很害怕接診癲癇的患者,總覺得,癲癇的治療非常複雜,很難駕馭。

劉玉蘭害怕癲癇,可這個癲癇患者就偏偏落在她的手中。

劉玉蘭問完病史,做完神經係統的體格檢查,拿著病人給她的所有的資料,回到醫生辦公室。

她反複翻看門診的用藥,不知道如何下手。思索了一會,她幹脆不改動現在的治療方案,原封不動地將門診的方案寫在醫囑上。

她的想法很簡單,既然病人住院了,那就一邊觀察,一邊調整藥物唄。確實不行,拿出來,全科進行討論。

劉玉蘭的內心,既沒有把握,也沒有信心。

接下來的三天,病人每天都有發作,而且都是強直-陣攣發作。

這種發作,表現為病人四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雙眼上翻,喉中發音,口吐白沫,臉色發紫。整個過程,讓不懂醫的人看見,感到十分恐怖,也十分擔心。

與病人同住在一間病房的病人們,每天看見這樣的發作,當然也感到恐懼和擔心。

周四,劉玉蘭看見沒有其他醫生將自己分管的病人提出討論,她主動提出來,將這個癲癇的病人,作為明天全科的疑難病例討論的病例。

第二天上午,疑難病例討論準時開始,劉玉蘭向大家介紹這位令她頭痛不已的病人。

“病人男性,31歲,教師。因為發作性四肢抽搐,不省人事3年,家中2個月入院。”

“患者於3年前,沒有任何誘因,突然出現四肢抽搐,不省人事,口吐白沫,臉色發紺發作。”

“發作後,先後在營州市人民醫院,我們醫院做過腦電圖和頭部CT檢查。頭部CT檢查未見異常,普通腦電圖提示輕度異常,加做‘蝶骨電極’後,提示為中度異常,可見散發的尖波和尖慢複合波。”

“在我科門診,先後使用了卡馬西平,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和丙戊酸鈉等藥物治療,症狀控製欠佳。每年都有多次發作。”

“最近2個月,病人的發作轉頻繁,幾乎每天都有發作,性質同前。”

“目前,我們醫院藥房所有的抗癲癇藥物,都已經用在病人身上,沒有任何效果。”

“入院後,病人的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均正常,其它的生化檢查也未見異常。因為治療效果很差,所以,提出來,請各位老師們提出寶貴的診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