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這一次對西域三十六國的戰爭,耗時將近一年,不論是在大唐民眾,抑或是在李世民看來,這都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了,但是鄭子文卻不這樣想。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老是拿運氣當福氣的人,都是笑不到最後的人。”

鄭子文的思路就是這樣,凡事先往壞處想,這樣才能做到關鍵時刻不掉鏈子。

甚至李世民都不知道,在大唐對西域三十六國的戰爭處於膠著狀態的時候,鄭子文就開始考慮一個問題了,那就是西域三十六國的背後是不是有大食國的影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子文才做出了讓李世民向大食國派出使者的決定。

按照鄭子文的想法,如果大食國接受了大唐的友誼自然最好,如果沒有接受,那就說明事情已經向壞的一麵轉變了,這時候鄭子文會給李世民一個選擇。

第一,撤兵。

這個辦法比較簡單,而起損失也不會太大,唯一掉的就是麵子了,畢竟戰爭是大唐挑起的,而且沒有什麽正當理由,要是還打不贏,那麽以後大唐在西域就沒什麽臉了。

第二,讓人去進入土番,讓象雄國和土番出兵從後方攻打西域三十六國。

這個辦法比較難,而且如果大食國公然插手這場戰爭,那麽恐怕大唐還得付出一些代價,才能全身而退。

值得慶幸的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大食國二話不說就和大唐結盟了,而且還幹淨利落的派出了軍隊和大唐共同作戰。

在鄭子文看來,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肯定是大食國早就存著想要吞下西域三十六國的心思了,這一次大唐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純粹是運氣罷了。

不過鄭子文也不打算把以後的勝利都寄托在運氣上麵,所以他一直在想怎麽加強大唐的軍事實力。

鄭子文不是軍事家,也不是政治家,更不是經濟學家,但是他卻是一個“坐家”,俗稱“宅男”。

作為新時代的宅男,自然都會玩遊戲,而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要提升角色的能力,要麽就是升級,要麽就是弄一身好裝備。

大唐的軍人不是遊戲角色,他們升不了級,畢竟身體素質擺在那裏,提升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辦到的,而且古語有雲,叫做“窮文富武”,大唐注定不可能拿出多少錢來培養他們,所以就剩下提升裝備這一條路可走了。

在這個時代,軍人的裝備無非就是兩種,武器和防具,因為戰馬也是武器的一種,騎兵衝鋒過去的時候,被騎兵砍死的人,一般都沒有被戰馬踩死的多。

這已經屬於深入人心的作戰方式了,但是鄭子文卻不這樣想。

特別是這一次大唐對西域三十六國的戰爭,讓鄭子文看到了大唐軍隊的劣勢。

步兵速度慢,而且死亡率高,弓兵缺乏防護和近戰能力,一旦被人圍了基本上有死無生。

而騎兵雖然能打能跑,但一旦對方人數太多,也容易被人家用人海戰術堆死,畢竟這個時代的人命可不值錢。

但是鄭子文卻認為人命非常值錢,不是因為他婦人之仁,而是因為沒有人口,一切強國之路都是空談。

當初鄭子文就很喜歡玩戰略爭霸遊戲,他和很多人的打發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對內發展經濟和科技,對外進行戰爭掠奪,用大量的資源堆出一個強國來。

如今他也打算把這樣方法用在大唐上麵,幸運的是大唐有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帝和一大批的能臣武將,可以很大程度的幫助他實現這個計劃。

來到大唐之後,讓鄭子文非常用心的也隻有兩個計劃而已,第一個就是當初他的“土豪計劃”,如今這個計劃已經成功了,作為中山國公的他,擁有良田千畝,食邑千戶。

既然第一個計劃已經實現了,那麽現在鄭子文就開始實行第二個計劃了,他將這個計劃命名為“軍事強國計劃”。

鄭子文很清楚,現在的他已經把根深深在紮在大唐這塊土地上了,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鄭子文也希望大唐能越來越好,越來越強盛。

那麽,既然要實現自己的軍事強國計劃,首先就需要士兵,而且還是想要強大勇猛的士兵,這個時代的戰爭,就是那種“以人為本”的戰爭。

既然知道這一點,鄭子文就不能讓李世民把十年來好不容易攢下的人口給敗光了。

按照鄭子文的思路,那就戰需要打,但是要盡量避免戰爭帶來的人口損耗,盡量避免士兵在戰爭中的傷亡。

可能在很多將領看來,鄭子文的這個想法不切實際,但是鄭子文自己卻知道是可行的。

雖然論謀略他比不過大唐絕大部分的將領,但是論見識,他敢說大唐沒有人比得過他。

要知道,鄭子文可是來自一千多年以後的信息大爆炸時代,從見多識廣這一點,他足以碾壓大唐任何一個人!

在大唐結束了對西域三十六國的戰爭之後,鄭子文一回到長安就開始考慮以少勝多的方案,用了三天的時間,他終於把這個方案考慮周全了。

在鄭子文的認識中,要說自唐往後的幾個朝代裏,軍事最強大的時代,莫過於元朝初期了。

元朝剛剛崛起那時,可以說是勢不可擋,逮誰就虐誰,征服之路浩浩蕩蕩,直接就把歐亞大陸都當成了自己的後花園。

但古話說得好,沒有馬上打天下,但是卻不能馬上治理天下,而且還有一句老話,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們老大掛了之後,這個統治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

元朝雖然滅亡了,但鄭子文卻從元朝的征服之路中看到了自己想要找的東西——那個以少勝多的戰術。

很多人都知道,在那個時代,元朝的國力並不算強盛,元朝之所以能征服那麽多國家,而是他們采用了一種很特別的戰爭策略——遊擊!

說到遊擊,就得說說元朝的兵種了。

元朝的主要兵種是弓騎兵,這些弓騎兵可以說是在馬背上長大的,他們的武器都是一石左右的硬角弓,弓馬嫻熟的他們,在對敵的時候,可以在交戰之前就用手裏的弓箭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傷害。

幾萬人的弓騎兵,如果遇到的是比自己人少的對手,恐怕隻需要一兩輪箭雨,就能把對方送回老家去,就算遇到和自己旗鼓相當的對手,也有一戰之力。

當然,他們也會遇到比自己多幾倍的敵人,這時候弓騎兵的特性就出來了,那就是可以打也可以跑。

對於幾倍於自己的敵人,元朝的弓騎兵一般都是先放箭射他們,等他們靠近了,就拉開距離,然後再射他們。

如果對方是騎兵,那麽元朝的弓騎兵就會直接跑路了,如果對方追上來,然後就邊跑邊回過頭射他們,如果他們不追,就停下來射他們,如果他們跑了,就追上去射他們。

總之,當時元朝之所以能打敗那麽多國家,用的就是這個字——射!

而元朝弓騎兵所使用的硬角弓的射程遠,威力大,往往是對方的弓手還沒有進入射程,元朝的弓騎兵都開始射了。

這些元朝弓騎兵的士兵都會在輕甲外麵披上一件絲質鬥篷,可以有效的防禦那些因為射程不足而威力大減的箭雨。

這樣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我能射你,但你卻射不了我,既能有效的殺傷對方,自己卻沒有多少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元朝的弓騎兵自然越戰越猛。

有時候鄭子文都會惡意的想,元朝的壽命之所以那麽短,就是因為前期射多了,所以後來都虛脫了。

盡管如此,卻不妨礙鄭子文那它來進行學習,用元朝的經驗來武裝大唐。

大唐的騎兵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別說弓馬嫻熟了,能在胳膊底下夾著一根長槍往前衝就算是合格的騎兵了,所以完全照搬元朝的經驗是不行的。

但這並不能難倒鄭子文,經驗不足,可以用裝備來補嘛!

大唐出不了弓騎兵,李世民和鄭子文也沒那個閑情雅致,用十幾二年的時間來從小培養一批弓騎兵出來,所以鄭子文提出了另外一個設想。

那就是弩騎兵。

弩比弓更容易掌握,隻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基本上可以射得準,而且最重要的是,弩的威力非常大!

曾經有人測試過,一把複合硬弩的威力,在五十米之內,相當於一把五四手槍!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樣的弩很重,想要拉開想要加裝滑輪組,否則一般人是絕對拉不開的。

當然,這個問題就更難不倒鄭子文了,因為他一開始就已經把這個問題想好了。

“不就是一個滑輪組嗎?老子造不出強迫,也弄不出玻璃,但是弄個滑輪組卻是沒有問題的,再次感謝中學的物理老師,哈哈哈哈。”

為了說法李世民,鄭子文不但把弩騎兵的設想都寫在了奏折上,甚至連當初蒙元的打發都寫在了奏折上,讓李世民越看越驚喜,最後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絕。

“好!好一個遊擊戰,好一個遊擊四十六字策略,沒想到朕還是低估了鄭子文這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