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實效性探討

摘要:本文就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教學,提升課程教育教學效果和實效性,從教育方法論應貫徹“要精要管用”等三項科學性原則;開好新課程應注意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為目的,努力實現新課程教育要素的無縫對接等四個問題;理性地分析和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準確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與覺悟定位等四個難點等三方麵提出了的思考與探討。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探討

《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5號文件)和《貫徹《意見》的實施方案》(教社政9號文件,簡稱“05方案”),是貫徹中共中央16號文件,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兩個重要文件,是中央和國家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從戰略層麵強勢推動和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一項具體舉措。把“98”方案中的七門課調整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鄧、三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等四門新課程,以此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較完整的課程體係,是“05”方案的基本精神。因此,深刻領會“05方案”精神實質,充分明確中央和國家的戰略意圖,切實提高和深化對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意義的重要性認識。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教學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提高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效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打牢師資隊伍的思想建設基礎,應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共識。

一、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教育教學應把握的教育方法論的科學性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提示了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把握的科學性原則,如實事求是原則、平等互信原則、正麵引導原則、講求實效原則,在貫徹上述原則的同時,引入、引伸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教學中,作者認為還應把握和注意深化以下原則。

(一)貫徹“要精要管用”原則

“學馬列要精、要管用”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觀點之一,這一理論觀點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誌站在哲學視野和教育戰略高度,對中國政治理論教育和大學教育所提出的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理論、課程及教材體係和教育體係的客觀要求。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馬列理論、學思想政治理論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和成功、有效的做法,是要精煉、精彩和經典,如: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世界觀的認識論,一定要歸納抽象成為人民大眾和受教育者可以接受、認同和中聽又“管用”的語言精華、文字精華和話語精華。小平同誌提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觀點,既是對馬列主義經典理論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育方法的高度歸納和概括,也是實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法群論中應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隻有實現了“精”和“管用”,人民大眾和廣大青年學生作為“受眾”才能把握其精華,才便於應用和指導自身的社會生活具體實踐,才能在冗長、繁瑣、枯燥、沉悶的政治教育語境中得到認同、啟示和深化。在《基礎》課教育教學中貫徹“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就是要把課程教學中的理論觀點抽象歸納為“少而精”的理論話語,以此打動我們的大學生,在此基礎上按照教育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關係作進一步的闡述和展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大道理深化為中國化理論,轉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用”的、具體理論和硬道理,才能使大學生在認同和信服的基礎上,提升興趣並深化和提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體係的認識,從而完成由理論認識的提升和覺悟的提高到對現實認同和追求的過程。

可以說,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貫徹“要精要管用”的原則,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應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

(二)把握“針對性和實效性”原則

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學教法、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途經,隻有加強了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針對性,了解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大學生成人成長成才的社會需求和個體需要,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的“盲人騎瞎馬”的問題,是避免我們的思想理論教育“即便不臨深池,也將導致誤入歧途”的有效途徑。

因此,貫徹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的科學性原則。

(三)實現“與時俱進”的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科學性原則,是一個不斷充實完善和與時俱進的過程,除了學科理論研究已經揭示和歸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科學性原則之外,在開展和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還應按照“學術問題通俗化,嚴肅話題(政治話題)生活化,複雜問題簡明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思路,不斷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和方法論的科學性原則的創新問題。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不斷發展的延伸、升華和曆史結論,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因此,實現“與時俱進”的原則既是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理論原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論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實踐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規律並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和水平的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學科方向的發展,與時俱進地做出新的成績和貢獻。

二、開好思想政治理論新課程要注意的若幹問題

(一)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為目的,努力實現新課程教育要素的無縫對接

四門整合後的新課程,除了《中國近現代史》與原來相比相對獨立外,其餘的三門課都是至少兩門以上的課程組合,因此,一定要注意原來的兩門以上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和整合,而不是把這兩門以上課程的內容簡單合並和疊加。例如: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把“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整合為一門課程,是“05方案”的一個新的要求和特點,要使其成為一門受學生歡迎和好評的課程,除了從思想上要解決兩門課程的整合不是一個簡單的合並、疊加和強製性對接的認識之外,要著意內容的有機結合與整合,把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律意識三要素作為一個整體性觀念意識,是相互連係的、無斷縫的,要從思想和觀念認識係統上看到,一名大

學生的健康成長,通過本門課程的教育教學要解決思想政治素質(理想人生信念)、道德品質修養和法律意識三大要素(素質、品質、意識)的內化與提升上。因此,要以素質、品質、意識的提高並轉化為人的覺悟提高為目的,把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發展要求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為基本教育內容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實施教育,形成教育的整體性、係統關聯性觀念,高屋見瓴地指導、引導學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和理論的內化到形成覺悟的全過程,從而實現“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三要素的無縫對接。

(二)實現課程教學觀向教育觀轉變,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育人特殊性關係

一般專業性課程教學的一個特征是重知識傳授的過程,即在實施具體內容的教學時做到一絲不苟,明察秋毫,配合講課技巧的運用,從而使學生領會和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對於普通專業課教學而言,無疑是正確的,也是成功的教學觀的體現。但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僅有一絲不苟的教學精神,明察秋毫的認真態度是不夠的,僅定位於理論知識的傳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大忌諱。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不僅僅是教與學的互動,而是教學與育人的互動,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其最終的教育教學效果是教學育人的結果,是知識傳授與品行培養、素質的內化與覺悟提升的特殊關係,同時還包括了教育本身的理論知識素質、品德和覺悟的感染力以及潛移默化過程,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書育人特殊性,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教書與育人要求最為緊密結合的教育教學觀念,從而實現課程教學觀向教育觀的轉變,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大教育視角、眼光和維度(思維角度),要著重在把理論知識內化為人的素質覺悟的提高上,才能完成和實現由單純教學觀向大教育觀的轉變,同時配合現實社會現象和問題的針對性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

因此,我們在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教學時,既要依托和研讀教材,備好教案,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既明察秋毫之末,又要見輿薪。要有高屋見瓴的中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底氣,從大處著眼,具體處著手,深入淺出地把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轉化為覺悟提升的過程。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觀向教育觀轉變的基本思路和觀點,同時也是對提升其教育教學效果的一點認識與思考。

(三)實施課程教育教學時,要注意引深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話語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基本問題和原因是,教育者的觀點不新,話語陳舊,道理大而空,理論與實際脫離脫節,內容枯燥不鮮活,缺乏說服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也存在和麵臨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水平不高,對意識形態敏感性的把握不到位,受某些政治理論、道德現象、社會問題認識禁區的束縛,困惑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話語(體係)的使用與探索。伴隨著經濟體製和社會結構的全麵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價值觀念多元性存在的客觀性,要求廣大社會科學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必須實事求是而又與時俱進地適應這一社會客觀存在的變化,在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問題和現象的基礎上,大膽地借鑒和使用當前的時代和社會暢行的精選話語,包括網絡精選的語言,於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以激活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教育話語係統,以此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語境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話語新體係,這是新形勢下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新局麵的客觀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實現有位才有位的主觀需要。可以說,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話語新體係既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學科體係的具體組成,也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實踐與時俱進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創新中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根本路徑。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形成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黨的指導思想和理論與時俱進的觀點還將產生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新成果),應用於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過程中,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和思路,將三大理論成果和科學發展觀理論成果,進一步歸納提煉為精煉的理論話語、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用語,以此為理論依據和支撐,把當前社會暢行的、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精神和初級階段國情的社會話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精華、言論精選、知識性、哲理性、趣味性、警示性等好詞句,改造引入、收錄、匯編成例句,以此構建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話語新體係,激活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話語係統,我們就能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全麵轉型時期的曆史背景下,不斷創造出新的教育話語語境,使教育者自身受到教育,得到啟發,獲得提高。使其成為廣大思政教育工作和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宣傳思想教育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以改進和提升當前時代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針對性和效果。

(四)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時要注意學生的專業背景,在“活”字上下功夫

在實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要注意理工類與哲社文史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和學生個體主觀需求,同時也要注意大學生是一個知識基礎層次相對較高,但社會生活背景、思想政治道德覺悟的層次性和差異、參差不齊的複雜群體,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宏觀角度而言,合格的建設者就是事業的接班人,但從微觀角度而言是有層次性的,特別是從事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理工科相對於文史哲社學生而言,他們對政治思想道德覺悟的主觀願望與社會客觀要求是有差異度的。例如,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內容的教育教學中,既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榮辱觀的基本教育,更要注意由於專業職業背景的不同,其職業道德具體內涵、要求也有區別。如學財經類的起碼要求是不做假帳;從事工程建築的不能偷工減料(搞豆腐渣工程);學醫的不能把患者的病情擴大,借此謀利;從事工程設計的要一絲不苟,不能出差錯;科技工作者至少不能作假(科研學術做假,比搞豆腐渣工程還容易);師範類的學生要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從事人文哲社和管理工作的要有較高思想政治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不能有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的言行等等。“活”的教學思路就是必須堅持針對性、實效性的原則和基本思路,既要根據和尊重教材內容,又要從教材內容中歸納提取精華要點,結合受

眾的專業背景聯係社會生活現象去評析、點評、引導而展開,過分地拘泥和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話語將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走進死胡同,成為枯燥無味的“空頭政治課”,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最大忌諱。

三、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的難點

(一)理性地分析和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準確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與覺悟定位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我們一定要理性地分析、看待和認識到:社會主義中國是一個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時間還不長的農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史原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可以也不應經過資本主義初期的血淋淋的、不光彩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但必須完成由農業化生產向工業化的生產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初級階段的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我國還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在這一特定曆史條件下,廣大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政治覺悟還深受落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嚴重製約。因此,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情,決定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經濟、道德覺悟,隻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級的基本層次和結果,構成了與先進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覺悟高要求之間的矛盾性,(這一矛盾性就是兩者之間的覺悟級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提高人們的覺悟,歸結為縮小覺悟級差問題。從而,把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認識把握在:當今時代仍然是物質人和經濟人時代,不受到應有的教育人就可能異化成為物化、經濟化的結果。因此,把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於:教育要源於物質人又要高於物質人的社會人、有人文精神含量的人的覺悟提高和把握上。在當前,應定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教育上,否則,把握定位不準,就會使我們的教育陷於主觀盲動性。用先進的理論教育人們,使黨的指導理論和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識教育反作用於物質基礎相對落後的客體並讓其接受和認同,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層次定位和效果預期定位,不能造成理論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的遠脫離,一定要把發達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時代的意識形態與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之間所應具有的思想政治覺悟差作出層次性劃分和肯定,按照層次性原則依次遞進地開展教育,才會取得應有的實效。任何操之過急的教育觀點,批判主義和急功近利的論點或無所作為和悲觀失望的教育觀點都是錯誤的。

(二)深刻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觀念

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本原理。反映了物質基礎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覺悟的同時,思想意識也不同程度地作用於社會存在和物質基礎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特殊活動,其意識和覺悟對物質和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有限效用。任何過分強調和誇大意識形態作用的認識都是無用的也是有害的,這就是意識反作用於存在的特殊性,即:既有效又有限特性。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觀念,就是透過紛繁複雜的社會表麵現象,用冷靜的頭腦和理智的思維和眼光去思考、分析和看待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原因,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性認識:教育的急功近利是造成理論脫離實際的最大危害,而理論脫離實際的最大危害,是導致思想教育蒼白無力的歸因。教育的急功近利就是教育理論的嚴重脫離實際和不實事求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和速成(正如一位教育家的坦言:“學習和教育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速成,否則,孩子無童年,青年無青春,中年無樂趣,晚年無安閑”),整個社會都這樣的社會後果,那麽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和諧部門和和諧家庭又從何談起,也必然導致教育不會取得好成效。因此,要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觀念,就是要使我們清醒地、理性地認識到,對大學生和全體社會公民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形態為基本內容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是喊口號,不是背條條,不是一陣風,不是一場雨,不也能搞運動,打一兩個戰役就收場(這樣做副作用將會更大,所給人們造成的認識上的誤區更是難以糾正),而是著眼於長期教育養成,用先進的理論教育人們,使黨的指導思想和社會發展所應具有的思想意識教育、反作用於物質基礎相對落後的客體並讓其接受和認同,一定要理論聯係實際,和風細雨才會取得應有的實效。否則,理論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嚴重脫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令人信服,反而令人反感,從而產生對理論信念教育體係動搖的極大危害和嚴重的負麵影響。就會造成先進的進步的理論無用論和無效論,適用性的教育理論觀點是實用主義理論,甚至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初期都不是理論的“理論主義”錯誤認識,從而產生對理論信念教育體係動搖的極大危害和嚴重的負麵影響。因此,不能簡單地把理論教育的高要求與現實生活實際的覺悟提升要求嚴重脫離、脫節、脫層,甚至歸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無效、無用和無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蒼白無力的歸因論,使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各項教育陷入強化無效、無效繼續強化的死循環,從而使黨的指導思想和社會發展所應倡導的理論教育走向形而上學的曆史終結。

(三)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真理性品質,不能以取悅學生而說假、大、空話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意識形態性、真理品質性、實踐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既是科學問題也是思想品質、政治理論素養和道德誠信問題。假話背離真理,空話遠離生活,大話脫離實際,都無法令人信服,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宗旨格格不入,既損害教育工作者形象,更對我們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以取悅學生於一時的假、大、空話語的危害,還在於使正在進入思想心理和成長最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一種“自己麵對的是一個不誠實的社會,社會的成年人與我們的教師在合謀對他們說慌”危害性極大的錯誤認識。那麽,以後再對學生教育傳授哪怕是真知灼見,他都要持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了。這將對教育工作者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誠信教育體係起到破壞性的反作用。隻有杜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假大空話,把大道理變為硬道理,變成使人能認同和信服的學識和共識,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建立政治理想信念和道德誠信體係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

注:本文是作者作為主要成員撰寫的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學分製下地方院校建立‘參與式’教學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