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解析

案例一 西南大學:“三為三化”,深入開展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高校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助推力。當前社會,許多傳統價值觀不斷受到挑戰和衝擊,一些傳統美德被懷疑甚至拋棄,高校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把傳統的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賦予傳統價值觀新的時代內涵。

(一)案例描述

1.活動規劃與設計

西南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建設,堅持秉承“突出針對性、強調係統性、力求操作性、體現繼承性”原則,多措並舉將其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深入實施“三為三化”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築夢工程,活動主要內容包含以下幾個方麵。

(1)優化係統建設。成立國學院,協同聯合校內外優質資源,著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係統性,完善課程和教材體係,著重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優秀平台機製與有力支撐。

(2)強化內涵建設。築牢“強基工程”,成立傳統文化宣講團,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深入推進傳統文化宣傳普及。夯實“鑄魂工程”,強化理論學習,紮實推進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特色原理和“中國夢”理論攜手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積極探索情景體驗、探究實驗、調查訪談等融為一體的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狠抓“拓路工程”,凝練傳統文化精華,拓寬傳播渠道,借助新媒體打造“活”的宣傳陣地新格局。

(3)深化品牌建設。開展“一讀、一講、一演、一賽、一秀”的“五個一”重點活動和常規活動,通過經典名著閱讀沙龍、傳統文化知識名家講座、經典劇目展演、知識競賽等方式,推動品牌力量。打造講堂文化品牌,出版文化讀物,同時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團體組織活動開展當中,積極有效地與校院、園區、社團和黨團建設相結合,都為傳統文化氛圍的營造和精髓的學習鋪就了堅實的道路。

2.活動實施與開展

(1)以體製建設為根基,確保傳統文化教育常態化。學校立足傳承,創新體製,為弘揚民族精神,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優秀平台機製與有力支撐。

一是成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製定和規劃教育方案和製度;二是成立國學院,建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戰略聯盟,整合了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力求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立體化、多元化、係統化、層次化;三是組建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力量,整合了西南大學及重慶其他高校相關學科帶頭人約50人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骨幹力量,以發揮學校人文社科學院優勢為主導,調動團隊,加大力度,同時加強與校外資源溝通交流,輸入傳統文化精髓,增強傳統文化教育支撐,形成教育合力;四是著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係統性,完善課程和教材體係,著重發揮高校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切實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

(2)以特色活動為重點,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精品化。圍繞黨的十八大、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社會主義特色與馬克思主義精要,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核,以傳統文化經典為主流,提升大學生全方麵素養。

一是成立傳統文化宣講團,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增強校園與社會各層麵、多渠道傳統文化熏染,以“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從文學院、曆史與文化學院等遴選熟稔傳統文化的學生10名並組建學生宣講團赴高校、中小學、社區、農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40餘場,深入推進傳統文化宣傳普及;二是夯實“鑄魂工程”,強化理論學習,紮實推進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特色原理和“中國夢”理論攜手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積極探索情景體驗、探究實驗、調查訪談等融為一體的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舉辦川劇、京劇、話劇等傳統藝術專場20餘場,觀眾達2萬餘人,圍繞“中國夢”“三愛三節”和傳統節日深入開展課外主題活動、園區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打造“雨僧講堂”“含弘講堂”“光大講堂”“學行講堂”四大講堂文化品牌,邀請翟時雨、劉明華等國學大師、專家開展國學講座50餘場,編輯出版了《西南大學記憶》《 縉雲風》《漫遊西南大學》等校園文化讀物;四是組織開展“國學季風”主題教育活動,包括“一讀、一講、一演、一賽、一秀”的“五個一”重點活動和常規活動,通過經典名著閱讀沙龍、傳統文化知識名家講座、經典劇目展演、知識競賽及家鄉傳統文化尋訪展示等途徑,將傳統文化傳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五是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團體組織活動開展當中,積極有效地與校院、園區、社團和黨團建設相結合,整合網絡資源建成大學生綜合性門戶網站“青春縉雲網”,充分發揮“微博”網絡新興媒體的獨特優勢,深入開展“心係傳統,血脈相連”微博原創、“家鄉傳統文化以小見大”微視頻、“畢業季——我為文化代言”微討論、“兩會代表麵對麵”微訪談等文化活動,實現學生自我教育、 自我實現。

(3)以媒體傳播為亮點,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立體化。凝練傳統文化精華,拓寬傳播渠道,搭建教育陣地,強化校園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建設,學校除了以傳統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外,還通過網站、微博、手機報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做到傳統文化教育“四進”,力保教育全麵立體覆蓋。

一是傳統文化進教材,學校編寫《傳統文化概論》《杜甫詩評》等專著20餘部;二是傳統文化進課堂,開辦《名著賞析》《傳統詩詞賞析》等專業選修課10餘門;三是傳統文化進新媒體,建立傳統文化專題網站,開辦《西南大學手機報》《西南大學學子手機報》,西南大學移動客戶端和官方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四是傳統文化進人心,開展“心係傳統,血脈相連”微博原創、“家鄉傳統文化以小見大”微視頻、“畢業季——我為文化代言”微討論、家鄉傳統文化尋訪展示、“兩會代表麵對麵”微訪談等文化活動,實現學生自我教育、 自我實現,確保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3.活動收獲與體會

(1)解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問題。傳統文化的曆史特征和時代性是文化發展的兩個坐標。傳統與時代是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統一體。時代性是民族性的目的和出路,而傳統是時代性的基礎和前提。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西南大學首先讓受教育者認識和掌握傳統文化的豐厚內核,了解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特點,使其珍惜自己的文化個性、曆史傳統,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同時,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革故鼎新的必要性,在傳統文化的變革中,彰顯文化的個性。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態度教育青年大學生,隻有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傳統文化的內容、形式、體製機製、傳播手段的創新,傳統文化才能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做到保持傳統的同時體現時代性。

(2)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共存問題。傳統文化創新是國家和民族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要傳承和發展,就必須經曆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隻有通過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曆久彌新,才能充滿活力、 日益豐富。民族文化創新的關鍵在於把握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傳統文化是當代文化的基礎,當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或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必然發展。傳統文化創新要尊重民族的曆史及傳統文化,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強調,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要進行審視、剝離和篩選。在選擇和吸收外來文化時,應該對外來文化采取揚棄的態度,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從本民族心理、生活方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出發,包容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並積極與自身文化相融合,造就符合現代理念、適合未來發展的方法,豐富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為民族文化注入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3)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教可以影響和促進學,但又不能代替學;學可影響教、促進教,但不能否定和代替教。在教與學的關係中,學才是根本目的。教與學完美結合,首先要看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的願望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此,首先在文化導向上要整體設計、逐漸滲透,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學生的學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可以利用校園文化資源,讓學生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地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次,加強社會實踐活動,以本地人文資源為依托,整合地域文化資源並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有計劃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觸摸到傳統文化。再次,學校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慶祝等活動,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讓他們融入傳統文化活動中,培養起熱愛故土、熱愛傳統、熱愛祖國的意識,提升大學生精神生活。最後,要依托學校各種社團,積極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把課堂知識與實際活動互動、互補,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學校還要根據自身優勢,以網絡、電影、電視、廣播、報紙、牆報、展板、各種刊物等校園傳媒為平台,宣傳講解傳統文化知識,組織傳統文化藝術家進入校園,以學校和社會的互動培育新的文化積澱。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1)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係統建設。課堂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西南大學一方麵將專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積極的人文因素,加強教師人文素養的訓練,打造文化教育特色講堂,聯合校內外師資力量,為學生開設直觀的課堂教育和講堂教育陣地。另一方麵,積極開設第二課堂活動,既給大學生提供展現才華的舞台,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氛圍,又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啟迪思想。

(2)力求豐富教育形式,將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教育緊密結合。以“國學季風”主題教育活動為依托,開創“一讀、一講、一演、一賽、一秀”的“五個一”重點活動和常規活動,通過經典名著閱讀沙龍、傳統文化知識名家講座、經典劇目展演、知識競賽及家鄉傳統文化尋訪展示等途徑,將傳統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西南大學通過長效機製的確立深入和特色活動的開展實施,提升全體學生的人文素養。這使得學生們不僅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到當前國情和自身思想問題,還能夠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傳統、包容傳統,在健全人格、改善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自豪感與自強精神。

(3)立足傳承,創新體製。成立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製定和規劃教育方案和製度;成立國學院,建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戰略聯盟;組建高素質師資隊伍。這三項舉措,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支持。

(三)討論與建議

(1)學校層麵須更深一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在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挖掘活動中,西南大學取得了一係列的重要成果,特別是出版了一係列高水平的教材、著作,開辦了一係列深受學生歡迎的傳統文化課堂。一方麵,西南大學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另一方麵,其他高校應當借鑒西南大學的成果經驗。建議:在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兼容並包,合理取舍,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西南大學可以成立相應的課題小組,對學校在挖掘傳統文化內涵過程中的成果經驗進行研究,形成可供借鑒的文本材料。

(2)教育者層麵須與時俱進,注意方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教育者具備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體現在兩個方麵:其一,具備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保證課堂的效果;其二,教育者具備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生活現實結合起來。建議:麵對當前社會存在的一些道德缺失問題,教育者作為思想引領者,應當直指要害,給出正確的堅定的引導和正麵的正義的解答。教育者應當努力尋求切實可行的途徑和方法。在課堂教學、講堂教學之外,盡可能拓展教育途徑,運用教育手段,寓教於樂,使受教者從內心心領神會,主動接觸、用心感受、由心感染,從而在時代變遷中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另一種形式的教育者,優秀傳統文化也才能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真正發揮精神導航的功能和作用。

(3)活動組織者層麵須豐富載體,創新形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西南大學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但大多數活動中,學生都是作為受眾而非主體參與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活動的總體效果。建議:活動組織者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舉辦各類有意義的活動,自我設計,自我實施,讓他們在一係列的實踐環節中感知、領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案例二 廣西師範大學:禮敬傳統融·通古今立·德樹人

教育貴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以文育人。廣西師範大學堅持以習近平同誌有關講話精神和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為準繩,深入挖掘該校王城校區1000多年延續下來的文脈底蘊,積極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實踐當中。

(一)案例描述

1.項目規劃與實施

(1)加強組織領導。在組織保障上,廣西師範大學成立了國學堂,統合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教務處、校團委等部門,根據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全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統一的領導和組織;用《論語》《禮記·學記》等名篇名句為主要校道命名,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2)開展經典誦讀。大力倡導大量讀國學經典、老實讀國學經典、反複讀國學經典,這是整個教育設計的基礎,因為國學經典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經久不變的文化基因,開展方式有軍訓與文訓相融合地讀、晨讀與愛心相結合地讀、朗讀與吟唱相交叉地讀。

(3)注重文化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通過禮樂典禮文化、書法比賽、吟唱比賽、新生拜師禮等體驗學習的形式來強化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建設孔子廣場、用國學經典名句為校園道路命名、重視開學典禮和第一課拜師禮等典禮文化的設計、組織中華傳統文化節慶日文化活動等,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4)強調經典學習。充分利用學校專家和出版社的資源組織編寫出版了《學庸論語》(拚音注音)和《大學中庸譯解》《論語譯注》《老子今讀》《莊子分解》等書籍,並開設了相關經典文本解讀的選修課,開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係列報告會,課堂與報告會巧妙結合,深化學生對經典文化的理解。

(5)倡導公益服務。組織和支持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誌願者服務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精成於行。創建“小黑板計劃”“愛心晨讀”“國學推廣真情10元捐”“孔子誕辰日萬人誦讀論語”“吟唱比賽”“書畫比賽”等活動。

(6)巧用大眾傳媒。做到主要活動項目有官方微博、微信,活動項目推廣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到線上線下相呼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

(7)形成長效機製。經典誦讀從新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個晚上開始,堅持軍訓和文訓相結合,逐步融入到每天的晨讀和周日例會中;文化體驗從開學典禮和第一課拜師禮開始,逐步融入到日常校園文化活動當中;課程學習從選修課到每月的中華文化係列講座;公益服務從每天的“愛心晨讀”,到每個學期的“國學推廣真情10元捐”,到寒暑假的鄉村國學體驗營,形成了“項目運營社會化、文化體驗日常化、公益服務常態化、育人方式隱性化”的長效機製。

(8)軍訓與文訓相結合。軍訓與文訓相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在軍訓期間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具體做法:每年6月學校就從高年級(包括研究生)國學素養和普通話比較好的學生中遴選一批大一新生軍訓國學經典領讀員,並進行國學基本素養和中華吟唱的培訓;新生軍訓期間,國學經典領讀員被派送到連隊,每天早上軍訓前10~15分鍾在軍訓現場帶領新生朗讀《論語》,同時利用其中3分鍾講述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學校還組織編寫出版了《學庸論語》(注音版),作為經典誦讀教材,同時組織專家舉辦《中華傳統文化與國家的文化安全》《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精氣神》等主題報告。最為精彩的是,在孔子誕辰日當天早上,利用軍訓前40分鍾,組織新生到學校孔子廣場誦讀《論語·學而第一》,校領導出席講話,向孔子雕像行拱手禮,觀賞古琴表演和中華吟唱表演,邀請電台和電視台知名校友主持人領讀,活動簡樸、典雅、潤美、悠揚……在軍訓中融入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把國家軍事安全和文化安全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了育人於無形。

(9) “愛心晨讀”。“愛心晨讀”,顧名思義就是倡導學生每天早晨上課前到校園一指定地點一起誦讀國學經典,隻要累加達21次者,學校就以該同學的名義向鄉村的留守兒童和城區經濟困難家庭的孩子捐贈國學書籍或國學愛心包。誦讀的書籍主要是《論語》《大學》《禮記·學記》《孝經》《中庸》和《道德經》。每21天為一周期,因為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最短需要21天。“愛心晨讀”堅持自願的原則,可以以個人的身份參加,也可以以宿舍、班級、年級和學生社團的集體的形式參與,有時學校也會邀請知名校友、專家學者、社會行業精英來領讀。所捐贈的書籍,大學生可以在書上寫寄語,書捐贈到位後,大學生會收到孩子的感恩卡;如果是集體所贈,這一集體可以選派代表一起參

與捐贈活動。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今,每期“愛心晨讀”參與人數都會超過500人。

(10) “小黑板計劃”。“小黑板計劃”,堅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植你我心田”的理念,旨在發動和組織在校大學生,尤其是獲得各級各類獎助學金和國家助學貸款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返回家鄉所在地,通過“一對一”結對誦讀,或舉辦鄉村國學體驗營的方式,陪伴孩子,尤其是家鄉的留守兒童,一起讀國學經典、一起溫暖成長的公益項目。之所以強調返鄉結伴,一是可以節約交通行程成本;二是同鄉的身份,更有利於對孩子的精神鼓勵、心靈關懷、榜樣帶動、成長引領,讓孩子得到更加牢靠、更加持久、更貼近心靈的關愛,更有利於國學推廣的效果。大學生參與“小黑板計劃”有三種方式:一是捐款贈書,並與家鄉的孩子結對讀國學;二是捐款贈書,不與孩子結對,支持其他大學生與其家鄉的孩子結對讀國學;三是不捐款贈書,但與家鄉的孩子結對讀國學。在大學生返鄉前,“小黑板計劃”相關人員會組織專家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國學經典文本解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方法、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和活動安全的防範等,以確保活動的質量和安全。自2013年3月活動啟動以來,截止到2014年9月,全國已有30多所高校近5000名大學生參與了“小黑板計劃”,國學推廣足跡遍及全國28個省(市、 自治區)和廣西68個縣,得到了中新社、新華網、廣西日報、廣西電視台、桂林日報等多家媒體的報道,獲得社會各界捐贈近50萬元。

2.活動收獲與體會

(1)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養成的文化自覺得到進一步提升。新生經過一年的教育和學習,基本上每人能把《論語》讀10遍以上,《大學》《中庸》《孝經》《道德經》等國學經典也能通讀2~3遍,加上係列的文化體驗和係列主題講座活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深的領悟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所秉承的文化基因有了更到位的把握,而這種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所帶來的不僅是大學生本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已在通過“小黑板計劃”“國學推廣真情10元捐”等公益活動源源不斷地傳遞給家鄉的孩子。10年後,這種自覺形成所帶來的能量將是不可估量的。

(2)創建了“愛心晨讀”和“小黑板計劃”教育活動品牌。“活動不僅要有意義,還要好玩,且要給人自由”,根據當下青年大學生這一認識特點,本案例精心設計了係列教育活動,其中以“愛心晨讀”和“小黑板計劃”品牌效果最突出。“愛心晨讀”把讀書和愛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融入到日常學風建設當中,每日行一善,讓大學生活更富愛心和意義,獻愛心不再是一句空話,從此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小黑板計劃”很好地把傳統文化學習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知行合一”地統合了起來,而關心家鄉孩子的成長,更是觸動了大學生們心靈深處最柔軟的感情,家國天下的情懷由心而生。寓教於樂,潤物細無聲,盡在參與中。不到兩年,“小黑板計劃”就吸引了30多所高校近5000名大學生的參與,獲得近50萬元的捐贈,足見其品牌的效應。

(3)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長效機製。經過積極的探索,已基本形成了經典誦讀、文化體驗、課程學習、公益服務四大內容模塊,並依托課程、文化、活動、大眾傳媒四大載體,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從新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個晚上開始,貫穿大學四年始終;在教育學習過程中堅持軍訓和文訓相結合、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結合、教師指導和學生主動承擔相結合、價值觀培育和學風建設相結合,形成了“項目運營社會化、文化體驗日常化、公益服務常態化、育人方式隱性化”的長效機製。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1)充分認識到文化傳統在思想形成中的“元作用”。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文化傳統在思想形成中的“元作用”。傳統文化的基因其實是與生俱來的,不管你對它持何種心態它都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裏。廣西師範大學深刻敏銳地察覺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用中華民族特有的相通的文化語言和文化形式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更容易喚起大學生的思想共鳴的道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從文化根源上接受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文明禮儀、良好習慣養成的同時,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學習進入了校園文化、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多個層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進了大學校園生活、學習的主要環節。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載體變得更加豐富,教育活動形式更有層次、更加多樣,更加有效地吸引了廣大師生的參與,改變了以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單一乏味的認識。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強調知行合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重視教育規律的把握,從感性認識的吸引,到理性認知的理解,再到實踐的融會貫通,價值觀的引導和植入尤其需要知行合一的教育渠道。經典國學的研習和誦讀活動,以及“愛心晨讀”和“小黑板計劃”完整地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活動渠道,有效滿足了修身成長的需要,有效提升了教育的實效性。

(4)重視以文化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案例直接從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源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切入,從固本強基著手,從秉承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出發,先引導青年大學生立中國心、明中國誌、做中國人,在文化的滋養和滲透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

(5)重視隱性教育。意識形態的教育,貴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本案例在整個設計中重視教育於無形,看似零散的活動,其實卻存在內在邏輯的關聯,尤其在“文化體驗”和“公益服務”模塊的設計,如“小黑板計劃”“愛心晨讀”和“國學推廣真情10元捐”公益服務活動的策劃,以及各項國學素養比賽和展示活動,無不體現了隱性教育無意識性、滲透性和隱秘性的特點。

(6)重視學習意義的自我構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案例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不是由教師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在經典誦讀、文化體驗、課程學習、公益服務中,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和實踐體會主動地建構學習和成長的意義。

廣西師範大學圍繞經典學習的主題,深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活動形式值得借鑒。經典誦讀、研讀原典等活動是對中華經典的直接學習,學習經典是了解傳統文化的金鑰匙,對經典文獻有所研習,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傳統文化,並且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去。書法比賽、吟唱比賽、新生拜師禮及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公益活動則是將傳統文化運用到生活中、實踐中的生動案例。廣西師範大學成立了國學堂,統合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教務處、校團委等部門,成立領導小組的做法值得推廣。成立相應的活動領導組織,一方麵可見學校對弘揚傳統文化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重視;另一方麵,這一做法也體現了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定的組織和載體。此外,廣西師範大學的許多活動都做成了校內知名品牌,形成了“項目運營社會化、文化體驗日常化、公益服務常態化、育人方式隱性化”的長效機製。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討論與建議

(1)進一步增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強化主體自覺。學生是活動參與的主體,主體的積極與否直接影響到活動的效果。廣西師範大學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有些活動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則是活動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說到底就是沒有切合學生的需要。建議:調動、增強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可以從三方麵入手。第一,在活動策劃之初,校方可做相應的調研,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所在;第二,健全活動的獎勵、激勵機製,在了解學生需求和興趣的基礎上,設置切合學生需求的獎勵,使活動具備吸引力;第三,加強活動宣傳,借助微博、微信等新興網絡媒介,大力宣傳活動信息。

(2)進一步加強課程體係建設,強化長效機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期的事業,因此,需要相應的機製來保證,建立機製可以通過製度來完成,也可以通過課堂等載體來實現。廣西師範大學需要在強化長效機製上做更深入的文章。建議:通過課程強化長效機製。課程體係包含兩個方麵,即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通過文化課程進入課堂的方式,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認同和感知;通過日常實踐活動課程融入生活的方式,鞏固提升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進一步完善教育載體方法,強化操作性。廣西師範大學的“小黑板計劃”“愛心晨讀”等項目獲得很大的成果,說明這些活動在學生中頗受歡迎,具備很大的活力,好的活動需要做推廣,打造成為品牌活動。建議:加快傳統文化吟誦的推廣,進一步強化“小黑板計劃”公益項目的品牌打造,充分利用好新媒體和易班網絡社區在學校試點的平台,加大社會力量參與,合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更快樂、科學和有效。

案例三 大連民族學院:再讀家訓·重拾家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與家庭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也在影響著年輕人對於家庭的看法。在新時期的今天,大學生需要獲得一種曆史文化身份的認同,因為它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家庭、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家庭,並生發出在家庭問題上的高度的責任感。年輕人隻有先學會對家庭負責,才能學會對社會負責。什麽是孝順?怎樣能讓家庭和睦?這些都是大學生應該關注的問題,他們隻有用心去觀察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細節,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真正融入到家庭生活中並明確自己的家庭角色,才能很好地理解並且回答這些問題。

以家庭問題為中心,以家訓、家史作為切入點,大連民族學院成功開辦了“再讀家訓·重拾家史”的活動,並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再讀家訓·重拾家史”是一項社會調查活動,它以本科一年級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該活動於每年寒假前一周啟動。

在寒假期間,學生以了解自己的家史和家訓為調查目的,以家庭近三代的變遷為主要調查內容,以家庭直係親屬、關係密切的旁係親屬、同事、朋友為調查對象,以訪談為主要調查手段,去實踐他們的調研計劃。

(一)案例描述

一是訪談家長。通過訪談家庭重要成員,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家庭成員了解家庭曆史;通過訪談父母的同學或朋友、工作單位的同事、鄰居等重要關聯人了解家庭變遷的社會背景。

二是搜集資料。如家庭信件、照片、家庭重要成員的證件、物件等。

三是閱讀資料。閱讀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培養家庭人的教材,如《弟子規》《朱子家訓》《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

四是撰寫家史、家訓。以家庭變遷的曆史脈絡、家庭成員的奮鬥曆程、家庭和睦的故事、家庭成員的愛情與婚姻、家譜等為線索撰寫不少於一萬字的《我的家史》,並以此為曆史資料,傳承家庭觀念,撰寫《我的家訓》。

五是匯報交流。在老師的指導下,將資料進行整合並完成不少於一萬字的《我的家訓》《我的家史》的調查報告,報告於開學前兩周內提交。開學後,學生們就家史家訓調查過程及完成情況在《個人發展與規劃》課上進行匯報。學校對學生在調查活動中形成的《我的家史》和《我的家訓》調查報告進行匯編,並在設計學院教育教學展的展示廳內展覽。

六是成果延伸。家史調查結束後,通過課堂討論,將孝順、家庭和諧等概念用具體行為表現進行總結,一方麵能夠幫助學生從思想上去理解;另一方麵,也為他們的實際行動提供指南。以下是一些非常有意義的收獲。

例1:孝順的40條行為表現(學生調查、討論、總結)

例2:家庭和諧的40條行為表現(學生調查、討論、總結)

例3:精彩情節摘錄

“我家的曆史,講述了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庭的真人真事。以前,我對家的曆史知道得少之又少,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了我家的過去和現在,它讓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將銘記我家的過去,用自己的雙手打造我家的美好未來。”——韓書凱

“通過調查我家的情況和搜集資料,我發現從爺爺那一輩到今天,種田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農村的基本變革——生產力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帶來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一係列的變革。”——軻秀龍

“看著牆上那已泛黃的家庭照,驀然回首,家中曾經曆過的風風雨雨、滄桑的曆史使我明白了自己這一代的責任和重擔。”——常慧

“家庭和睦是家庭生活的最基本保證。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成員間的和睦在家庭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員間的互幫互助、互相關心是最為真摯的。這一點在我的家庭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奶奶生病全家人的悉心照料,父母事業起步時家人的大力支持,我求學時家人對我的關心與照顧,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來自大家庭的愛。”——高翔

“親力親為完成了家史,突然覺得自己對家族的了解不再那麽陌生,原來父輩人的奮鬥史是這樣的,原來家族經曆了這麽多風雨的曆練。在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很多,想必這次學到的東西會讓我一生受用。在爺爺身上我學會了吃苦堅強,仁義善良;在媽媽身上我學會了敢作敢為,勇敢剛強;在爸爸身上我學會了包容奉獻,隱忍寬厚……最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感恩,感謝我的家人為我付出的一切,沒有他們當初的奮鬥與拚搏,就不會有現在枝繁葉茂的鮑氏家族。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家人,為鮑氏家族錦上添花。”——鮑航宇

“每個人都是一部故事,組合在一起,便是一部曆史。家族能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訪談中,外公眼裏總是有淚水在打轉,真的不忍心問下去。我想說的是,我們很幸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讓家族‘往回走’,要讓它通過我們的手,繼續壯大,繼續輝煌,不辜負長輩們為我們鋪的路。”——耿梓桐

“我要謝謝師長布置了一次這樣的作業,真正去做的時候,我才明白了它的意義。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這份家史我會一直保留著,也算是史記啦,家史的記載還要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作為一種精神的記載,讓子孫後代銘記今天的生活是多麽來之不易。”——淩微

“通過寫家史,我了解到老一輩人的身世和人生經曆,也了解到家庭和社會的關係,懂得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利和義務,進而領悟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同時,我收獲了一份更真的親情,我和家長、和長輩的溝通變得更密切了。一部家史,蘊含著前人的努力和奮鬥,滲透著長輩們的汗水與心血,其中有成功的快樂,也難免有失敗的苦澀。”——劉佳帆

“寫家史讓我了解了家裏很多的事情,也讓我有很多感悟和心得,或許有些東西我現在不太懂,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隨著年紀長大、閱曆變深,我慢慢地體會到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力,還有家庭觀念對一個人一生的塑造所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梁耀尹

“我想每個人的家史其實都是一段傳奇,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一直經曆著。寫到這裏我也有些感傷,倒不是別的原因。想起祖祖輩輩在村裏的生活,突然覺得自己過得太安逸了。這種環境中的我們也並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事拿來講講。我想,寫到這裏我也開始懂得了我以後的路究竟該如何走下去。在年老的時候也不為自己平淡的一生而懊惱不已,而是給自己的孩子講講那些我的家族的故事,講講他們的傳奇。”——胡浩

“由於家庭裏對教育的重視,子女都相對有文化,成績都很好。這個風氣非常好,一代帶動一代,為其下一代做榜樣。知書明理也使家庭的氣氛一直和睦,家庭成員之間互幫互助,親人之間沒有過糾紛與矛盾,尊重孝順老人,愛護孩子,這就是家庭生活最為可貴的精神。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睦也成為家庭成員能更好發展的最為堅實的保證。”——於羚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該項目2009年啟動至今,在實施過程中導向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並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其所麵對的事件進行價值判斷,主動關注學生自身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環境、生活環境,主動去承擔自身所擁有的不同社會角色。增進了學生對自己家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通過對社會發展變化的了解,增強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構建我國傳統的“孝悌”“謹信”“和睦”“寬容”的家庭觀。

(1)活動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展開。活動以培養具有一定人文素質和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綜合人才為目標,著眼於大學生個人發展,致力於大學生個人品質的培養與提升,力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調統一。該活動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以該活動為載體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並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2)培養學生對家庭、家族、社會多樣性及相互間的聯係的認識和理解,對社會、家庭和家族多樣性相互作用的理解,對個體、家庭與社會及文化之間聯係和交流的理解。在調查資料整理中,學生可以體會到社會互動關係受到曆史發展的影響,以及又如何影響曆史的發展。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理解自己在其活動的世界中扮演的社會角色。家史調查是一次讓學生走進現實、走進社

會,通過調查來了解曆史發展與社會變遷的有益嚐試,通過對家庭曆史的感知,增進對家庭、對家鄉、對祖國的親近感、認同感和責任感,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自主體驗、 自主探究、 自主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對家庭、對社會曆史發展變化的心靈體驗,知曉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曆史根源,通過對家庭與社會、時代互動關係的認識,增強對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同,以期形成健全人格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從了解家庭到了解社會、了解傳統。通過訪談家長,了解家庭變遷的曆史過程,了解祖父輩們的奮鬥曆程和成長經曆;指導學生通過撰寫《我的家史》和《我的家訓》深入了解我國近代史,體悟我國傳統的“孝梯”“謹信”“和睦”“寬容”的家庭觀,增進與父母之間的有效溝通,懂得感恩父母;同時,通過閱讀每位學生撰寫的家史,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從愛家庭到愛國家、愛社會。所謂國家,國就是由無數個小家組成,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一個愛家的人才懂得怎樣去愛國、愛社會。家史、家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家庭觀念的具體表現。鼓勵大學生去了解家史、家訓,有助於大學生獲得家庭認同感,有利於構建和諧的家庭文化,這是弘揚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現。

大連民族學院以家史、家訓作為活動切入點,以大一新生為活動參與者,鼓勵並引導他們通過實踐調研活動去了解自己的家庭,去感受自己的家庭文化。在此過程中,學校為學生的調研活動提供了專業的指導,開設了相應的輔導課程,在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的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大連民族學院的一係列做法尊重學生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三)討論與建議

“再讀家訓·重拾家史”活動深切地體現出家史家訓和家庭教育的精神力量,更明確了家史家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實踐中,此項活動對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

(1)在活動過程中,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調查方法上的輔助和幫助。掌握正確的調研方法是進行社會調查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大一學生畢竟剛入校不久,在社會調查方法方麵可能缺乏一定的積累,學校鼓勵學生進入社會做調研意義重大,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必要的方法,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提供相應的輔導與幫助是需要改進的方向。建議:第一,調查開始之前,給學生講解調查和訪談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和問題,幫助學生確定訪談提綱以提升訪談的效果。第二,活動結束後,由輔導員老師隨機抽取學生家長進行回訪,了解學生完成家史調查和撰寫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傾聽學生家長的體會,征求學生家長對此項活動的意見和建議。

(2)調查活動應當更加注重線索性。調研活動的主題應當豐富多彩,但每一個調研活動的展開都要緊緊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這個主題就是整個活動過程的線索。家史調查活動以服飾、飲食等與普通家庭有關的社會現象和事物的發展為線索,增強活動的可操作性。建議:以家史調查中集中出現的社會現象為線索,總結歸納不同時代所體現的價值觀念的異同。如以中國流行音樂發生與發展為線索,結合家史調查中體現的社會文化背景,通過不同年代家庭成員所熟悉的音樂類別、歌曲等,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不同時代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念,分析異同及形成原因。

(3)調查活動應當緊緊圍繞培育大學生的個人品德來展開。討論:開展社會調研活動,目的在於為大學生們提供實踐的機會,實踐中生發出來的觀念也好,思想也好,往往都更加牢固,更加貼近實際。“再讀家訓·重拾家史”活動不僅要關注家庭的曆史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家史、家訓的過程中促成大學生個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建議:調研活動中,適當增加與“真誠、勤儉、守信、善良”等相關的主題,鼓勵他們去尋找具備這些美好品德的人,見賢思齊,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案例四 上饒師範學院: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序,它強調的是先學做人、後學做事的道理。這是中國古人教育經驗的總結,它既符合教育規律,也符合中國共產黨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上饒師範學院以全體在校生為參與對象,開展了對《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的一係列活動。引導大學生明德修身、用心學業,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做到德才兼顧,全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案例描述

1.活動目標與思路

(1)內化於心。在《弟子規》“內化於心”的學習中,不是簡單地依托於課堂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課餘時間,以主題班會、讀書會、辯論賽等形式展開《弟子規》精神的大學習和大討論,使《弟子規》思想滲透進大學生的靈魂深處。

(2)外化於行。在“內化於心”領悟《弟子規》思想的同時,也進行著“外化於行”的宣傳活動。“外化於行”的“行”不是“形式”的“形”,是“一言一行”的“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他人,避免搞形式主義,是《弟子規》宣傳活動的宗旨。在“內知”和“外行”的“知行”關係上,我們奉行古代哲學中“隻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的“知行合一”的理論,以此形成道德文化的規範力量,來達到“文化規範”的社會效果。

(3)固化於製。踐行《弟子規》活動的價值不在於一時一事,而在於常態化的曆時的浸染和熏陶。為了促使《弟子規》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統一地規劃和部署,讓所有活動都能薪火傳承,以製度來鞏固活動效果。

(4)感化於人。《弟子規》倡導“仁愛”思想,“泛愛眾,而親仁”,踐行《弟子規》的所有活動一定要謹懷一顆“仁愛”之心,用“仁”去感悟他人,用“愛”去感動他人,用自身的行動感召他人,在校園中形成一種良性、動態的道德文明風尚。

2.活動規劃與設計

(1)在宣傳動員階段,學校通過廣播網絡、宣傳櫥窗、思政課堂等形式發動宣傳。各二級學院積極響應,通過主題班會、專題活動、網站博客等載體加強宣傳,努力在全校營造學習踐行《弟子規》教育活動的濃厚氛圍。

(2)在學習踐行階段,《弟子規》的原文學習與踐行活動並進。一方麵,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專題講座、班會等課堂活動深入解析、探討《弟子規》經典要義;另一方麵,積極開展豐富多彩、主題突出的踐行活動,檢驗並深化學習效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學生在校內做到“三個一”。每日一讀:製訂合適的誦讀計劃,在規定的時間內明確學生的誦讀量,由班級學生幹部做好領讀和督促工作。每周一查:對照誦讀內容,利用每周的班會例會時間,開展一次檢查活動,可以自查,也可以師生之間互查,糾正自身和他人日常不良的言行舉止,並製定具體的整改措施。每月一評:在主題班會上,由輔導員(班主任)對本班學生自開展學習教育活動以來的情況進行點評,對帶有普遍性的情況進行批評或表揚,對點評的內容做好記錄,以便備查。

第二,學生在校外踐行“三個融入”。融入家庭:在家時,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力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外時,要遵紀守法,刻苦學習,勤儉節約,關心問候父母長輩,表達感恩之情,促進家庭和諧。融入學校:盡快調適心態,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環境,熟悉了解上饒師範學院《學生手冊》,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相處。融入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活動第二課堂,利用不同形式、多樣載體,以各班為單位開展相應的感恩教育、養成教育、禮儀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活動。借助各類活動,創設踐行情境,在活動中育人育己,結合時代特點,賦予踐行《弟子規》新的時代內涵。

(3)在總結推廣階段,學校對本學年活動開展情況和取得的經驗進行全麵回顧與總結。學校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各部門、各二級學院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務實管用的好做法,進行概括、提煉和整合,探索建立長效機製,為下一學年更好地推進這項工作奠定良好基礎。組織開展推優、評優,召開全校性總結表彰和下一學年動員會,對工作成效突出的集體和表現優秀的個人進行表彰,頒發獎狀、證書等。

3.活動實施與開展

(1)成立活動領導小組。上饒師範學院十分重視“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的活動,學校成立了以校領導為負責人的《弟子規》主題教育活動領導小組。由校紀委牽頭,校關工委、組織部、宣傳部、學工處(團委)、思政部等部門通力合作,精心謀劃,確保活動順利開展。各二級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重視《弟子規》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按照學校的統一部署,將其納入本單位年度工作計劃,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出整體安排,並精心組織實施。同時學校鼓勵各二級學院多申報課題,多出理論成果,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2)開展一係列貼近生活的活動。具體包括:在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誦讀、宣講《弟子規》;到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弘揚傳統文化;與上饒市特殊學校合作辦學,上饒師範學院學生為特殊學校的學生編撰《弟子規》教材、定期授課;舉行“建最美上饒市,做最美上饒人”的《弟子規》推廣倡議活動,向上饒市民發出倡議;與家長書信交流,鼓勵學生假期幫助父母做家務,取得學生父母認可;融入黨團活動,開設廉政教育課,開展黨員學習《弟子規》活動,在弘揚黨團文化的同時,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誠信考試,各類考試中實行佩戴“誠信胸牌”的誠信考試,用實際行動詮釋《弟子規》的深刻內涵;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朗誦比賽,各學院都開展了《弟子規》的經典誦讀或演講比賽,外國語學院開展中英文誦讀比賽,將《弟子規》用英文的方式誦讀出來;拍攝《弟子規》宣傳片,文傳學院學生自創、自編、 自導了《我們的弟子規行動》專題片,這部紀錄片是學校開展該項活動真實生動的實效反映。

4.活動收獲與體會

上饒師範學院“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的主題教育活動成效顯著,實踐證明,該項活動所帶來的實效是內隱滋養式的,是立體輻射性的,綜合而言,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固守學子精神家園。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在文化融合的現代社會、在信仰缺失的年代、在帶有青春迷惘氣息的大學校園,如何“正心”是擺在思政教育中的首要問題。上饒師範學院通過一係列的教育宣傳活動,守住了年輕學子的精神家園。學校在2014年初開展了係列優秀評選表彰總結活動,學生中一批孝親之星、敬老之星、誠信之星、愛校之星、守紀之星、善行之星、感恩之星、文明之星脫穎而出,他們以自己真實的成長故事,告訴所有學生《弟子規》對個人的影響。可以用以下四個詞概括學生精神的變化:一是明辨。曆史的足跡,精華與糟粕並行,明辨之、審視之,做聖賢精神的主人,不做曆史流弊的奴婢。二是尊重。《弟子規》開宗明義提出“孝”的主題,“孝”的人倫精神在現代文明中則逐漸演化為“尊重”二字,不愚忠、不諂孝,由“孝親”擴展到尊重身邊所有的人,這種“尊人重情”的行為實為現實意義的“純孝”精神。三是自省。《弟子規》有種發人深省的力量,學子們在自省中學會自律、 自信、 自立、 自強。四是責任。《弟子規》的人倫思想提示學生,每個人應充當的角色及應承擔的責任,禦任而行,任重道遠。

(2)塑造校園人文環境。高校的人文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起著強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人格完善及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向來存在著一以貫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為核心,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放在首位。《弟子規》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上饒師範學院在開展本項活動中,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使整個教育活動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營造了以人為本的校園人文環境。

(3)先進人物脫穎而出。學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猶如春風化雨,滋潤青年學子的心田。“2014年上饒師範學院第四屆感動校園青年”評選活動中選出的“感動校園青年”人物典型和事跡便是實例明證。他們中有在訓練中發揚吃苦耐勞作風,不畏酷暑煎熬,平凡感人的軍訓教導大隊;有數年如一日堅守在春運火車站參加誌願者服務工作,被上饒市評為“優秀青年誌願服務者”的“指引天使”周蘭;有獨自帶著弟弟上大學,深深地印證了“長兄為父”,自強不息的彭亮;有勤奮好學,年年獲一等獎學金的勤學勵誌的鍾嬌;有積極進取,被中科院錄取為研究生的創新實踐代表王生位;有大愛無私,上饒市首位造血幹細胞成功移植捐獻的女性奉獻愛心代表陳竝喆;有擔負升旗光榮職責,日複一日堅守信念的國旗護衛隊。

(二)案例典型特征與推廣價值

(1)以經典讀物為民族精神的支點,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閱讀是種精神享受,是靈魂的對話與升華。中華民族有大量的曆史文化典籍,它們是文化傳承之星火,是民族精神之源泉,是華夏靈魂之命脈。在汗牛充棟的經典讀物中,《弟子規》文淺義奧,是修身內省的典範讀物。上饒師範學院選擇以《弟子規》為藍本,從小口徑切入,開啟原典閱讀之風尚,進而縱深式發掘萃取華夏文化之精髓。《弟子規》是校園經典閱讀的基點,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橫向和縱向多角度的比較閱讀和思想探討。橫向比較閱讀分兩個方麵,一是民族內部經典思想之爭鳴;二是同時期世界文明思想之比較探索。縱向比較閱讀,從民族思想之曆時傳承和時代精神之流變兩個角度進行。上饒師範學院以經典閱讀為基礎,努力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為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探索了一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2) “內化自省”和“外化弘揚”相融合的“雙軌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作為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曆來是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敏感的地方。當前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多樣化傾向不可避免地對青年大學生產生重要衝擊和影響。與此同時,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滯後,如何固守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上饒師範學院在“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的主題教育活動中,突破常規,首創“內化自省”和“外化弘揚”相融合的“雙軌製”思政教育方略,成效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在高校中開展學習踐行《弟子規》活動有兩點現實意義:一是個體內化的自省和升華;二是向外的弘揚和宣傳。在二者的關係上,隻有在自我層次上參透《弟子規》中所包含的民族精髓,才能真正有感召力向外滲透和弘揚。故將二者融合為“雙軌製”教育方針策略,創設熏陶漸染、潤物無聲的《弟子規》教育環境和氛圍,並利用新聞媒體,加強典型宣傳,發揮示範效應。

(3)關注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高峰體驗及其個性成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應隻以個人價值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若過度地強調自我價值、 自我肯定、 自我實現等概念,會將人才培養引入到不健全自我中心的歧途,使這些成為當代大學校園的主流價值觀。上饒師範學院在“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的活動中,將大學生精神世界的高峰體驗和靈性成長作為思政領域的終極目標,一方麵提倡發展健康的自我感受;另一方麵發現無我、追求超越於本我之上的奉獻的快樂。在當代社會中重提自我犧牲精神、奉獻的力量,真正契合了馬斯洛晚年所倡導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的第六層次。正如李嘉誠所說:“建立自我,能讓個人夢想成真;追求無我,能讓更大的理想成真。”

《弟子規》全文不過千餘字,但卻是代表中國孝文化的經典作品。上饒師範學院以《弟子規》為切入點,深挖其中蘊含著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從鼓勵學生研讀《弟子規》文本到將《弟子規》的理念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式。在“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活動的探索之路上,上饒師範學院成立了以校領導為首的活動領導小組,學校高度重視的態度是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此外,上饒師範學院的可貴之處還在於舉辦的活動貼近學生現實生活,解決學生現實問題和困惑,借助新興媒體做好活動宣傳工作,這些舉措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三)討論與建議

(1)增強思政課堂教學與學生二課活動之間的聯係。上饒師範學院把《弟子規》的內容納入到思政課的課堂,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反饋頗佳。同時,學生在二課活動中,自發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學習、宣傳《弟子規》的活動。然而,思政課堂屬教務管理範疇,二課活動屬學管工作,二者之間缺乏聯動,使課裏課外的學習效果打了折扣。建議:學校應當明確部門分工,增強部門之間的交流,進一步探討有效的聯動機製,確保活動效果的最大化。

(2)學生活動精彩豐富,但缺乏統一部署。上饒師範學院“踐行《弟子規》,力做文明人”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一係列學習宣傳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學生的參與性高,成效顯著。但因缺乏統一部署,活動內容有一定的重複,活動的延續性也得不到保障。學校應明確各部門責任,統一籌劃、統一部署,同時,加強學校部門之間的交流和聯係,共同探討學生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確保各項活動井然有序地展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