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國學究竟有什麽用?

袁行霈(1936—),字春澍,江蘇武進人,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學研究》年刊主編、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著有《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概論》、《學問的氣象》等。

其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和人的關係,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

經常有人問我:“國學究竟有什麽用?”要說沒用也真沒用,既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資賺錢。但其精華部分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以及人和人的關係,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國學無用之大用,也是人文無用之大用。試想,如果我們的心靈中沒有詩意,我們的記憶中沒有曆史,我們的思考中沒有哲理,我們的生活將成為什麽樣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是一個民族的根。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擁有幾千年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在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必須自覺維護自己的根,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待國學研究,我們常常深感責任之重大與緊迫,同時也清醒地看到,國學研究是嚴肅的學術工作,不可滿足於泛泛的議論,也不可追求熱鬧,而應沉潛下來,認真鑽研,將切實的成果貢獻給社會。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當采取三種態度,即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前瞻的態度。所謂分析的態度,就是要分清精華和糟粕,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所謂開放的態度,就是要處理好中外的關係,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讓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所謂前瞻的態度,就是要正確對待古今的關係,立足當前麵向未來,建立具有當代形態和前瞻意義的新國學。研究國學不是複古,是為了現在和將來。研究國學不是抱殘守缺,現代化不是全盤西化。抱殘守缺和全盤西化都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要把國學放到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大格局中,放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社會上對國學冷也好,熱也好,我們將一如既往,踏踏實實地從事學術的研究,在培養年輕學者方麵做出切實的成績,同時也會高度注重普及工作,將大學課堂延伸到社會,將高雅文化普及到大眾。

(《人民日報》,2007年6月20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