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等: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

“國學”題目就兩個字,可做起來是做不完的。怎麽讓中國的文化獲得新發展,開拓出新局麵,這是我們的任務。溫故而知新。這個“故”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任繼愈:我們中國與世界上別的國家的曆史有很大的不同,外國的曆史講不了5000年,1000年都講不了,美國講兩百年,再往前追,就是印地安那史了,要不就是歐洲移民史。英國、法國的曆史也不長。古巴比倫文化,成了現在的伊拉克。真正幾千年不斷的隻有我們一家。這很特殊,為什麽沒有斷,不但不斷,還有發展?這很值得研究。“國學”題目就兩個字,可做起來是做不完的。怎麽讓中國的文化獲得新發展,開拓出新局麵,這是我們的任務。溫故而知新。這個“故”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湯一介:21世紀弘揚國學,一要打牢根基,二要吸收先進的文化。費孝通先生在文化問題上提出一個觀念,叫文化自覺。他概括了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強調,各種文化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要學習展現別人文化的美,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這樣就天下大同了。文化自覺的提出,我認為有深刻意義。一個民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價值,這個民族怎麽存在?不知道別人文化的好處也不行。我從來不認為儒家思想都是正確的,都適應現在的社會。但儒家思想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們文化傳統之所在。打斷這個傳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儒家思想中對解決人類的三大問題都有很好的資源。第一,人與自然的關係。西方自笛卡爾後就

講“主客二分法”,一直主張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所謂“人類中心論”。結果發展到後來,人破壞了自然。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朱熹有句話講得特別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於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人與天是不能分離的,有了人,天的使命就在於人。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儒家也提出了很多這方麵的理論。孟子的仁政學說,其核心是“有恒產則有恒心”。百姓沒有恒產,怎麽能有良好的道德規範?這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第三,人的自身問題。人的身心問題有內外兩個方麵。現在社會問題多,原因之一就是人的內部外部問題沒有解決好。宋明理學提出“孔顏樂處”的命題,就是追求人的身心內外的和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達到這個境界,人的身心內外就和諧了。儒家思想裏有很多資源,我們要整理出來,解決當今的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問題。

袁行霈:我在1992年寫的《國學研究發刊辭》中有這樣一段話:“不管願不願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之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行為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而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我今天重申這段話是想表明:對國學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認真麵對、認真研究,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應當抱著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國學。要把國學放到中國和世界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全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現在中外文化

交流呈現明顯的入超狀態,有人統計,文化的進出口比例為14:1,這未必是精確的統計,但值得我們注意。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們在廣泛吸取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有責任將優秀的中華文明介紹給世界,與各國人民共享。

餘敦康: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有一種精神在支撐著他。為什麽中國能夠凝聚這麽多人,這麽多中國人組成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外國人參觀中央民族大學,看了以後說,這在我們那兒是不可能的。要讓以色列的和巴勒斯坦的孩子們在一起上學,非打成一鍋粥不可。可是中國56個民族,不管什麽宗教、民族,都能和睦相處。這裏麵有一種內在的凝聚力。協和萬邦,萬邦都能和諧共處,這不就是聯合國的宗旨嗎。國學的重要性就在這裏。國學就是文化,文化不是紙麵上的東西,而是中國人的生命方式,根深蒂固地活在中國人心裏的傳統,成為基因。你不了解這個基因,違背了它,你就會失敗。當年搞人民公社,把家庭取消,吃食堂,搞大兵團作戰,男隊女隊,結果全國人民沒飯吃。改革開放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場發自農村家庭的改革,國家沒有投一分錢,糧食問題兩年就解決了。就是兩個字,家庭。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幾千年都是如此,家庭是個經濟體、生活體,又是個血緣體,還是個文化體。這個文化是不是國學?它沒有學,可是他與國學血脈相通。國學在這裏不是一種理論形態的東西,而是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可以沒有學過、接觸過經典的東西,但是在文化上、精神上都會有一種認同感。

(《光明日報》,2006年1月10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