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做仁民愛物的賢者

南懷瑾(1918—2012),浙江溫州人,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著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作品,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全世界流通。

當權有力者不以“立德”為功,隻以智謀權力作為霸業的手段,天下將必大亂。大亂的結果,當然是民不聊生,吃苦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我們講論《大學》,到現在為止,還是停留在“明明德”的“內明”範圍。由“致知”到“修身”,雖然研探了五個學養綱目,除了“修身”是介於“內明”(聖)與“外用”(王)之間外,前麵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綱目,始終還屬於“內聖”之學。如果“內明”(聖)得達“明德”境界,由此起而“外用”(王)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就須從“修身”立德開始,所以便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個非常肯定的提示。由此可以了解孔門心法,始終是遵從孔子著《春秋》的宗旨,誌在責備賢者。但須了解,在春秋前後時代,所謂賢者這個名詞,並非如秦、漢以後,專門把聖賢兩個字,當作學養兼備、修道有成者的代號。在春秋的前後階段,賢者一詞,有時候是對在職在位當權者的禮貌稱呼。

……孔子的尊王主張,是他眼見當時春秋時代的政治社會演變趨勢、文化墮落,當權有力者不以“立德”為功,隻以智謀權力作為霸業的手段,天下將必大亂。大亂的結果,當然是民不聊生,吃苦受害的還是老百姓。所以他主張,仍然尊重周室的政權王統,要使他隨勢“漸變”,不至於大亂。如果要求“突變”,必會造成再來一次如“湯、武”一樣的革命,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當時孔子的尊王主張,是由仁民、愛物的思想出發,並不是如後世的儒生們,隻要是那個稱王的,就可以如俗話所說,“有奶便是娘”,甘願臣服而事之。隻知道孔子開口堯舜,閉口堯舜,就是尊王。因此後世的儒生,為了出賣學問知識,爭取功名富貴,便臣事於人,不管是什麽樣的皇帝老板,便稱他為“當今堯舜”,豈不可笑之至。孔子所標榜的堯舜,是真民主,假帝王。後世與現代的民主,是真帝王,假民主。這個道理界限弄不清楚,便好像《紅樓夢》上林黛玉笑賈寶玉的詩所說,“不悔自家無見識,翻將醜語詆他人”,那就無話可說了。

如果你要徹底了解這個道理,明白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史觀的奧妙,必須仔細研究子思所述著的《中庸》。我們現在隻摘出其中的兩句話,作為這個觀點的一隻眼。那就是子思說的“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即如大禹,也並不提到。因為以堯舜禪讓為立德而“止於至善”的標準來看。大禹立功,澤及萬世,固然功德很大,但很遺憾的是,他並未在生前安排好繼承堯舜之德,卻從他的兒子啟的手裏,將中國傳統禪讓美德,變成了“家天下”,為三代以後所借口,永為天下私有的法式。因此使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位時,說自己總算明白了上古曆史所謂的禪讓,是怎麽一回事了。但大禹治水的功德,的確不能輕視,所以孔子隻有在平常對弟子講學的時候,很感慨地說了一句:“禹,吾無間然矣。”換言之,孔子說,對於大禹,我實在不可以再在他的功業當中,挑剔什麽啊!

(《南懷瑾選集》第11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