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能與我平等地交流嗎

■孩子來信

東子叔叔,您好!

我是一個十三歲的男孩,正在讀初一。我特別希望有一天父母能和我平等交流,但是這小小的要求,卻成了難以實現的夢。

我的父母工作很辛苦,他們沒什麽文化,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我深知這點,所以一放學就往家跑,希望能幫媽媽幹些活,就算幫不上什麽忙,至少能讓她高興,可是媽媽卻不以為然,經常說:“快回屋學習去,別在這兒添亂。”

媽媽是個極不溫柔的人,對我的要求也很嚴格。每當我成績進步了,她會說:“別驕傲,一次考好說明不了什麽。”若是我的成績下降了,她會不分青紅皂白,先訓斥我一頓。所以,發成績的頭一天我總是失眠。可是失眠改變不了現實,我的成績還是不爭氣地下滑了。

昨天下午,媽媽開完家長會從教室裏出來時,臉色特別差。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心想這回完了,挨罵是免不了了,說不定還要挨打。果然,還沒走出校門,媽媽就大聲地訓斥起我來。當時周圍全是我的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大家都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我和媽媽說:“有什麽事情咱們回家再談吧!”誰知這句話讓她更加火大:“談?你憑什麽和我談,我每天在外麵辛辛苦苦地掙錢,回家還要伺候你,你都幹什麽了,你對得起我嗎……”

每次都是這些話,不管是什麽事,隻要沒有順她的心意,馬上就把“不聽話”三個字扣在我頭上。這不,她那一長串的嘮叨,總結成一句話就是:“你這次名次下滑,是不聽話造成的,為此我很生氣。”當然,這麽簡單地說出來根本無法表達她的不滿,可是也不用這麽誇張吧!別人還以為我犯了什麽大錯呢!要是我一下子下滑了十幾名,我媽非得把我扔了不可。我想向她解釋一下,這次沒考好是有原因的,可她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隻是一味地發火。

媽媽就是這樣,從來隻有她說話,不管對錯,我都要聽著,不然就是一頓罵。對於這件事情,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今天吃晚飯的時候,我鼓起勇氣,和爸爸媽媽說,希望他們能與我平等交流,不要總是對我呼來喝去的。

“平等交流?”爸爸厲聲道:“什麽時候變成你掙錢養我了,再和我談平等交流。到時候你說什麽我都聽著,現在你就得聽我們的。”爸爸的話,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再說下去,我隻是希望,他們可以給我一個發言的機會,這樣的要求過分嗎?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要為孩子營造民主和諧的成長氛圍

我們做家長的總是喜歡在孩子麵前端著架子,一臉嚴肅,一本正經,動不動就嗬斥一番,教訓一頓,令孩子對我們敬而遠之。本以為這樣才有威信,其實大錯特錯。放下架子,平等交流,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贏得孩子的信賴。

家長一味居高臨下地俯視孩子,自然加劇了孩子的緊張恐懼心理。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做到與孩子平等交流,更有甚者直接剝奪了孩子的發言權。

信中這個男孩的父母就是這樣。他們沒有平等意識,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認為“老子怎樣管兒子都是應當的”、“孩子必須聽家長的”,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血肉、是家庭的附屬品,從而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他有自主意誌,有自己的思想,他有得到家長尊重的心理需求。所以,父母應先調整好心態,樹立平等意識,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也會由最初的“怕”變化為發自內心的尊重。

家長不能剝奪孩子的發言權,要給他表達思想的空間,做孩子忠實的聽眾、知心的朋友。這樣會增進孩子與父母感情。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須多方了解孩子的需要,因為需要驅動著他們的行為。不,不放任,營造真正的民主家庭。提倡民主,反對,並不意味著對孩子要百依百順,真正的民主與尊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關注與約束。

不管孩子對錯,都要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被判了刑的人還有上訴的權利呢,何況孩子隻是做錯了一些小事,而且很多時候還可能是大人誤解了孩子。所以,為孩子營造民主和諧的成長氛圍,首先是要傾聽孩子的心聲。由此,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內心需求,這種傾聽是平等交流的基礎,隻有相互溝通,彼此了解,才能實現家庭真正的民主和諧。

寬鬆、民主的家庭生活環境,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有所發展。在這種環境裏成長的孩子能充分認識自我價值,其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聽眾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步伐的提速、競爭壓力的加劇,家長常常由於工作忙碌而無法留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現代家長不應該隻是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抽出時間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才能讓自己與孩子的心靈更為親近。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最佳聽眾、最想說話的人便是爸爸媽媽,每天哪怕能有一小時、半小時,甚至是一刻鍾也好。

傾聽也是一種愛。

很多成年人對孩子有許多“偏見”,他們覺得孩子沒有什麽自己的想法,心思簡單、幼稚、不懂事,其實實際情況未必如此。沒有傾聽就難以發現,有的時候,孩子表達的隻言片語往往是最真實、最可貴的信息。我們要學會翻譯、學會發問。讓孩子用平靜的心情把事實說出來,這個時候你才能得到重要的信息,才能作出最正確的判斷。所以說,傾聽是一種愛,傾聽的藝術就是教育的藝術。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往往扮演的是個主動角色。因而父母有的時候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一見到孩子,特別是碰到孩子發生什麽問題的時候,父母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話特別多。在父母看來,孩子要多說、多批評,才會有進步。其實,這樣的看法與做法是不明智的。為什麽呢?因為你可能太急於表達,卻忽略了孩子的反應。孩子可能根本沒有聽懂你的話,或者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你的教訓完全沒有發揮作用,反而還可能使你們的關係惡化。

愛孩子,不需要粗暴的責問、無情的懲罰,而是要傾聽。傾聽之中,還要融入對孩子的愛、寬容、耐心與激勵,給孩子創設幸福、溫暖的成長環境。試想,如果信中的這位母親能耐心聽孩子解釋,而不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將孩子責罵一頓,結果會是怎樣呢?

我們的很多家長朋友都能說會道,但卻不善於傾聽。我們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批評和教育孩子,卻沒有傾聽孩子心裏的聲音。常有家長這樣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麽想的,為什麽總是不肯好好聽我說話。”那麽,作為家長,您有沒有好好聽過孩子說話?家長希望通過有效的溝通,把孩子培養好,但家長能否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能否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是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溝通不暢如何能教育好孩子?

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的過程也是培養者和被培養者平等對話、雙向交流的過程。為實現平等對話,家長必須放下架子,主動接觸孩子。家長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每個孩子都有被尊重、被信賴的需要。隻有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加信任家長。溝通才能更有效,教子才能更輕鬆。

家長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不少孩子有這樣的感覺:“每當我和爸爸媽媽意見不一致時,他們就以勢壓人,不讓我說話,有時他們批評得根本不對。”家長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也不調查問題的來龍去脈,而是一味地大發脾氣,嚴格來說,這種做法是違背教育宗旨的。

其實,父母和子女發生矛盾在所難免。作為長者,我們應該讓孩子把意見申述完,要耐心地傾聽,如果不等孩子講完話,家長就主觀臆斷地下結論,必然會帶來一係列的消極後果,孩子的逆反心理將會表現得十分強烈。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能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隻有尊重孩子,所說的話才會發生效應,何況在許多爭論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這一邊的。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美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她經常主持一個與孩子對話的節目。有一次,她問孩子:“假如你駕駛飛機載著乘客在空中飛行,突然發現飛機沒油了,你怎麽辦?”

這小孩直截了當地說:“我就趕快跳傘,讓他們在飛機上等著我,我要第一個跳傘!”坐在台下的許多觀眾就哈哈大笑起來,有的觀眾還笑得東倒西歪的,就覺得孩子真鬼頭,一發生故障他第一個跳傘,先想到自己跳傘、自己逃生。

這位主持人接著問道:“然後呢?”這個小孩說:“我去取汽油,然後回來救他們。”

聽到這句話,那些大笑的觀眾們突然沒了聲音。他們沒想到在孩子單純的、幼稚的舉動中,竟包含著一顆博愛的心。

我覺得這位主持人有一個十分可貴的地方,就是她繼續傾聽孩子的講話,最終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對孩子存在“偏見”,認為孩子沒有多少想法,或者認為孩子自私、幼稚,從而誤解甚至冤屈了孩子。孩子也是人,我們要特別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

正如來信的這個男孩所言:“我隻是希望他們可以給我一個發言的機會,這樣的要求過分嗎?”

家長朋友,您說孩子的這個要求是否過分呢?

我們有些家長想當然地認為,給孩子機會,他也隻會辯解,索性來個“一言堂”。東子在此還是要強調“換位思考”的問題。如果在單位,你做一件事,領導過來劈頭蓋臉地把你批了一頓,而且不給你任何解釋的機會,你感覺是領導誤解或冤枉了你,此時你作何感想?

無論是領導與下屬還是家長與孩子,要想關係融洽,工作或教子順暢,都必須平等溝通,彼此尊重。人與人的互動關係,尊重是基礎,尤其是上對下、長對幼的尊重。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重視,現實生活中每位家長都很重視自己的孩子,可為什麽孩子就是體會不到呢?為什麽仍然有很多孩子埋怨自己的家長不理解、不尊重自己呢?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家長做得不到位,不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更加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父母與孩子自己之間的溝壑就越來越難填平了。當然,這樣的親子關係,也無法教育好孩子。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了您自己的快樂生活,多去理解我們的孩子,多去尊重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