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安慰就是最好的鼓勵

■孩子來信

老師,您好!

我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因為內向,從小我就很難交到朋友。上了初中以後,我好不容易交到了兩個好朋友,她們一個坐在我的後麵,一個坐在我的鄰桌。一下課,我們便會聚在一起,聊天談心,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我一直覺得這樣的日子很幸福,隻可惜,一周前,這樣幸福的日子結束了。

上星期,我們原來的班主任被車撞了,聽說是粉碎性骨折,要住在醫院裏很久,於是學校給我們換了新的班主任。新班主任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座位。依據不是學生的個子高矮,而是在班級內的排名。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所以被老師從第一排調到了第四排,我的兩個好朋友卻成了同桌,坐在第一排。

分桌以後,我明顯感覺到她們比以前更要好了,和我卻變得疏遠起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還一起吃午飯,後來她們就不再叫上我了。每到課間的時候,我總是顯得很孤單。我心裏很難受,於是把這件事情和媽媽說了。最初的想法是聽聽媽媽的意見,看看有什麽辦法可以讓我們三個回到從前;就算沒有解決的辦法,至少也可以在媽媽那裏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媽媽卻很不以為然:“她倆不和你玩兒,你就找別人唄!”

“我不知道和別人說什麽。”

“一看你那沒出息的樣兒我就來氣,要不是你學習趕不上人家,人家能不理你嗎?”媽媽指著我的鼻子狠狠地說。我沒吭聲,默默回到自己的屋子裏。本來是想在媽媽那兒尋找安慰,結果卻越發難受,更加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我雖然是個內向的女孩,可並不喜歡獨來獨往,甚至討厭這種沒有朋友的日子。我一直覺得,媽媽就是我第一個朋友,也許媽媽不會提出什麽好建議,但至少我可以在她那裏得到一絲安慰吧,哪怕是一句“不要灰心”、“應該往好的方麵想”之類的話也行啊!那會是一種力量,讓我有勇氣,忘掉現在的不如意。可是媽媽一句類似的話也沒說,她覺得這件事都是我的不對。沒錯,確實因為我學習不如人家才會被安排到後麵。可是誰不想有個好成績呢?這是我的主觀問題嗎?下課的時候,沒有人理我,我已經夠難受的了,媽媽卻一點也不理解我……

還記得上學期開運動會的時候,一個跑4×400米接力的女生,在之前的比賽中歪了腳,於是我這個替補隻好上陣。沒想到我剛接到棒兒就被另一個女生給絆倒了,當時我穿著不及膝蓋的短褲,結果可想而知,兩個膝蓋無一幸免全掛了彩。回到家,媽媽看見我這個樣子,問我是怎麽弄的,聽完原因後,便帶我去樓下的診所擦藥。那個醫生幫我洗傷口時,疼得我快要哭出來了。媽媽卻在一邊說:“活該,看你以後還逞能不?”聽了她的話,我努力讓自己忍住疼痛,心裏卻無比的難受。我都受傷了,她卻還在嫌我逞能,這哪是一個媽媽該說出口的話。

■東子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的安慰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孩子常常會因為遇到無力處理的挫折或難以擺脫的困境,從而產生焦慮、憂愁、憤懣、羞恥、痛苦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不利的。它不但會使孩子尚未健全的神經係統失調,甚至還會使大腦皮層細胞遭到破壞,使機體的正常功能發生紊亂,容易誘發疾病,而且也會對機體活動產生抑製作用,削弱孩子的活動能力,使他們變得暴躁、消沉,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該怎麽辦?當然是要對孩子進行安慰。通過安慰,使孩子平靜、愉悅,從消極的苦惱情緒狀態中走出來。

對孩子進行安慰也有方法和技巧,方法不當同樣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首先,我們要對孩子給予理解和同情。比如信中的這個孩子為好友的疏離而苦惱,做家長的就要理解孩子的苦衷,同情她的失友之痛。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尤其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好不容易交到幾個好朋友,又由於客觀原因使友情變淡,孩子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這時我們做家長的不該指責她,而是應該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並給予必要的安慰。如果孩子參賽摔傷那麽就更應該給予安慰了,而且還要肯定她的積極參與精神。

同情孩子的苦惱,是父母從心理上接近孩子、了解孩子苦惱原因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對自己的苦惱往往是無動於衷的,至少是不理解的,因此他們一般不願意把自己的苦惱及苦惱的原因告訴父母。因為告訴父母也無濟於事,其結果不是換來嘲諷,就是不以為然,甚至有時還會受到指責和批評。

孩子為什麽會這麽想,因為很多家長都是這麽做的。一個真正關心自己孩子的父母,在孩子苦惱時一定要表現出同情,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苦惱,父母對此也是注意的、關心的。這樣,孩子就會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在情感上得到滿足,就會主動向父母傾訴苦惱,使苦惱情緒得以宣泄排解,得以緩和消除。

在孩子遇到令他痛苦、傷心的事情時,父母要對他的苦惱表現出關切之情,不要把孩子的痛苦拋之腦後,或者不以為然。應該盡可能用各種方法安慰和幫助孩子,學會用你的手去撫慰,用你的胳膊去保護,必要時把孩子摟抱在懷裏使他恢複平靜。

一個連最起碼的同情心都沒有的家長怎麽可能是好家長?父母應該成為為孩子分憂解愁的人,孩子遇到了愁苦之事便置之不理,甚至橫加指責,這些父母應當自醒。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白,安慰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

告訴孩子心態要平和

事事順心,那隻是我們的美好願望,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所以我們還應告訴孩子,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朋友離去了,我們可以再交其他的朋友,受了傷總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心態很重要。

有了平和的心態,就能正確對待得失苦樂,順其自然,就能活得輕鬆自然。沒有平和的心態,整日在得失取舍上考慮,心靈不得安寧,看什麽都不順眼,就會心浮氣躁。

女兒依依在讀初一上學期時,全年級共有十二個班600多名學生,學校在每次考試之後都要按成績為600多名學生排名次。然後在下次考試的時候,從第一到最後一名學生,按照順序被依次安排到第1考場、第2考場、第3考場……每個考場30人,總計二十個考場。

依依當時的成績在全年級屬於中等偏上,如果按這個標準安排考場,她應該被排在第8、9考場。可是,因為她的學籍不在該校,所以每次考試,她都被安排在第19考場。坐在19考場,孩子心裏很不舒服。擔心同學們誤解她、看不起她。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特別不喜歡考試,每到快要考試的那幾天,她總是悶悶的。而考試那幾天,更是時時不痛快。每次進出考場,她都是低著頭快步地走,盡量避免和熟悉的同學打照麵。

依依跟我抱怨道:“如果真的是我學習成績不好,也就罷了。可事實並非如此呀!所以我很不情願、很不甘心接受這樣的安排。”我先是安慰了依依,而後對她說:“首先這個現實我們改變不了,那我們就要適應它。其實,在哪個考場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不要在意別人怎麽想、怎麽看,用成績來說話,用進步來回答,那才是最有力的。”

聽了我的這番話,以後再考試的時候,雖然依舊是第19考場,但依依卻是挺胸抬頭大踏步走進去的……

當今社會,“競爭”、“爭強好勝”,已成為教育孩子的中心內容,而“平常心”卻被忽視了、冷落了。其實,“平常心”並不意味著“不求上進”,培養孩子的平常心,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尤為重要。

家長要為孩子及時解憂

缺少困惑的成長過程,是略顯不完整的。

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經曆許多迷惘與困惑,孩提時代的迷惘與困惑,需要有人為他們解疑釋惑,需要有人幫助他們抹掉心中的問號。這個人,可以是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老師,更多時候恐怕還得家長“親自上陣”。

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少的困惑,除去學業的壓力,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也會始終縈繞在他們的心頭。由於有些問題總是那樣的難以啟齒,孩子們往往不知所措,於是便開始自己看書“鑽研”、私底下與同學討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困惑。隨著社會和經濟狀況迅速發展,“90後”的成長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社會價值觀、家庭結構與功能、社會信息的傳播、人際交往的形態、教育製度的改革、就業結構的轉型等,都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壓力和挑戰。

文中這個孩子的困惑主要來自人際關係。學生的人際關係是指在學生在學習生活、日常生活和交往生活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屬之間在相互交往時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中小學生全麵發展的要求,是身心健康成長的要求,是適應現實和未來社會的要求。

人際關係是個人社會化的橋梁,對青少年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與同伴交往,它對人產生的影響最大,因為這種交往是一種平等地位的關係。一個學生生活在群體中,其處世、為人、思想、言行總要反饋到別人的頭腦中,形成別人對自己的各種看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各種評價和議論,這對於客觀、全麵地認識自己也是很有好處的。

一個人若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愉快地度過一生;一個學生若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擁有快樂的學生時代。

同學間總會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發生一些小矛盾、小衝突,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相互間缺乏心靈的溝通,缺乏尊重與理解。他們往往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卻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卻不懂得去理解別人。

家長應該學會運用心靈溝通的方法來調節孩子們之間不和諧的關係,可以試試角色換位法,這可以促使他們更多地考慮到對方的處境,從而相互同情、相互諒解,建立一種互助友愛的人際關係。

為孩子解憂不是等孩子憂愁了才去做,而是要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做好預防,使孩子盡量少產生困惑。當然,再好的預防也不能徹底杜絕壞事情的發生,一旦出現了問題定要及時為孩子排憂解難,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