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餘傑不喜歡餘傑,總覺得他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餘秋雨其人其文,我是不屑的。

我在《餘秋雨,你為何老不懺悔?》一文中嚴厲批評過他。

這裏暫時放他一馬,以示雅量。

餘傑一再逼問餘秋雨,實在有炒作之嫌。

不足深論。

中國容不得異端的批評。

這是中國的恥辱,恰是異端的驕傲。

餘傑是異端嗎?相對於渾渾噩噩,趨學阿世的絕大多數文人來說,餘傑是個罕見的才子。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視之如芒刺在背,非連根拔掉而後快。

前幾年,在一個陰雲密布的下午,伏幾讀書。

讀的正是餘傑的處女作《火與冰》。

吸引我的倒不是書名,而是那段貽笑大方的廣告詞:“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李敖,中國的王小波之二。”

我看了,忍俊不禁。

李敖與王小波,不同風格的兩類作家,一個狂敖,一個含蓄。

餘傑是夾在兩個人之間的。

論狂敖,不敵李敖;論含蓄,不及王小波。

兩者兼而有之吧,也覺牽強附會。

餘傑的文章才華橫溢,這是肯定的。

但語言不夠凝練,不夠精簡。

同樣表達一種思想,魯迅隻需三十個字,李敖要三百字,餘傑需要三千字。

什麽是文字功夫?不言自明,無須點破。

餘傑最可貴的是:懷疑的精神,邊緣的姿態和那股初生牛犢不畏虎的氣勢。

就思想深度而言,很難說比魯迅、胡適有多少實質性的超越。

但是在文人普遍爬蟲化的今天,這種後來居上,舍我其誰的氣概,讓吟風弄月、歌功頌德慣了的中國作家相形見拙。

餘傑至今仍被人稱道的仍舊是這個地方。

而不是什麽“北大怪才”,“思想鬥士”之類的過譽。

前一陣子,餘傑又多一頂“鏢客”的帽子。

但有些資料是人類共享的,不存在抄襲之說。

餘傑的弱點根本不在這些地方。

餘傑讀書雖廣,但多半是捕風捉影而已。

尋章摘句,在諸葛亮看來隻是“雕蟲小技”,何足掛齒呢?而且餘傑的讀書,生吞活剝的成分比較多。

這不能怪他,應怪世風浮躁,人生局促。

餘傑引用學者哈維爾的話,其中兩句是錯誤的,兩句與原文有出入。

在治學態度的嚴謹方麵,亟待提高。

好在餘傑還年輕,夜正長,路也正長。

我不喜歡餘傑,更不喜歡批評餘傑的人。

對深陷重圍,孤軍奮戰的餘傑前輩,我曹極要贈給他一句裏爾克的話:“挺住就意味著一切。”

在得到世俗的肯定前,必須先嚐夠它的冷暖與炸彈,在宣傳真理之前,必須作好入獄的準備。

因為這是中國人的地方,不允許某一個個人太突出,太優秀。

這些話,我寫來自勉,也用來勉人。

餘傑,曾經是你的讀者。

在同學們把韓寒、郭不明、安沒寶貝的書奉若神明的時候。

我偷偷地讀著你的書,也一直把你當作我心靈上的故人。

也正因為如此,我絕對不允許別人亂捧你或者亂罵你。

如今在報紙上看到你寫的《給中國作協的公開信》,我很失望,也很納悶,在失望中,我彷徨,神傷;在納悶裏,我覺醒,追問:“以前高舉魯迅批判大旗的年輕人哪裏去了?”故人日遠,天各一方。

餘傑餘傑,知我心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