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聯解體的思考

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時間19點25分,時任蘇聯國家主席戈爾巴喬夫發表了一篇電視講話,宣布蘇聯解體,他作為蘇聯國家主席的使命結束了。蘇聯的紅旗從克裏姆林宮上降下來,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聯邦的三色國旗,蘇聯從此在世界地圖上消失了。

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兩極體係的終結。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末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來國際關係的變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20多年在人類曆史上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然而蘇聯解體之後,世界的變化是深刻的,我們從20年來世界局勢的變化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蘇聯解體的必然性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年來國際關係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中國國內對蘇聯解體的原因也存在不同看法。20多年已經過去,我們現在再來思考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可能比20多年前更加冷靜,也更加客觀。

有人說,蘇聯解體是西方和平演變的結果。在冷戰時期,美蘇尖銳對立的情況下,為什麽蘇聯被西方和平演變了,而美國卻沒有被蘇聯和平演變?毛主席在《矛盾論》中說得好:“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內因。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社會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非常重視生產力的發展。一種製度,如果長期束縛生產力發展,那終究是要垮台的。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有三條:一是封閉;二是體製僵化;三是與美國爭霸、搞軍備競賽,對外侵略擴張。

世界的經濟、科技發展是一股潮流,這股潮流的形成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一個國家要想發展,進入這個潮流是至關重要的。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1928—1932年)的時候是開放的。蘇聯巧妙地利用了西方嚴重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從西方大量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斯大林曾經親口對羅斯福說過,蘇聯當時2/3的大企業是從美國引進的。現在看,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非常成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是美國的盟友,共同反對德意誌法西斯。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這是戰勝法西斯的需要。

“二戰”結束後,蘇聯走向了封閉。1945年成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時,蘇聯拒絕參加。1947年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的時候,剛開始也想把蘇聯包括進來,被蘇聯拒絕了。1952年,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提出:“兩個對立陣營的存在所造成的經濟結果,就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蘇聯主動切斷了同西方世界的經濟和科技方麵的聯係,走向了封閉。鄧小平說得好:封閉導致落後。

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都被稱為超級大國。仔細分析一下,美國的綜合國力和蘇聯的綜合國力是很不一樣的。美國的綜合國力很全麵,在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領域裏,美國都享有巨大的優勢。蘇聯雖然也被稱為超級大國,但這個超級大國是畸形的,軍事力量超強,可以與美國媲美,但是其他方麵的力量比美國差多了。1991年,美國GDP是6.17萬億美元,蘇聯GDP是1.5萬億美元,美國是蘇聯的4倍。

體製僵化是指僵硬的計劃經濟體製,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完全扼殺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前中國就是學蘇聯,搞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完全否定市場的作用,在發展經濟中,市場是決定性的。否定市場的作用,那經濟就一定是畸形的了。

我本人第一次出國是1961年8月去莫斯科,出席“世界青年論壇”。當時中國還處在困難時期,到蘇聯去訪問,我們下榻離莫斯科紅場不遠的烏克蘭旅館。到了蘇聯,吃飯麵包不定量,隨便吃,每頓飯還有肉,覺得蘇聯的生活比中國好多了。我住在烏克蘭旅館,覺得這個飯店很高級,但有兩樣東西我不喜歡。一是肥皂,有股怪味道,用了之後,怪味久久揮之不去;二是手紙,硬邦邦的。

第一次出國留下的印象特別深。

命運的安排很有意思,30年之後,1991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訪問蘇聯。我作為外交部發言人隨行,負責新聞方麵的工作。我們當時下榻莫斯科最好的旅館——十月旅館。進了房間,放下箱子,洗洗手,肥皂還是30年前那種肥皂,怪味與過去一樣;上廁所,手紙還是30年前那種硬邦邦的手紙,隻是數量比從前少多了。肥皂、手紙這種天天用的東西30年不變,這種經濟不是一種畸形的經濟嗎?我想蘇聯老百姓同我一樣,對這種肥皂和手紙是有意見的。但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給你什麽你就用什麽,給你就不錯了,消費者是沒有發言權的。這種經濟還有希望嗎?

蘇聯的對外政策是與美國爭霸,對外侵略擴張。為了支撐與美國爭霸,蘇聯開展了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在蘇聯所領導的“大家庭”內,軍事工業一枝獨秀,但軍事工業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軍事工業取得的研究成果民用工業是無法分享的。國家為了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對軍事工業投入了大量資金,犧牲了其他領域。

為什麽美蘇搞軍備競賽,蘇聯垮了,美國沒有垮?這是因為雙方的體製不一樣。蘇聯的軍事工業完全由國家壟斷,美國則不然,很多私人企業在搞軍工。雙方對軍工的科研投入都很大,但是美國軍工科研的成果很快就會轉為民用,帶動了民用產業的發展。而蘇聯的軍工企業是絕對保密的,再好的成果民用企業也不能享用。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蘇聯利用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之機,在全球大舉擴張,特別是在1979年發動了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傷亡近5萬人,對蘇聯的國力消耗極大。

由於上述三個原因,蘇聯的解體就是必然的了。

蘇聯解體標誌著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沒有再爆發世界大戰,但是美蘇之間的冷戰持續了40多年,雙方進行瘋狂的軍備競賽,製造、儲存了大量核武器。有專家估計,美蘇雙方進行軍備競賽,耗費了20萬億美元,把大量本來可以用來改善民生的資源,都投入發展核武器、研製新式武器上。軍備競賽的邏輯是,誰能夠掌握更多核武器,誰能研製出更先進的武器,誰就能在稱霸世界的較量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二戰”結束後,美蘇直接參與或插手的地區戰爭層出不窮,諸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柬埔寨戰爭、安哥拉戰爭、阿富汗戰爭等。

在蘇聯走向的解體的時候,華沙條約組織也於1991年7月1日正式宣布解散。盡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依然存在,但世界上已經不存在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了。

蘇聯解體後20多年來國際關係的變化也說明,盡管爆發了一些地區性戰爭,諸如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但這些戰爭與冷戰期間的地區戰爭有很大的不同。冷戰期間的局部戰爭是美蘇爭霸的表現,而蘇聯解體後,這些地區戰爭的上述特點不複存在了。

此外,德國統一,蘇聯解體,如果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這些事情誘發新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樣的大事都是以和平方式完成的。因此,蘇聯的解體為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畫上了句號。那個時代一去不複返了,這是人類的大幸,也是世界進步的表現。

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到來有個漸變的過程。兩極體製本身就是戰爭與革命時代的產物,兩極體製不終結,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就不會完全過去。所以蘇聯的解體同時也宣告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全麵開始了。

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所帶來的大變化

時代的變化是國際關係中最大的變化。時代一變,會帶來眾多的變化。在經濟方麵和政治方麵的變化是巨大的。

(一)經濟方麵

1. 全球貿易和經濟大發展。

美蘇冷戰時期,全球市場是被割裂的,並沒有形成真正的全球市場。但是,在蘇聯解體之後,全球市場真正形成了。全球市場的形成為世界貿易大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是關鍵

因素。全球市場的形成也就帶來了在全球範圍內商品、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流動。這一局麵,使全球化向前大大推進了。全球化的推進帶來了全球經濟突飛猛進的進展。

2. 新興大國崛起。

新興大國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經濟增長迅速的發展中國家。時代主題變化為新興國家的崛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些新興大國在蘇聯解體之後,都加速了經濟領域的改革。改革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二是對外開放。新興大國之所以能夠發展得如此之快,沒有一個全球市場的形成,沒有四大生產要素相對自由的流動,那是不可想象的。

3. 跨國公司逐步演變為全球公司。

全球公司,是指那些海外銷售雇用的人員以及海外資產總額均超過了本國的公司。換句話說,這些公司能夠在世界範圍內對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配置,這就使跨國公司的競爭力進一步加強了。

1994年,世界100個最大的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大約平均起來是40%多一點。但是到2011年,已經接近2/3。海外資產占這些公司總資產的比例是63%,海外銷售占65%,雇員占59%。

2011年100個全球最大的跨國公司中跨國指數超過50%的有88家,超過70%的有40家。而在1994年超過50%的隻有43家,超過70%的隻有16家。

20年前,跨國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沒有跨國公司。但是過去20年,隨著新興大國的崛起,新興大國的跨國公司嶄露頭角,成為全球跨國公司中一支新興的、正在上升的力量。

跨國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載體,隨著跨國公司數量的增長並逐步演變為全球公司,全球化的進程加快了。

(二)政治方麵

1. 大國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共同利益大於分歧,合作大於競爭。

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的發展,已經把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另一方麵,人類所麵臨的共同挑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嚴峻,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人類隻有聯合起來才能生存下去。

在上述背景下,大國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冷戰時期,世界分裂為對立的軍事集團。他們之間的關係完全是零和博弈,競爭是主要的,除去“恐怖的平衡”之外,沒有多少共同利益。今天則不然,首先,大國沒有分裂為對立的軍事集團。各大國之間盡管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分歧和矛盾,但是,他們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遠遠大於競爭。

中美關係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兩國有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的曆史、文化,又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存在眾多分歧。然而,中美關係大發展。盡管中美關係當中也經曆過一些危機,諸如炸館危機、撞機危機,但這些危機都得到妥善解決,沒有影響兩國關係的發展。

2. 在可預見的將來,看不到發生世界大戰的前景。

在冷戰期間,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就是美蘇。蘇聯已經不存在了,環顧世界,大國當中沒有一個有實力,沒有一個有這樣的意願打一場世界大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沒有再爆發世界大戰。我想,100年不打世界大戰是完全有可能的。100年不打,以後還打得起來嗎?戰爭在解決國際爭端中的作用下降,不打世界大戰意味著世界處在總體和平當中,總體和平就會為世界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隨著戰爭的作用減弱,武器的作用也在下降。冷戰時期美蘇進行軍備競賽,雙方都相信一條,誰的核武器多,誰就能統治世界。今天,美俄之間已達成協議,大幅度削減核武器。當然,美國的國家軍費開支還是非常高的,但是隨著武器的作用下降,龐大的軍事預算能否長期維持已經越來越成問題。

總之,回顧蘇聯解體後20多年的變化,不容置疑的是,世界在進步,人類文明在前進。20多年來,世界在走向進步和光明,而不是在倒退,走向黑暗。我確信,21世紀的世界一定會比20世紀的世界更加美好,更加和平、進步和繁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