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全球化之我見

古人說:“見勢早,得機先。”楚國的宋玉在《風賦》中寫道:“風起於青萍之末。”就是說任何一種潮流,剛開始都是微弱的。但如果你敏銳過人,及早發現,那就有便於你抓住機遇。

我認為中國企業正處在“走出去”大潮的前夜,中國企業正麵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了外國直接投資進軍中國的大潮。30多年來,中國累計使用外國直接投資總量超過1.5萬億美元,創造了大約5000萬就業機會。截至2013年3月,在華外商投資企業數量達到43.98萬戶。中國改革開放迄今為止的成功離不開這股大潮。

今天,我們好像正處在另一個大潮的前夜,這就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大潮。在我看來這個大潮正在蓄勢待發,會改變中國的麵貌,也會推動世界的進步。形成這個大潮的原因有四個。

(一)中國經過30多年的大發展,積累了一定的資本。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4萬億美元。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資本必定會流向更能賺錢的地方。當然,目前在中國還存在著一定的投資空間,但走向世界的投資空間要大得多。

(二)規律使然。中國迄今為止在海外投資的存量大約為5000億美元。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宣布,今後5年,中國到海外投資將再增加5000億美元。

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到海外去投資是必然的選擇。中國迄今在海外投資存量,僅占美國海外投資的1/10,英國和德國的1/3。我們今後投資海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三)我們自己需要。經過30多年的大發展,產能全麵過剩是我們麵臨的大問題,鋼、水泥、平板玻璃、建築材料等等都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當然我們有一部分產業可以向中國的西部轉移,但是在海外有更大的空間。我們這些產能在中國過剩,在南亞、非洲、拉丁美洲可能就是當地所急需的。

中國製造業大約用工1.5億人。經濟學家告訴我,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用工大約1億人。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的大發展源於中國的人口紅利。但今天,我們的人口紅利正在喪失。中國的勞動成本大約是越南的3倍,非洲的8倍。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如果死守本土,可能是死路一條。跨國公司所興辦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向東南亞轉移。

(四)世界需要。當今世界的一大特點是一批發展中國家崛起,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需求是旺盛的。

非洲的總麵積為3000萬平方公裏,占全球總陸地麵積的20.4%,其中可耕地麵積為717萬平方公裏。非洲人口約10.3億,約占全球總人口15%。新世紀以來,非洲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年均增長超過5%。20

13年非洲的GDP總量為2.6萬億美元,占全球的3.7%,而2001年時僅占1%。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從2001年到2010年,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10個國家當中,6個是南部非洲國家。2013年非洲大陸有12個國家經濟增長率超過7%。下列國家發展速度位居前列: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有人預測,2040年非洲將會成為世界工廠。

2010年3月,時任世界銀行行長的林毅夫去埃塞俄比亞訪問,會見了埃塞俄比亞的總理,介紹了世行的研究成果,鮮明地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非洲招商引資要選對產業,不是越高精尖的產業越好,而是需要引進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創造就業機會,解決民生問題。埃塞俄比亞的總理立即明白了,2011年8月,他到深圳參加大學生運動會,見到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請他推薦一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去埃塞俄比亞。汪洋推薦了華堅集團。

華堅集團老總張華榮2011年10月份就去埃塞俄比亞首都訪問,2011年12月開始在埃塞俄比亞建鞋廠,2013年用工增加到3500人,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大的出口企業。

重視全球公司的出現

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所長、著名的學者王誌樂教授提出了一個全球公司的理論,非常值得重視。王教授認為,當一個公司跨國指數超過50%,又有了全球戰略、全球管治和全球文化,可以視為一種新型跨國公司,或者說跨國公司發展的新階段——全球公司。跨國指數講的是一個公司的海外資產、海外銷售、海外雇員和總資產、總銷售、總雇員比例的平均數。1994年,世界100個最大的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大約平均起來是40%多一點。但是到2011年,這一指數已經接近2/3,海外資產占這些公司總資產的比例是63%,海外銷售占65%,雇員占59%。

隨著跨國公司演變為全球公司,他們對於其責任的提法也有變化。過去強調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現在則不然,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實際上全球公司在全球發展過程當中,深深地懂得如果你不承擔社會責任,與當地的社會形成尖銳的矛盾,將很難待下去。如果你不承擔環境責任,把環境破壞了,那你也很難待下去。這些責任的提出,都是考慮到公司的長遠發展。這些責任提法的變化,顯然要比過去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要進步多了。這也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果。

韓國三星公司的大發展就很說明問題。三星公司的董事長李健熙就是一位緊跟大趨勢、有遠見的企業家。柏林牆的倒塌,標誌著兩極體製走向解體。1991年蘇聯垮掉後,1993年李健熙把公司的200多位高管帶到了法蘭克福。為什麽要去法蘭克福?因為德國的統一是全球統一市場形成的標誌。會上,李

健熙提出三星要做兩件事:一是迎接數字時代;二是刺激海外投資。這兩條是抓到點子上去了。

正確的思路帶來了大發展。在上述兩條的指導下,三星開始在海外擴張。公司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三星在蛻變為全球公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全球市場提供的機遇,雇用全球數字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在研發上下功夫。另一方麵,又憑借研發的成果,在全球積極地開辟市場。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對頭了,發展是令人驚歎的!1993年三星電子的銷售額為8.157萬億韓元,2013年達到了228.42萬億韓元,約合2060億美元。2013年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就達到了870億美元。10年前,知道三星這個品牌的人大概十分有限,現在三星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2014年《財富》500強的排名,三星排在第13位,蘋果排在第15位。

在這裏我還要特別講一講對全球公司的看法。什麽是全球公司?那就是一個公司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生產要素。哪裏有資本,就到哪裏去籌集;哪裏有人才,就到哪裏去搜羅;哪裏有市場,就到哪裏去建立銷售網絡;哪裏有原料,就到哪裏去開發。在全球配置生產要素,就掌握著極大的優勢。一個隻能在國內配置生產要素的企業,是無法與全球公司進行競爭的。鄧小平理論中,非常重視生產力,誰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誰就所向披靡。從全球範圍來看,毫無疑問,全球公司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中國公司走向世界,一定要向那些優秀的全球公司學習,學習它們好的經驗,然後在它們好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那你才能夠走到全球的前列。

重視外交資源

外交資源內容很廣泛,包括對外國的人脈關係、政局、經濟發展狀況、法律、風土人情、民族特性、做生意的特點等有較為透徹的了解,懂得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因為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為。不同國家人在行為上的差異,其根源要從文化中去尋找。

外交資源是中國稀缺的資源,掌握外交資源的人,數量上目前還不多,主要是外交官、同外國公司打交道的中國官員、研究外部世界的學者,包括海外掌握這方麵知識的華人、華僑和知識精英。

必須指出,這方麵的資源一方麵是稀缺的,另一方麵是遠遠沒有把現有的資源充分利用。中國的外交官,副部長以下的到了退休的年齡就退休了。很多人退下來沒有事情幹,他們的知識、能力、在海外的人脈關係被閑置了。中國目前還缺少把這種外交資源整合起來,為企業走向世界服務的中介機構。這種中介機構,熟悉中外雙方,懂得跨文化交流,懂得如何推進合作。

我相信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通過中介機構把外交資源用起來,在海外一定能夠少走彎路,發展得更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