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6月9日出版的《紐約每日時報》,頭版頭條大篇幅刊載了名為《德意誌聖徒》的傳記式章,詳細記述了愛爾蘭王位候選人、霍亨倫家族的約阿希姆王。..吧自英聯邦國家與同盟諸國簽署停戰條約以來,這份在美國擁有頗高知名的正統刊物已連續一個多星期專版刊登在這場戰爭扮演重要角色的領袖級人物,站上世界之巔的德皇威廉二世當仁不讓地占據了第一位,其後是千年帝國的守護者奧皇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伊斯蘭世界的強大統治者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五世,失意領袖英王喬治五世,剛毅不屈的法國總統普恩加萊,南斯拉夫之魂塞爾維亞國王彼得一世,而影響力較小的參戰國領袖,例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一世、意大利國王埃馬努埃萊世,還有在遠東和平洋地區日漸崛起的日本,則被忽略而過。

盡管這場空前殘酷的戰爭使得近兩萬人失去了性命,超過七萬人受傷,數以千萬計的平民流離失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一個讓人非常吃驚的天數字,但遠離歐洲戰場的美國民眾對這些決定戰爭進程的大人物隻有淺顯的了解,甚至有很多人會說錯他們的名字,如今戰爭大幕漸漸落下,大西洋上不再危機四伏,封凍的貿易正在複蘇,美國人開始以好奇的心態審視這些揮手間就能讓成千上萬士兵奮勇衝殺的統帥們,因而《紐約每日時報》的人物係列一經推出,很快就受到了市場的熱捧。這個任務係列的出場排序顯然是按照美國人理解的重要程,所以緊接著登上這份報刊的是毛奇家族的又一傳奇——德軍總參謀長赫爾穆特-馮-毛奇,還有德國遠洋艦隊之父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以及法蘭西的戰鬥旗幟加利埃尼,而第十個呈現在美國人眼前的“人物”被冠以了“德意誌聖徒”這樣一個頗為奇特稱呼的約阿希姆王。當生活平淡的美國人意識到這個被愛爾蘭人選為新領袖的德國皇室成員年僅25歲,卻集天才造艦工程師、成功的企業運營者和商業領袖、傑出海軍將領、一流陸戰指揮官等多個角色為一體時,不禁對這樣的人生大贏家佩服得五體投地,要知道《紐約每日時報》是一份嚴肅、莊重、富有教養的報紙,它的新聞報道能夠站在較為客觀的立場,措辭方麵也少有主觀成分,但真正的人格魅力並不會因為字眼的刻板而被掩蓋住絢爛光芒。這樣一位單身未婚的鑽石王,自然成為了無數異性的夢中情人,由於報刊上的黑白插圖隻能讓人們依稀辨認出他的身形樣貌,那些往日裏並不很受歡迎的德國人由此成了紐約社交場合頗受追捧的對象,如果他們能夠拿出一張約阿希姆王的照片,那麽即便是在宴會結束之後,他們也會不斷迎來訪客……

在大西洋彼岸,夏樹過了一段時間才得知自己在美國成了家喻戶曉的偶像人物。從前要顧慮威廉皇儲的想法,能低調則低調,現在情況雖有不同,但他依然不願以過分張揚的姿態示人,何況這個時候他並沒有踏踏實實地坐上愛爾蘭王位,而是繼續頂著王位候選人的特殊頭銜。原因無他,在英聯邦國家與同盟諸國簽署的倫敦停戰條約當中,英國承認愛爾蘭的**地位,卻得以在愛爾蘭東北部的拉幹河流域保留了一塊飛地——以貝爾法斯特港為中心,麵積約4000平方公裏的土地保留在了英國版圖內。對於這樣的結果,身為霍亨倫家族成員的夏樹有心無力,真正責任不在於德皇和他的重臣,要怪隻能怪英國人狡猾,他們抓住的是國家利益至上這個無人可敵的金科玉律。即便是讓夏樹坐在德皇的位置上,麵對英國人拿出來用於交換愛爾蘭一隅的瑰寶——香港的租借權,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此時的香港已是南中國貿易的重要轉口港,居住人口達到了50萬,經濟和軍事的戰略地位遠超青島,是德國勢力重回遠東的絕佳踏板。之前的談判中,英國隻願意割讓其在非洲和南平洋的殖民地,提供戰爭賠款以及限製海軍規模,真正讓德國人垂涎的砝碼都用作後手。待到雙方簽署停戰條約之後,乍看起來德國及其盟友獲得了豐厚的戰爭報償,實際上卻沒能利用軍事上的優勢地位最大限地爭取利益,英國人的情況恰好相反,他們作為戰敗方,充分利用政治外交手段保住自身的核心利益。

本土安全是一個國家的絕對核心,隻要控製了以新教徒為主的愛爾蘭東北部地區,就算不考慮愛爾蘭議會與王位候選人之間的約定,英國也能夠輕易製約愛爾蘭,使之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兩國衝突中處於被動位置。

愛爾蘭拿不出任何好處讓德國人放棄香港而保全愛爾蘭的領土完整,哪怕是約阿希姆王與德皇威廉二世之間的這層父關係也無濟於事。意識到這一點,夏樹放棄了無用的抗爭,轉而向德國政fu要“違約”的補償。在停戰條約簽字生效前,愛爾蘭王國與德意誌帝國在原有協定之外簽署了一份密約。根據這份密約,愛爾蘭海軍將獲得名義上歸屬奧斯曼土耳其的“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和“布雷斯勞”號輕巡洋艦,德國政fu則用兩條新造戰艦補償土耳其人,這種巧思異想的置換正好可以繞過英國人用整個馬爾維納斯群島換來的德國不向愛爾蘭出售現役主力艦的協議條款,而且德國人在密約中允諾,戰後十年,“馮-德-坦恩”及“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的維護費用都將由德國政fu一力承擔。

除去東線戰場的對峙,戰爭最激烈的地區終於重歸和平,各交戰國互遣俘虜,按照條約內容勘界立樁,調整部署,裁撤軍隊。籍由停戰條約的庇護,新生的愛爾蘭王國短期內不必擔心英國的軍事幹預,缺乏內政經驗的黨派領袖和骨幹們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摸治國之道,大批德國顧問和退休官員的到來也在很大程上緩解了他們的壓力。

要將魚龍混雜的愛爾蘭**武裝改編成為現代化的職業軍隊,小打小鬧的調整難有成效,基於愛爾蘭與德國的同盟關係,夏樹以部署在愛爾蘭的數萬德軍精銳為依托,將愛爾蘭誌願軍、愛爾蘭自由軍、愛爾蘭革命軍這些各自為陣的武裝部隊打散重編,然後對重編部隊進行篩選,最終隻保留六萬八千名官兵。軍製上,愛爾蘭陸軍基本仿照德國陸軍編製,每個步兵師轄2個步兵旅、1個炮兵團以及直屬騎兵連、工兵連、**輜重部隊等,每個步兵旅包括2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包括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包括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武器裝備的標準也基本達到了德軍一線部隊的水平,但這並不意味著六萬多名愛爾蘭士兵能夠發揮出同等數量德軍部隊的戰鬥力。培養軍官和士官的軍事院很快在德國人的幫助下正式建立起來,掃盲課程也直接搬進了愛爾蘭軍隊的基層營連。愛爾蘭的海軍和空軍緊跟著陸軍建立起來,被排除在德國海軍主力艦範疇之外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裝甲艦以轉讓的方式成為了愛爾蘭海軍的基石,隨之劃入愛爾蘭海軍的還有2艘輕巡洋艦、12艘大型魚雷艇、12艘潛艇、40艘巡邏炮艦、40艘高速魚雷艇、30架水上飛機。從紙麵數據來看,愛爾蘭海軍從無到有,一下跨過了流海軍行列,實力接近甚至達到了一些二流海軍強國,偵察機、戰鬥機、轟炸機一應俱全的愛爾蘭空軍更是擁有傲視大多數國家的強大配置。雖然德國和愛爾蘭雙方均未公布這些武器裝備的交易內幕,可明眼人都知道,這跟德國皇室出身的愛爾蘭王位候選人有著莫大的關係,將其稱之為“政治嫁妝”也不為過。有軍隊才有國防,而國防又不能僅僅依靠軍隊。舉起王位候選人的權杖之後,夏樹很快履行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大批生活物資和機器設備從德國運來,有些是兩國協定的無償援助,有些則是夏樹用自己在德國的私人產業換購而來,正因如此,他可以名正言順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國家層麵的戰略布局。原先的愛爾蘭府都柏林位於東部海岸,距離最近的威爾士海岸僅有餘公裏,這樣的位置有利於對英貿易,也促成了都柏林在愛爾蘭獨一無二的規模和地位,但愛爾蘭成為一個**國家之後,這樣的地理位置等於將都置於對手的炮口下,時時刻刻受到對方的挾製。愛爾蘭**戰爭期間,都柏林多次淪為戰場,大多數建築以及城市設施化成廢墟,八成以上的市民也都四散逃難,離開了這座城市。在激烈的爭論聲中,夏樹以堅定立場做出決定:將愛爾蘭王國的新都設立在背對不列顛、麵朝大西洋的利默裏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