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目睽睽之下,三艘體態修長的德國戰巡從海岬後方衝了出來,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美國人吃了一驚,英國人更是驚得夠嗆。

在此之前,同盟國艦隊揚長避短,利用布設在聖米格爾島周邊的雷場跟對手兜圈子,美英艦隊則以靜製動,依仗優勢兵力卡住同盟國艦隊撤回歐洲的退路,以便尋找戰機殲滅之。當同盟國的部分主力艦出現在聖米格爾島東北角,美國海軍上將斯坦德利統帥的美英聯合作戰艦隊並沒有像惡虎捕食那樣猛撲過去,而是順勢調整陣型,以五艘英國戰列艦突前迎戰,四艘美英戰巡殿後待機,其餘主力艦分成兩個戰鬥群,在聖米格爾島以東的開闊海域拉開戰線。

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本土迅速成為美英陣營對抗同盟國的一線戰場,而當英國陸軍、空軍將士們與強敵浴血搏殺時,曆史悠久且實力雄厚的英國皇家海軍卻沒有延續他們英勇爭先、無畏無懼的光榮傳統,他們的避戰行為被同盟國乃至不少中立國家新聞報刊大肆嘲諷,來自英**民的質疑與失望讓海軍官兵們著實憋了一口惡氣。自亞速爾戰役拉開序幕以來,英軍艦載機飛行員表現十分搶眼,他們的戰鬥激情和作戰技巧都較美軍同僚更勝一籌,而在攻克特塞爾島的過程中,英軍的海軍陸戰部隊貢獻第一,傷亡第一,勇猛頑強的品格讓友軍和對手深為震撼。論意誌,論素質,英國水麵艦艇上的軍官和水兵毫不遜色,但上一場戰爭的陰霾偏偏籠罩著他們:“複仇”號遭敵方潛艇偷襲而掉隊,然後被德國戰巡揍了個鼻青臉腫。緊接著,“胡德”號在一場狹路相逢的海戰中被打爆,成為英國海軍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主力艦,大大挫傷了英軍官兵的銳氣。在強攻特塞爾島、隔空對戰同盟國艦隊的戰鬥中,英國航母“光輝”號和“不撓”號相繼蒙受重創。此後追擊同盟國艦隊,英國海軍又有“勇士”、“朱特”兩艘主力艦因傷退出戰鬥,“馬來亞”號則在跟同盟國艦隊的第一輪交火中遭到痛擊……

大不列顛級戰列艦“大不列顛”號、“盎格魯”號,君權級戰列艦“君權”號,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這五艘英國戰列艦以一字縱隊投入戰鬥。由於對手釋放戰術煙幕掩護,乍一開始,英國人在聖米格爾島北麵觀察到的德國主力艦隻有四艘,兩艘巴伐利亞級在靠近海岬的位置,兩艘德意誌級位於其後方三千多米處,從場麵來看,英國主力艦以五對四,即便不能取得一場漂亮的大勝,也不至於吃虧,因而一麵集中火力轟擊敵方的兩艘巴伐利亞級,一麵以齊整的戰鬥編隊向北航行。可是隨著戰鬥的進行,英國人很快發現自己被對手算計了,投入戰鬥的德國主力艦絕不止四艘,而且還有岸防火炮助陣,英國戰列艦編隊的處境很是不妙,但美國戰列艦編隊就在身後不遠處,英國人沒有退卻,而是咬牙拖住對手。

三艘馬肯森戰列巡洋艦的出現猶如那利劍出鞘,鋒利的劍刃在陽光下泛著閃閃寒光。

對於德國人的這支戰巡編隊,美國戰艦“印第安納”號所得的測距數字是23000碼,而從“大不列顛”號進行觀瞄得出的目標距離是18000碼,也即16000米左右。

在此之前,雙方主力艦還從未如此接近!

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的指揮人員立即感受到了威脅,它們雖然完工於上一場戰爭結束之後,但所有的設計均為戰前標準,後續的改進和改裝效果有限,在正常交戰距離上不足以抵擋住15英寸穿甲彈的攻擊,若是遭到三艘馬肯森級的集火轟擊,它們恐怕很難支撐,甚至可能會有慘劇發生。

在兩艘大不列顛級戰列艦上,英**官們則全然沒有這樣的憂慮,他們好奇的是德國人為什麽讓那三艘戰列巡洋艦毫無遮攔地衝進戰場。當今的德國海軍,且不說有德意誌級這樣的超級巨無霸存在,就算是上一場大戰的“遺響”——國王級和凱撒級無畏艦,也比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更適合衝鋒陷陣、卡點扛線。

從海岬後方的隱蔽位置駛出之後,德國戰巡編隊不作調整便迅速開火,而且直接上了全主炮齊射。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炮彈落點並沒有出現在防禦水平相對較弱的伊麗莎白女王級附近,反而是英國艦群的指揮艦“大不列顛”號周圍騰起了如林的水柱!

45000噸的大不列顛級代表了美英兩國造船工業在20年代末期的頂峰水平。該級艦的裝甲區按照可抗禦16英寸口徑炮彈的標準建造,裝甲甲板和舷側裝甲將整個軍艦構成一個類似“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構,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拚接為一體,結合多重水密隔艙和3層船底構成水下防魚雷係統。就理論而言,德國人的15英寸艦炮無法擊穿大不列顛級的重點防護區域,英國海軍一雪前恥的信心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現實跟理論的差距,並不一定要等到實戰過後才能知曉。早在普魯士時代,克虜伯的火炮就是普軍戰勝強敵的法寶,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克虜伯軍火在歐洲乃至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1914年,德國海軍以弱勝強,出人意料地將稱霸海洋兩百多年的英國海軍打翻在地,克虜伯火炮及其配套彈藥的威力有目共睹,而對於維克斯裝甲與克虜伯火炮這對矛與盾的較量,早有英國學者在戰前出版的專業雜誌上做出了驚人的論述,隻不過沒能得到大多數人的重視與認同。

論炮口動能,克虜伯製造的50倍徑15英寸艦炮與同等規格的美英艦炮相比並沒有明顯優勢,但德國人的理論驗算以及大量的測試數據讓他們對該型艦炮的穿甲能力有了充足的把握——在15000米左右的距離上,標準穿甲彈能夠有效擊穿美英海軍絕大多數現役戰艦的裝甲,包括英國的大不列顛級和美國的南達科他級。

不等英國戰列艦完成射擊目標的調整,三艘馬肯森級以驚人的效率打出了第二輪齊射。為了準確測定彈著點,它們的射擊秩序分明、銜接緊湊,使得“大不列顛”號持續籠罩在凶猛的炮火覆蓋下,而且炮彈激起的海浪竟讓它龐大如山的艦體劇烈搖擺起來!

毫無疑問,由同級戰艦組成的編隊最適合發揮“多位一體”的射擊戰術,三艘德國戰巡兩輪齊射就對目標形成了跨射,在間隔不到一分鍾的時間裏,它們完成第二次射擊校正,然後打出了猛烈而致命的第三輪炮火……

望著前艦閃躍的橘紅爆焰和綻放的烏黑煙團,“盎格魯”號戰鬥艦橋裏的英**官們幾乎呆住了。誰能料想,總是扮演遊騎兵角色的德國戰巡會以如此狂暴的姿態猛烈攻擊一艘身披重甲的英國超級戰列艦,它們難道不怕自己在炮戰中受損,從而失去賴以生存的機動力?

德國炮彈擊中“大不列顛”號艦體所產生的烈焰和硝煙還未散盡,英國戰列艦已然開始還擊。君權級和伊麗莎白女王級均裝備15英寸艦炮,大不列顛級裝備的是16英寸艦炮,它們發射的穿甲彈足夠在這樣的戰鬥距離上擊穿馬肯森級的裝甲,但英國人按部就班的第一輪半齊射未對德國戰巡構成威脅,當他們根據彈著點情況校正射擊參數時,三艘馬肯森級無比凶悍地打出了第四輪炮火,“大不列顛”號恢弘磅礴的軀體瞬間被浪花、烈焰以及濃煙包裹起來。

目睹這一驚人情景,“盎格魯”號上的英**官們終於意識到敵軍戰術的可怕之處,他們是要通過重創“大不列顛”號來打垮英軍官兵的鬥誌,讓他們徹底失去戰勝宿敵的信心。在當前的形勢下,痛擊德國戰巡並迫使其撤離或是最有效的解圍辦法,就算接下來的第二、第三輪射擊沒能取得命中,也還有第四、第五、第六輪,“大不列顛”號肯定能比那些德國戰巡支撐更久——他們如此揣測,因而繼續瞄準德國戰巡開火。在此期間,距離較遠的德國戰列艦得以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從容觀瞄,它們沒有盯著“大不列顛”號開火,而是分工明確地攻擊另外四艘英國戰列艦,所有的一切沒有分毫的拖遝,儼然是早已預謀好的戰鬥套路。

三艘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第五輪齊射全無懸念地給“大不列顛”號留下了新的傷痕,而在它們前一輪射擊過後,這艘英國戰列艦的三聯裝主炮就不曾發出過咆哮,信號旗和信號燈全都隱沒在滾滾狼煙當中。照此看來,也許再有兩輪精準而快速的齊射就能夠把這家夥給揍趴下,但呼嘯而至的炮彈讓它們不敢戀戰,趕在美國戰列艦群用鋪天蓋地的炮火把它們打殘之前,三艘馬肯森級果斷調頭,並在轉向過程中打出了第六輪主炮齊射。

炮彈再次覆蓋了“大不列顛”號雄偉寬厚的艦體,堅硬的鋼鐵極力抵擋著重磅穿甲彈的衝擊,有時能夠成功,有時卻以失敗告終,而當這些15英寸口徑的德製穿甲彈進入艦體,近20公斤的裝藥將發生猛烈爆炸,這才是對戰艦的真正考驗!

...